何谓“道”?

09-21 作者:王田

自古以来,人类对道的研究、体验和应用,一直没有停止过。但由于道的内涵宏富,贯穿所有时空,涉及万事万物的初始、过程,以及存在和结果。所以对“道”认识和体验不尽相同,当然解读也各不相同。

本文只做简要说明,抛砖引玉,供朋友们参考。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做了专门说明。尤其是第一章第一句,尤为关键。因为它既是贯穿道德经全文的魂,也是道德经的点题之笔。

由于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这就为读诵和理解造成很大障碍。断句不同,意思就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而对这一句的解读,关键在断句。一般断句是这样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了。这样解读明显过于肤浅,因为没有揭示道的本质,没有说明什么是道。既然叫道德经,就是要对道与德有实质性的阐述,否则就不能叫真正的道德经。

如果我们这样断句,看看效果如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即合理性;

道非:即不合理性;

常道: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同时存在,才是道的常态。

事实可以证明:这样解读,比较接近道的原貌。

让我们看一下现实,既有光明美好,也有阴暗邪恶;既有正道,也有外道和邪见;既有开放包容,也有封闭保守;既有进化升华,也有退化堕落;既有解脱自在,也有困惑烦恼;既有高峰,也有低谷;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既有快乐幸福,也有压力痛苦等等等等。

我们把表现好的,叫道德(有道);表现不好的,叫不道德(无道)。而且有什么样的德性,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德行。不论是有德,还是无德,都是道的示现,都是道之用。所以不要把“道”解读为纯粹的美好。正确的是道,错误的就不是道了吗?即使背道而驰,也是道啊。

这里要防止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既然都是道,就无所谓对错。这恰恰说明不明白“道”的实质内涵,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而以上说明,恰恰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误区。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都说明:事有可为,有不可为。而不是为所欲为。否则法律、纪律、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有人把道解读成“空”或“无”,也有一定道理,只是不够具体。因为没有说明什么是“空”或“无”。

空无,并不是绝对没有,而是蕴含一切的有,只因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叫“空”或“无”。在这里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个“有”不是果,而是因。

空无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它具足一切的种子,而不是结果。就如一粒种子溶入泥土,既有开花结果的可能;也有半路夭折的可能;也有未生根发芽就腐烂的可能。所以结果如何是不确定的。

生命进化与种子的成长过程类似,也有一个出生、成长壮大、直至结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把握的,而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实现。

还有人把“道”解读为规律法则,这是在强调道的作用。

我们不妨用体、相、用来说明,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一切的现象,以及一切的作用,都是以“道”本体为基础的。离开了“道”本体,也就没有“道”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也就没有了作用。即没有了实质的“体”,也就没有了诸多的“相和用”。

就像用木材制造产品,不论制造成什么产品,材质都是木质;不论产品做何用途,都是木质在起作用。离开了木材,就没有了木质产品,自然也就没有了用途。

现实中还有一种合道说,或回归说。修行是为了解脱,而解脱的前提是要有规范和约束。只有朝着正确的道路规范,才有解脱的可能。而道是无限的,那么路也是无限的。真正的合道,是明道之后,合于正道,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是简单的回归。

道虽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如果不清楚本源的实质,就盲目去追求,那就是迷信。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实“道”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现实可以洞察本源,只是人们没有留意和总结,而不能洞见“道”的全貌。

要真正认识道,还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层面,还要结合生活、结合自身去应用、去验证。比如:我们认为一样东西好吃,至于是否真的好吃,还需要我们亲自尝一尝,品一品。否则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好吃。

如果只是研究,而不注重实证,这种研究就缺乏可检验性。恰恰真正的道理是经得起检验的,而且经得起全面的检验。如果在生活中都不能说得通,就说明这种认识是有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要有一种精神,一种认真负责的求证精神,否则就会自误、误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蕴含”无限的有,可以“体现”无限的相、表现无穷的用。这就是——道!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