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有关阅读的日记摘录——《我的阅读经历》之十一

10-07 作者:老龙

1979年,有关阅读的日记摘录——《我的阅读经历》之十一

程正渝

1978年我从县农机厂技术员的岗位调到A公社农机站任站长,工作繁忙,但是我仍一如既往在百忙中抽时间看书和写日记。现将1979年的日记中有关阅读的部分摘录如下:

1月6日周六 读完苏联第四代作家利巴托夫的《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此书在苏联受到长期、广泛而热烈的好评,值得深思和参考。这本书概括来说就是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争夺经理职位的故事,他尽力不让企业落入不懂行的、保守落后的官僚主义者手中。普隆恰托夫认为在技术问题上是不必找群众商量的。他指出:"关于人民的空话通常只是掩盖着对人民的漠不关心。""你内行,工作得好,你就是人民的,你工作马虎,不内行,你就是反人民的……"

1月8日周一 周总理逝世三周年。在县城看州文工团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演出很成功。

1月13日周六 晚上,在全体观众冻得直跺脚的公社露天电影院看了《风雪大别山》,跟前不久看的《51号兵站》《黎明前的战斗》等老片子一样,过去我都没看过,正好补了一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月20日周六 听了县委[79]1号文件的传达,立即就会爆发战争的气氛又缓和了。今天买了一只晶体管收音机(牡丹941型),107元(我的月工资是67.34元,一袋面粉25公斤7.05元,一公斤大肉1.27元)。

1月28日周日 今日春节。收音机播放中共中央通知关于四类分子基本上全部摘帽问题。邓副总理抵美国访问。

2月4日周日 专程到县城看日本电影《追捕》,全县轰动。该片情节紧凑,对话简洁,给观众留有思索的余地。

2月10日周六 偕妻女到岳父家为其庆生。岳父家位于偏僻山区的县种畜场七队。整天坐在屋里无所事事,听新买的收音机播送电影《牛虻》,和美国小说《警察》、奥地利小说《看不见的收藏》等,是大享受,也受大启发。

2月15日周四 读完捷克作家哈谢克的讽刺小说《好兵帅克》。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表现力,使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光辉的一席地位。

2月18日周日 读完柯切托夫的《落角》(被称作灰皮书之一),这是一本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小说。气势磅礴、情节紧凑、曲折复杂,既描写了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这样的大人物,也描写了巴维尔、山卡、伊利亚和伊琳娜这样的凡人……

2月21日周三 听了《巴黎圣母院》的电影录音,雨果真不愧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大师。

3月6日周二 读完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的代表作之一的《沼尾村》。以工农革命斗争为主题,并且塑造了具有高度觉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形象。

3月13日周二 读完《契诃夫小说选》。契诃夫的书过去在学校读过、在东戈壁农场读过,每次所读体会也不一样。契诃夫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深邃的洞察力,正直的人格,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在描写上突出个性,忠于事实,情节结构上出人意料……(抄录的警句从略)

3月17日周六 今天骑自行车去县城看英国影片《百万英镑》。原著作者马克吐温真不愧是世界级文豪。这等高水平影片,过去竟看不到,实在太遗憾了。

3月24日周六 专程到县城看名噪一时的日本影片《望乡》。真实性和艺术性都是不错的。据说因为过于渲染色情,被删节很多……

3月27日周二 读完李准的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书中充满着浓厚的河南农村的生活情调,民间语言也运用得很纯熟……

3月31日周六 又读了一遍《新儿女英雄传》。我初中就迷上了这本书,认为是描写抗日战争的一部成功的小说。该书构思别致、语言通俗,很吸引读者。根据本书拍摄的同名电影,放映时很受欢迎,黑老蔡、牛大水、杨小梅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4月13日周五 州农机局派我到乌市提取自治区给边境县社队投资的农机具。这两天分别在文化宫和二钢看了香港喜剧片《三笑》和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真不愧是文艺巨匠,劳伦斯•奥利弗主演也很成功。

4月24日周二 在冶炼厂看了《怒潮》。这是一部老电影了,因为讲述的是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所以在文革时禁映了。该片的插曲《送别》却广为传唱。

4月25日周三 在人民电影院看了根据狄更斯原著拍的《雾都孤儿》。揭露社会底层的真相,情节紧张,引人入胜。在大学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是我最为喜爱的小说之一。

5月1日周二 上午回到州城。到书店租借《外国短篇小说集》。下午到影剧院看了《为了和平》和《铡美案》,晚上加班读完《子夜》。《子夜》一发表就曾引起轰动,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并以他为中心描绘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它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以前已读过。

5月4日周五 乘班车到县城。看了电影黄梅戏《女驸马》。又一次读完《我的大学》。看来写一些回忆录,对于锻炼写作能力,摄取生动的人物形象,记录真实的生活细节都是有意义的。

5月10日周四 读完刘心武的短篇小说集《母校留念》,其中第一篇《班主任》是1978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一名。全书四篇小说都是描写学校生活的。书中有许多抒情插话:“在人类文明史上,能找出几个像‘四人帮’这样用最革命的‘逻辑’与口号,掩盖最反动的愚民政策的例子呢?”“母校啊,我应当把什么留给你当做永久的纪念?想来想去,我决定写下这篇不成熟的文章……”

5月20日周日 女儿得流感,偕妻女到县城。看京剧片《尤三姐》,尤三姐演的十分成功。

5月22日周二 参加县农机春耕总结会议。晚看了复映片《林家铺子》。林老板欺骗一个入股的寡妇等细节描写,使影片更其真实,而真实性是艺术的灵魂。

5月23日周三 在县文化馆浏览了《世界文学》和《诗刊》,这是两种办得很有生气的杂志。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短篇小说《皮包》描绘了美国现代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男女多角关系、变态心理的描写等。晚上看了墨西哥影片《姆拉托》。“强者统治世界”、“只关心美元”,使人变成魔鬼!然而全片依然歌颂了正义和善良必胜!

5月29日周二 到县农机供应站交账,并报公社主机计划。到张斌年家,他谈到内地“自发性刊物”的问题。他可以搞到苏联灰皮书。晚看电影《风雨里程》。

6月10日周日 看电影《东港谍影》。

6月16日周六 看了美国影片《车队》。美国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很高,普遍采用无线电话、到处是各色漂亮的汽车……可是,精神文明呢?

7月2日周一 因工作调动问题到州城。在州书店租借了《短篇小说选1977—1978.9》,读完之后在旅社写几点感想:

(1)刘心武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和《醒来吧,弟弟》深刻地揭露了我们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危机。作者提出:“我们需要为弟弟这批青年制造更加有利的外在条件:更多的真话,更少的反复,更具体的成效,更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更能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2)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也是难得的好作品。

(3)祝兴义的《抱玉岩》、舒展的《复婚》,取材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4)莫伸的《人民的歌手》和《窗口》也写得动人。

(5)《三个李》《献身》《不称心的姐夫》《姻缘》等不约而同地写了技术人员的婚姻问题,而又皆以“大团圆”结尾,——这正是我们中国小说的通病:不敢正视生活中的真相。相比之下,《伤痕》还是比较出色的。

(6)《顶凌下种》《最宝贵的》《心声》《灵魂的搏斗》《正气歌》等描写老干部与“四人帮”作斗争的小说则近乎千篇一律。

7月3日周二 在旅社读完租来的《基督山伯爵》第一册,此书现在大为流行。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讲的是一位名叫爱德蒙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报恩复仇扬善惩恶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料。

7月4日周三 看了电影《舞台姐妹》,文革时当做批判电影。中国艺人“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唱戏”的传统也反复受到批判。

7月5日周四 认认真真地又看了一遍印度经典影片《流浪者》,犹如聆听了艺术大师的实况授课。我想起五十年代乌鲁木齐大街小巷到处都在唱《拉兹之歌》,我想起文革期间在狱中遇到的类似拉兹的青年……影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感人的音乐舞蹈,都深深地吸引观众。

7月14日周六 看了国产新片《特殊任务》,除了几个惊险情节,没有什么特色。而编剧竟是写过《红色娘子军》的梁信同志。

7月15日 最近借来一些文艺刊物,选读了几篇:

《记忆》中年轻的女放映员把毛主席的像颠倒了被扣上“坏分子”的帽子、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用有毛主席像的报纸包了鞋子被戴高帽子游斗,都是那时常见的事。与此类似的还有《题未定到故事》《阿来》。

《青春的插曲》反映了当代知青的生活。

《选举新队委的时候》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7月27日周五 观赏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反映了192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成了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重复繁重的工作使他几乎发疯,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但他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卓别林对底层群众充满同情,这部经典喜剧片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8月6日周一 抵州城。下班车即到影剧院看了英国影片《简•爱》。1974年我在某农场劳改时从“自由劳改犯”那里搞到这本书就拜读过。这部电影再现了夏绿蒂•勃朗特这部自传体小说,感觉别具一格,印象很深。

8月7日周二 去乌市接新拖拉机,路过石河子,在露天电影院看《柳堡的故事》,这部影片在文革也遭封杀。

8月8日周三 抵乌鲁木齐时正是中午,到五一电影院看英国纪录片《非洲》,真是开眼界。

8月9日周四 在五一电影院看墨西哥新片《叶塞尼亚》,讲述一位白人军官跟吉普赛女郎叶塞尼亚的恋爱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比起前些年来,现在能看到的电影和书籍真是丰富多了。

8月27日周一 最近在旅途中又读了一遍高尔基的《在人间》。抄录一些警句:

“书本里藏着写书人的灵魂;我一打开书就解放了这个灵魂,他就跟我神秘地交谈起来。”

“凡是你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你就不会讲得又好又真。”

“对我来说,,狄更斯至今仍旧是一个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作家,这个人出奇地掌握了极其困难的、热爱人类的艺术。”

8月28日周二 读完《电影艺术译丛》1979年第一期。其中有日本电影剧本《幸福的黄手帕》和美国电影剧本《关山飞渡》,拍成电影后都是“最佳影片”。

8月31日周五 租得新出版的《第二次握手》,一气读完。在前些年那些传抄书中,如《少女的心》《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等,这本算是较好的。本书时间从1920年代直到1970年代;空间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新疆等地,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真可谓纵横驰骋!在对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的三角恋爱关系写得细致入微;奥姆对丁洁琼的追求也写得深刻生动。全书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简洁。难怪过去人们竞相传抄。

9月2日周日 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红与黑》。司汤达(1783—1842)的这部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我却才读到。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于连只是于连,而不是“高大泉”,该书就不足为道了。——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不值一驳。过去我读了许多文学名著,都在日记上写了读书心得,可是八本日记都在文革初被抄走丢失了,实在可惜。

9月3日周一 在州露天电影院看了卓别林的《舞台生涯》。这是卓别林自己舞台生涯的写照,使人看到了一个正直的老年艺术家的良心和灵魂。

9月10日周一 赴县城办理培训费报账等事。看了印度电影《两亩地》。描写一家印度农民破产的悲惨生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真实,如父子俩被逼离开家乡到加尔各答城谋生,一个去拉人力车,一个去擦皮鞋的细节描述十分逼真。我高中时就看过这部电影,它的插曲《田野之歌》也为大家传唱:“光阴飞快的消逝一去不回来……”

9月28日周五 州农机局拟调我到州农机校任教。我到州城,在“红旗饭店”读《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摘录如下:

马拉默德(1914—)的《魔桶》结构别致,幽默风趣,读完还得重新回到前面咀嚼回味。沙兹曼的性格描写得生动活泼,他摆噱头、吊胃口……而列奥则是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

奥康纳(1925—1964)的《好人难寻》从喜剧突变为悲剧,结尾令人触目惊心。

奥茨(1938—)的《在冰山里》对备受压抑的修女艾琳的心理刻画相当细致,对犹太大学生温斯坦的命运也深表同情。

马尔兹(1908—)的《二十号街的星期日早晨》和韦尔蒂(1909—)的《慈善访问》,篇幅都很短,只写了场景,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月17日周三 前几天到州农机校报到,因白副局长刁难,不按事前王局长说好的同时调我妻,而返回A公社。得知昨天早6:55尊现儿出生,忙坏了公社卫生院高雅琴医生。

10月22日周一 到县城办手续。晚上在电影院连续看了《早春二月》和《保密局的枪声》。《早春二月》在文革时当作批判电影(那时多达400多部)看过。它是根据柔石的《二月》改编,谢铁骊导演,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等出演的。主角肖涧秋这位彷徨者有柔石的影子,——这是新中国十七年的电影银幕上仅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12月27日周四 读完老舍的《骆驼祥子》。它写于1935年,可是语言之清新,内容之深刻,描写之细腻,并不感到时间之隔阂!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过去在学校读过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微神集》《月芽集》等,现在才读到它。

12月29日周六 读完英国威尔基•柯林斯(1824~1889年)的推理小说《月亮宝石》,这是一部结构独特,曲折离奇,又寓有社会意义的书,它比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面世还早。

2019.8.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