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北京地名》

11-18 作者:随心所欲

《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北京地名》(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二十五)

作者:于学杰

北京地名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果说北京城是座开放的博物馆,地名就是各种“陈列品”的说明书。这里讲的地名是广义的,大到山川河流,小到楼台亭阁,市井百象,无所不包,凡与百姓生活有关的景物,全包含在內。

作者今年在《今日头条》曾发表过《前门儿还是前门》、《北京地名趣谈》等作品,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北京地名的文化内涵。

北京地名,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记录。自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武王封蓟”在今天北京地区建城以来至今已有3064年的建城史。在城市发展史上逐渐形成一套地名命名的标准和规范。历史上北京地名是如何命名的呢?《北京传统文化便览》概括出五大类。

第一类是官定民承。即官府命名,民众接受并使用:如“西单”(牌楼、)“东单”(牌楼)之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类是俗成官认:即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官府认可的:如顺治门(即宣武门)、豆腐巷、门框胡同等。

第三类:官定与俗成并行。即官府命名的和百姓俗称并存的:如正阳门是官名,百姓俗称“前门”,地安门是官名,“后门”是俗称。而实际生活中,百姓还是多用“前门”与“后门”两个俗称。

第四类是俗成官改,即老百姓约定俗成的地名,官府予以更改,如“苦水井”改为福绥境,“屎壳郎”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

第五类是官定官改:如北京的城门元代的名称到了明代大多被更改了,仅内九城就改了五个。笔者在《今日头条》发表的《奇葩的皇帝与奇葩的城门》一文中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如:丽正门改为正阳门;文明门改为崇文门;和义门改为西直门,并经皇帝下诏明令公布。

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虽然北京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地名整顿,但这五种大致的原创并无多大改变。

北京地名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那就是:(一)大气:如天安门、地安门、日坛、月坛。

(二)皇气:皇城根、皇史晟、王府井、公主坟。

(三)官气:官职命名:丞相胡同、兵马司、太仆寺、官园。

(四)武气:如宣武门、将军关、司马台、西三旗。

(五)文气:如文津街、学院路、清华园等。

(六)神气:如雍和宫、白云路、法源寺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要求胡同街巷工作必须迅速跟上,紧密配合。又鉴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地名,其中多见重名、听之不雅之名和带有封建迷信的地名。因此必须加以整顿。早在1952年,北京市政府就将带有岐视、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回子营”改名为“和平巷”;将三处“鞑子营”分别改为“合作巷”、“互助巷”、“和平巷”。将“鞑子庙”改为“友爱巷”。

1964年,北京用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过全市范围内的街道名称整顿活动,对四个城区的3665条街巷逐一考评,整合后四城区街道名称留有2994条,对带有封建迷信、庸俗及重名的街道根据“符合习惯,照顾历史,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更改了大约48%。

如对重名的做必要调整:如扁担胡同、箭杆胡同、井儿胡同、囗袋胡同等重名胡同,仅城区就有六百多条。对那些庸俗、不健康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胡同名要进行雅化更名。像崇文门外的阎王庙前街和后街,这两条胡同名,一听就使人惧怕,所以,改为“远望街”和“远望东街”。

对那些一条街分段命名的,如王府井大街,过去,其南段叫“王府井大街”,中段叫“八面槽”,北段叫“王府大街”。这种混乱现象对各方面都不方便,所以,1965年,一条街统称“王府井大街”。

北京的地名是首都沧海桑田的见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尊重与保护。

(2019年11月10曰写于北京海淀)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