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商人——秦商

01-06 作者:公孙强子

临近年关,全国各地陕西商会都陆续举办庆典活动,最近参加了江西陕西商会、九江陕西商会办事处的活动,老秦人齐聚一堂,秦人、秦音、秦情让我陷入无尽的对陕商追忆之中。千百年来,秦人在古代建立了很多很多陕西会馆,会馆是秦人用来祭祀、聚会、提供商业信息交换、提供学子食宿地方。到了现代则是各省成立陕西商会。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秦商精神。

行商天下

陕西和陕西人,不光是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同仇敌忾,也不光是有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也不只是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历史,除了政治的赫赫光彩,也还有秦人行商天下,均输天下的商业帝国。秦商始于商代,兴起于汉唐,兴盛于明清。明清以来,他们垄断着全国重要的八大产业:盐业、茶业、木材、药材、水烟、皮货、布匹、当铺。在全国各省建立或者参与建立的会馆达352座,以陕西人的商铺为主的街道有53条。他们曾与晋商、徽商一起显赫一时,成为三大商帮之首,在长达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为中国明清的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曾几何时,“八千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成为不少人揶揄讽刺陕西人的引用经典语句,亦或是被用来形容关中物产丰饶的写照。还有本土作家提出陕西人的“城墙思维”,保守、陈旧的观念。对于这些,我曾无数次听过,总是感觉不舒服,这不是我见到的陕西人,不是我见到的父老乡亲写照,心底也时常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还曾听说,陕西人不会做生意,你看脾气是“生冷蹭倔”。南方人店里,你一进去,店员热情问候,而陕西的店里,总是一副你爱买不买的样子。这也是我对陕人做生意的直观感受。对于商业经济我只能欣赏于南方的发达,西安为代表的的陕西,唯一能留给我自豪的就是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和璀璨历史文化。我想大多数陕西人都和我一样,我们歆羡晋商、徽商、盐商的商业文化。其实不然,我们不仅有古都的文化自信,我们也有陕商的文化自信。陕西商人,也就是秦商,在明清时期成为十大商帮之手,富甲天下,商行天下,荣耀之极。我们也曾有辉煌的商业贸易历史,“秦商大贾、西秦大贾”成为历史闪耀的名词。

西北大学的李刚教授是秦商研究领域专家,他喜欢举《张连卖布》的例子间接说明秦商过去的辉煌。《张连卖布》是在陕西当地脍炙人口的秦腔剧,其中有一段唱词是这样的:

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兰州城京货铺招牌悬挂,西口外金刚钻发上几车。穿皮袄套褐衫骑驴压马,烧黄酒猪羊肉美味有加。娶妻小赛过那南京俏画,买丫鬟和小子装烟倒茶。清早起人参汤先把口下,到晌午把燕窝拌成圪塔。张口兽琉璃瓦高楼大厦,置九顷水浇地百不值下。银子多使不了这该怎咋?寻几个好伙计四路访查。幸喜得四路里粮食涨价,百十名走粟行银赚万八。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势大,访巡抚坐总督布政按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议》中论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 晋商、徽商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在于会宣传,热于宣传,不信你看多少影视剧,小说都与他们有关。陕商则鲜见于大众视野,这也符合陕商特点,低调内敛。翻看历史,无数史实证明,秦商明清时期绝对是商帮之首。他们凭借自己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国家政策,依靠“厚重质直,忠义仁勇”秦商精神,依靠“三硬商人(人硬、货硬、脾气硬)”,依靠“诚信”精神,走出了“拓北庭院、走西口、蹚古道、上北京、下苏杭”的商业贸易通道。

秦人的贸易通道是由于长安城的优势地位决定,秦汉以来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之旅,追随而去的就是秦人,唐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长安(今西安)。他们从长安城出发,经过扶风、凤翔、陇县、天水、兰州(另外一路是泾阳、彬县、平凉、兰州)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进入青海、西藏,进入新疆,甚至进入中亚、欧洲。他们把中原内地物产贩卖西域,又把西域产品贩卖中原内地,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这就是拓北庭。秦人又从西安出发经三原、铜川、延安、榆林、内蒙古、张家口,把内地货物贩卖口外,又把口外货物贩卖内地,这叫走西口。秦人从长安出发经过渭南、潼关、永济、灵宝、洛阳、北上北京,这一路以进京赶考和商业并进,毕竟北京是帝都,所以官员和商人都比较多,形成上北京的路线。随着明朝“食盐开中、茶马贸易”政策实施,他们又沿着川陕古道,经汉中、成都、雅安、泸定、康定、巴塘、西藏,进行茶马古道商业贸易,这就是蹚古道。或者经汉中、成都、自贡、宜宾,顺江而下,到贵州、南京,直至苏杭,或者从西安出发经过商洛,到龙驹寨(今丹凤县),转水运,进入丹江,再转汉江,经襄阳、荆门进入武汉,再顺江而下到达苏杭。这就是下苏杭的线路。这大概是陕西最早的“米”字交通线路。这个与现在高铁线路高度吻合。

秦商们在这样的米字商业贸易线路上,创造出了明清500年的灿烂秦商文化,他们在这些路上开创出了很多国内第一,也促进了南北东西的贸易发展,经济技术的发展。

盐运天下

明朝初创,刚坐上宝座的朱元璋觉得自己坐的还不够稳当,他觉得蒙古残余势力和瓦剌部族虽然被赶往版图最北边,但是还可能随时反扑中原,于是他设立九边进行防御。问题来了,这么多边防军镇,需要大量后勤给养,要朝廷供给实在麻烦,也有心无力。于是有了“食盐开中”国家政策,意思就是国家号召商人把粮食运送边关卖给军镇,获得盐引,然后商人用盐引购买盐,贩卖到指定地点。这样就解决了边关粮食问题。陕西秦汉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关中盛产小麦,距离边关又近,所以首当其冲。

他们把粮食贩卖到边关,获得盐引,有部分直接从陕北盐池就可以获得盐,贩卖出去,而大部分需要去扬州,所以陕西盐商在扬州红极一时。明清两朝,陕西只出了三位状元,明代武功康海、高陵吕柟,清代韩城王杰。明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高中状元。三年后,同乡兴平人刘瑾专擅国政,康海不喜刘瑾,从未去拜谒刘瑾。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弹劾刘瑾,被捕下狱,为了救自己的好友李梦阳,康海只好求见刘瑾,刘瑾为了拉拢这个陕西的老乡状元,第二天就放了李,谁知道过了一年,刘瑾被除,李梦阳反而诬陷康海,从此康海辞官,放浪山水和朋友王九思文咏于陕西,康海从此经商成为盐商,还购置康山别墅,乾隆皇帝下扬州曾在此下榻。由于秦商在扬州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他们建立会馆、戏台,举办宴会、听戏。康海独善此好,钻研秦腔,培养自己班底。状元到底是状元,把自己才情尽撒江南,风靡一时,他自己创作了《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杜子美游春》等剧本,他还扶植周至人张于朋、王兰卿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张家班,最后改名华庆班,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直到上世纪的50年代被国家接管。就这样康海在秦腔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同时在扬州的陕西盐商兴建豪宅,在秦淮河两岸置办商铺,尽享奢华。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随着徽商、赣商渗透,以及战争爆发,最后陕商弃淮入川。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韩城籍36岁青年,王杰因为写的一手好字,被乾隆钦点状元,列三鼎甲之首,消息传出,在京陕籍官员纷纷祝贺,庆贺之际,新状元提出集资筹建陕籍会馆一事。 第二年,保安寺关中会馆落成。王杰最后做到东阁大学士,出任军机大臣,内阁首辅。嘉庆帝抄和珅家就是王杰主持,王杰还把乾隆赏赐的一座宅院赠给家乡商人,作为韩城会馆。

秦商翻过秦巴山脉来到了自贡,由于食盐开中后,打破了千年来国家“盐铁专卖”的制度,秦商们又获得了巨额盐业利润,他们干脆合伙在自贡直接投资盐井。康熙年王三畏堂、李有四堂就进入自贡,越来越多的秦商加入,他们经营盐业、典当几乎垄断了自贡商贸。他们和当地人合作,对地块租赁打井,见卤水,就可以分红,但大部分收益是商人的,约定10-20年后归本地人。据学者研究秦商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自贡发行了中国第一支股票,一共三十股,地主占6股,秦商24股。1835年,陕商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开凿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深的井,叫燊海井,深度1001.42米。走在异乡的秦人,始终是外人,始终是漂泊他乡,他们获得财富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会馆,抱团取暖,建立自己的文化圈。自贡的秦商活动巨额财富,为了彰显自己财力,他们以修建“武圣宫”名义修建了西秦会馆,会馆雕龙彩凤,色彩纷呈,人物多样,尤其是戏楼简直就是“桂殿兰宫”。这个西秦会馆完整保存下来,现在成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通过建筑规模和装饰来看,大大的超出了民间建筑规格,这是违反清朝礼制,但是因为叫“武圣宫”,祀俸的是关羽大帝,清朝皇帝再厉害也得向神明低头。陕西和山西历来因为秦晋之好、地缘相近、风俗相同,再加上关羽是山西运城人,两地相邻,所以山陕商人经常在一起做生意,一起祭祀关羽大帝。这就有了很多武圣宫,或者山陕会馆。以至于在四川地区曾流传出“皇帝开当铺,老陕坐柜台,盐井陕帮开,曲酒陕西来”的民谣俗语。

陕西商人带着盐、布匹、木材从自贡进入宜宾,沿着长江运输。因为陕西从商朝开始就酿酒,再加之汉唐是京都,所以酿酒业发达。随着陕商进入这些地方,他们把自己家乡手工工匠也带到这些地方,这其中就有酿酒师傅。据说他们改良了泸州老窖、五粮液,但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有关茅台酒来历。陕西盐商商号“协兴隆”,在全国有70多家分号,刘老板和田老板,受当地人邀请参加宴饮,他们喝了一口当地“洋柯曲”,太过于辛辣,难以下咽,两人肯定操着陕西话,私下说到:这道是个锤子,难喝的很,改日让他们尝尝啥是酒”。

刘老板回到家乡后,马上就去凤翔柳林镇昌顺酒坊请了师傅,用赤水河的水和高粱,经过9次反复勾兑终于满意,这就是“茅台烧锅”,最后经山西汾酒师傅改良,成为最终茅台酒。后来秦商们在这里又开始经营酒坊,“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传及一时,成为茅台镇发展写照。

茶运天下

秦人经商实数无奈,一半是利润,多半是天灾人祸所致,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毕竟在古代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等,耕读才是流行出路。但是明末三秦大地,地震、水旱灾害,加上极端气候发生,庄稼收之甚少,所以他们也是无奈而经商。但凡能吃饱喝足,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行商万里。行商之路可是艰辛异常,秦人就是这样能吃苦,才能把生意做到天下首帮。

茶马交易就是青藏、西藏、川藏、新疆、蒙古地区盛产良马,这些马耐力、速度、免疫力都强,作为冷兵器时代,马匹就是致胜法宝。历代都建有马厂,而且“马政”都是重要的治国方略。一句话,没有马你就等着失败吧。成吉思汗就是凭借蒙古铁骑横扫欧洲。边区有马牛羊,没有蔬菜,常吃肉食,没有维生素补充,所以身体容易生病。《明史·食货志》谓:“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茶,这样的神奇树叶,解决了少数民族的维生素问题,所以朝廷颁布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最早兴起于唐朝,宋朝定型,明清兴盛。在这里一定有人困惑,为啥不直接拿钱买。这个在宋朝时候就是拿铜钱买,但是少数民族把铜钱拿去铸造兵器,所以宋朝就规定不能拿铜钱,用茶业交换。自宋朝以后历代朝廷颁布政令,不允许一颗茶种流入边关,沿途关卡都会检查。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战争频发,所以朝廷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制约少数民族。所以有了茶马互市。

陕西汉中市著名的茶业产区,最早秦商就把汉中的茶业行销甘肃、青海。到了最后,汉中茶不够用了,他们就把湖南安化的茶往外运,因为是三伏天才能运送到泾阳,在这个时候进行加工,成为风格独特的砖茶,这才有了著名的“茯砖茶”。

泾阳姚家就是鼎盛的富商,特别是他们在雅安的“永聚公”商号以及后来的“天增公”茶号,几乎垄断了雅安“茶引”的90%以上,成为陕西商人在四川的“茶叶大王。全盛时,雅安一条街都是姚家商铺。以姚家代表的陕西商人创造了一种职业经理人制度。东家是出资方,掌柜是运营的。东家不参与经营管理,但是有选择谁来经营权力。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职业经理人。至今姚家还有部分后人在雅安生活。

在雅安上里古镇,它处在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位置,有同样来自泾阳的韩家,他们贩卖陕西布匹、茶业到雅安和康定,又把雅安土货贩卖陕西,然后在自贡开了七八个盐井,自此发家致富。全盛时候在上里盆地选了7个风水宝地,建了很多三进、五进院落,雕梁画栋,庭院幽深,富贵荣华。上里古镇又称为五家口。俗话说,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2年,早都听本地杨氏家族乡亲说韩家人以前是要饭,逃荒来的,后来发家致富,他们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把父亲叫“大”,他们则是“阿爸”。当我看到韩家康熙年来自陕西咸阳泾阳的介绍就倍感亲切,在看到《韩氏家谱》,我就不以为然,断定这是一个“土客”之间的矛盾产物,外地人发家致富,本地人还是穷的叮当响,你有钱,我有官。你用银子垒桌子,我用官员顶桌子。所以杨氏常念韩氏是要饭的。这其实也是历史必然,韩氏先辈也许真的是逃荒经商而来,但他不是一个人而来,是随着秦商队伍而来,后来发家之后,老家可能也没什么人了,然后看上里古镇,山好水好,定居于此。

雅安市是十大茶源地,蒙顶茶很早就是皇家贡品,有道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山茶”,这其中以“蒙顶黄芽”最为出名,下来就是甘露,最普通就是毛峰。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茶山,所以这里居民世代做茶。清明前采摘芽头,清明谷雨之间采摘一芽一叶。谷雨后就是用镰刀直接割,然后制作老边茶,经由秦商贩卖藏区。最早往康定背茶的是陕商自己叫的陕西后生,后来慢慢成为当地人,一步一步翻越芦山,经过天全、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这一路是高山大川,海拔也高,稍不留神就坠落山崖,能到康定实属不易。

康定是汉藏交接地带,据说牦牛过了康定就不行,所以汉人把茶砖背到康定这个小村子,然后藏族人再用牦牛拉回去。康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秦商来到康定,在城外支起了三个石头,架锅做饭,藏族商人来谈这里顺便谈生意,这就成了最早的“锅桩”。再后来,发展成带有中间人性质的“锅庄”,锅庄主人精通汉藏语言,连接汉藏商人。因为康定最早还被成为打箭炉,所以陕西人被称为“炉客”,四川人被称为川客。陕西人一到藏区,首先脱下自己陕西袍子,穿上藏袍,吃糌粑酥油,骑着藏马,迅速和藏民打成一片,获得藏民信任,稳固了秦商在这片土地地位。来自陕西的后生们想去藏区,还得先在雅安学几个月《藏语会话》。由掌柜的请的先生专门教:“天叫朗, 地叫撒。驴叫孤日马叫打。酥油马 [去声], 盐巴擦 [上声], 大人胡子喀苏热。却是你, 可是他。喝茶槚统饭热妈。来叫火, 去叫热 [入声], 番叫白米汉叫甲。”

越来越多的陕西人在打箭炉做生意,以至于这里形成了一条“陕西街”,这里经营茶叶的陕商茶店就有80家,他们分为两帮,一帮是来自陕西泾阳、户县的商人,叫“河北帮”;另一帮是来自陕西蓝田、临潼、长安的商人,叫“河南帮”。以至于康区留下这样的民谚:康谚云: ‘老陕不至, 草亦不生。’穷其实, 虽草不生, 老陕亦至。” “老陕、豆腐、狗,走尽天下有”。

在康定最出名的故事就是来自陕西户县“德泰合”商铺少东家宋春与《康定情歌》。宋少爷被父亲送来藏区做生意,结果他单单就看上了锅庄女主人李大姐,他也入乡随俗去李家大姐窗下唱情歌,他用自己家乡的歌曲,唱了个遍,每晚都去最终俘获芳心,两人走在一起,可是宋少爷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结果生意一落千丈。父亲知道后,关了店铺,接走他们,回了陕西。这个曲子来历,说法不一,但很多不一样的版本,都和陕西有关。

秦商们遍及四川,发家致富的秦商,还想在成都想建一座陕西会馆,他们再有钱,只能遭人排斥,毕竟还是外地人,尽管也许成都本地人也是秦灭巴蜀,从秦国移民而来,或者张献忠屠从山西和陕西,湖广而来,但是由于先来居住,成了所谓的本地人,他们看不惯这些陕西商人。秦商要在成都建会馆,买地都困难,好不容易费尽周折买到了一个烂泥塘(在今青羊区芙蓉饭店),成都人还是不放过,不准用川土填,这下激怒了秦商,秦商比较硬气,不让用就不让用,于是号召陕西商人来川都带一袋陕西黄土,用来填埋池塘泥坑,就这样凭借“楞娃”精神,一点点的填好地基,建立起成都陕西会馆。由于这条街陕西商铺很多,秦商们又让娃娃们把这条街叫陕西街,叫了就给钱,从此陕西街流传下来。

行留天下

秦人尚黑,所以传统的门板,家具多以黑色为主,黑色给人威严庄重。秦人也被成为“关中楞娃”,脾气是生、冷、蹭、倔,正是这些秦人特性,也就造就了秦商“厚重质直,忠义仁勇”的秦商精神。秦人凭借国都优势地位,凭借中国中心地位,把东边的东西贩卖到西边,把西边的东西贩卖到东边,把南边的东西贩卖到北边,把北边的东西贩卖到南边,进行着跨地域长途贩运,把商号开遍了全中国,促进了中国明清的经济贸易交流,也造就了500年商业帝国,可以说是“帝国商人”。当然秦商崛起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对于人身的解放也有关,在这里没有细说。但是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敲响了大清帝国灭亡警钟,也冲击了秦商这种以大众日常用品贸易行业,洋人用工业化、机械化的廉价茶业、纺织迅速抢占了市场,好些秦商也成为了洋人的买办(和锅庄一样)。再加上太平天国起义,连年战争,他们遭受不良军官劫掠,最后也是倾家荡产。500年的秦商帝国就这样一蹶不振,从此没落。

秦商也有一些后裔还继续留在当地,扎根生活,他们留在了康定、雅安,留在了江南,留在了贵州,留在了兰州,留在了青海,留在了北京……。慢慢的后世子孙只能凭借族谱追忆辉煌历史,也知道自己是从陕西来的,三代之后也就成了当地人。

余秋雨说,故乡,是我们祖先行脚的最后一站。谁知道秦商留在了当地,他们后代也会因为工作、生意又回了陕西。我们不就是华夏子民,不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家园迁徙么,这也许就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最深处原因。

我翻看叶广芩《张家大哥》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每到一处和当地文化人或者陕西商会组织联系,牵头的负责热,都是一句:老家来人了。四面八方的秦人汇聚一起和她畅谈追忆秦人、秦商。

在这华夏大地,大江南北,只留下那一座座陕西会馆(或山陕会馆):自贡西秦会馆、河南社旗山陕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开封山陕甘会馆、亳州山陕会馆、山塘街陕西会馆、洛阳山陕会馆、成都陕西会馆等等,他们成为秦商繁盛的见证。

在三秦大地上,只留下一座座宅院:孝义赵家、韩城党家村、旬邑唐家大院、泾阳吴氏庄园、社树姚家、阳郭贺家、信义焦家,也成为秦商辉煌篇章遗迹。

在现代,秦商依然前赴后继,他们是张朝阳、冯仑、赵步长、郑翔玲等等。

最后但愿陕西省各级领导,能在西安建立起“秦商博物馆”为三秦儿女树立商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奋发而为。不在被人说是“城墙思维”。

2019年12月30日晚于中航城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微信luxin2014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