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写作者需要的状态
很多年以前,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开始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先生的孤傲、冷峻性格以及独特的写作笔法,深深地影响了我,不知不觉中,几乎就成了我的人生标杆,或为之奋斗的方向,虽然明知道是望尘莫及。这些天,因为自身的感受,时常想起先生唯一的一部描写爱情的《伤逝》的小说。当初阅读时,只认为是男主人公涓生的无情,或者是对爱情的背叛,才造成了女主人公子君的死亡,本来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凄楚、悲惨的结果,并且对男主人公的懊悔、愧疚和怀念之情,在心底里还骂了多少次的“活该”。关于这部小说的读后感,在以后十分漫长的岁月里,就是这么偏执地坚持着。然而在不知不觉中,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促使我思想改变的则是对小说中男主人公作为写作者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表现在写作状态下必须要遵守的——孤独存在的特殊性。
说起这种孤独的状态,就是写作者(不管是不是专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特别需要环境的安静。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思维集中,想象力一环接一环地无限发挥。如果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时不时地受到干扰,那么写作者的思绪也就会时不时地被打断。思想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演化、层层推进的过程,被打断之后可能就再也衔接不上。因为写作很多时候是靠灵感的闪现,而灵感大都是稍纵即逝,抓不住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写作者为了避免干扰,最好的环境,或者最好的状态,就是存在于孤独之中。忍受孤独,应该是写作者最需要坚持的。
在《伤逝》中,先生对这种特性描绘得是淋漓尽致,原文中是这样写的: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但是这自然还只能怨我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然而又加以阿随,加以油鸡们。加以油鸡们又大起来了,更容易成为两家争吵的引线。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不久就共译了五万言,只要润色一回,便可以和做好的两篇小品,一同寄给《自由之友》去。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虽然我因为终日坐在家里用脑,饭量已经比先前要减少得多。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是吃我残饭的便只有油鸡们。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6〕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后来,经多次的抗争和催逼,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
这段文字,总结起来就是:写作者需要安静,没有一间静室是非常遗憾的;写作者正在用功时,哪怕是叫他吃饭,都是会被干扰的;甚至是家人咀嚼的声音大点,都会受到影响;家人的不理解,为此引起的不高兴,继而发展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都是很无奈的事情。
很多评论家把这部小说中的悲剧结果全都推给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或者知识分子的迷茫和无助等等大的问题方面,但我却认为这是对作者——鲁迅先生的曲解。从这段文字里,即可看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热恋到平淡再到冷战以及最后分手,应该都是由这些不起眼的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来的思想不同步造成的,可以说和大的社会环境无关。至于是否判断准确,我也不敢确定,但我不主张动辄就把这个问题上纲上线,非得找出一个政治的原因来。这篇小说中的这段描写,反映的应该是写作者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共同遭遇的窘迫的情景。先生自己是一位坚定的写作者,对写作者应具备的环境或状态无疑是最了解的。
其实,先生把男女主人公之间产生不和谐的原因,感叹地落脚到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纯粹的爱情观里了。反之,如果不这样做,那两人的思想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最终导致行为的不合拍,或称之为错位。这样的情况下,分手则好像是理所当然地不可避免的了。
现实中,不但写作者需要安静的环境,对于善于思考的任何行业的人们,都应该是一样的。这里要求的安静,不单只是体现在声音的干扰上,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多年前看过一部描写律师职业情况的美国小说《漫长的诉讼》,里面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老律师,平时办理案子看起来很是漫不经心,下属没见过他写过像样的法律材料,但他有一个规矩,即使桌子再乱,从不让秘书帮他收拾桌子。可是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律师所新换了个秘书,而新秘书又不知道他的这个规矩,就趁他不在办公室的时候,很细心地把他的办公桌收拾得干干净净,各种书籍、材料摆放得整整齐齐。等他回来一看,就跟受到袭击一样地吼起来,大怒之下,把秘书骂了个狗血喷头。一边骂,还一边责令秘书寻找整理办公桌时扔掉的哪怕一张纸片,吓的秘书忙不迭地跑到垃圾桶里翻腾,结果还是没有全部找齐。原来这位老律师的习惯是把研究案子的所有灵感都用一张张纸片记录下来,看似十分随意地扔在桌子上。开庭前,需要使用哪张时就随手装在文件包里。法庭上,他竟是靠这些一张张的纸片帮人打赢官司的。
还有一个类似的情况,一些律师的文件包因为用得太久了,漆皮都脱落如斑块一样的很不雅观,可就是不愿意换新的。原因是使用者对文件包的夹层都已经熟悉了,哪层放什么材料都成了习惯,需要时不用考虑随手就可以取出,再换一个新的还要重新记忆和掌握。这都是不愿意被人或者被物质所打扰所影响的例子。
这个话题,潜意识里早就存在了,只是一直没有写出来。我想写点什么,确实大多是在办公室进行,在家里往往是做不到专心致志。如果在家里写东西,一般都会提前交待家人不要打扰。但对于无可回避的吃饭问题,也总是被打扰。这样的被打扰,还不能多说,害怕辜负了家人的善意或做饭的辛苦。于是我的经验是,写作时要想获得安静,必须尽量暂时性地选择孤独存在,与家人和社会脱节一样。所以只要办公室方便,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办公室。为了抓住灵感哪怕延迟吃饭或者不吃饭,也是在所不惜的。正因为如此,对于《伤逝》这篇小说里的这段文字,我是深有体会。所以,这次才会抛开这部小说的其他诸如写作意境、艺术特点、文笔章法等情况而专门截取其中这一个话题来写这篇文章了。
2020年4月9日下午完稿
- 欣赏。的确,孤独的时候才能静下心,写作需要孤独。2020-04-18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