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杰:《紫禁城记忆之四.故宫厕所之谜》(话说北京系列之四十四)
《紫禁城记忆之四.故宫厕所之谜》(话说北京系列之四十四)
作者:于学杰
今年是北京故宫(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笔者穿越时空隧道,带您重温皇宫大内的奇闻秩事,让“故宫印象”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凡是到过故宫的人都会注意到,宫内找不到古时的厕所。现在对游客开放的厕所,都是为了方便游客后建的。皇宫大内住着那么多人,上至天子,下至太监和卫卒,无论贵贱,人人每天都要大小便,这是生活的必需,为何没有厕所?粪便又如何处理?是悬于游客心中之谜。
其实,当年宫内没有烟囱和不设厕所,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原来宫内专有那么一批人,每天专司把全宫烧尽的大量木炭的炭灰收集积攒起来,以供处理便物之用。因为这种灰烬经过高温燃烧,沒有什么重量又十分干,是理想的臭气和水份的吸收剂。宫内上上下下的人们都习惯用恭桶或便盆、便壶,一旦使用之后,立即由专干杂活的小太监们洗洗涮涮干净。经炭灰处理后的脏便物,每天定时运出宫外,不得滞留。因此,无论冬夏,宫内绝无臭气,蚊绳也很少。
那时,每个殿堂都辟有净室或更衣室,宫女、太监的下处自然也不例外。解手用的便盆是各种各样的,有金属的,也有木制的,比较普遍的是瓷盆。便器的开关大致有圆的和椭圆形的。皇帝、后妃使用的便盆叫“官房”,造型奇特又舒适。清末慈禧太后使用的便器更是非同寻常。她晚年使用的“官房”为檀香木(很珍贵,堪比黄金,至今已绝迹)雕成,外壁雕出一条大壁虎,四爪落地恰成四腿底座。该盆中腰鼓鼓的,像个大葫芦,以便存纳污物。壁虎的肚里是香木细末,即干松又蓬起来,便物落下立即把香木末包起来,根本看不见便物,当然也就不会有味了。壁虎头部向后仰起,紧贴在壁虎的后背上,凸起的脖子则便成便桶的前把手,卷曲的尾巴成了后把手,这样就便于移动和端放。桶囗椭圆形,盖中心雕有一条螭虎作为盖纽,即供装饰用,也便于启合盖子。据说这仲檀香木便桶深得慈禧太后喜爱,很可能在她死后被作为随葬物焚烧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帝后用的手纸是由宫女精心加工的。领细绵纸分头裁好,再轻轻地喷水,要求喷得比雾还要细,宫女们常常比赛练习,直至能达到把纸喷得发潮发蔫又不见水,才能上岗。喷好水后,用铜熨斗轻轻熨两遍再裁成长条,垫上湿布再熨一次才行。纸不能烙糊,不能烙干,否则发脆、爱碎,就麻烦了。熨好的纸无纸毛,光滑有拉力和韧劲,这才能供帝后使用。
据说慈禧太后原是一个嗜吃如命的女人,而且食欲特别好,一日两顿正膳之外还要加三次丰盛的点心小吃,而且每吃必定尽兴,因此肠胃经常闹毛病,晚年更甚,从其晚年的照片看,她的脖子奇大,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这种病态的新陈代谢不时需要使用“官房”,折腾的宫女、太监不得安宁。
现在故宫博物院文物库内还保留有清代银质和其他金属便器,外加黄绫或黄绸包好、缝好,柔软美观。此类便器已接近今天的恭桶,虽然当时还没有自来水自动冲洗,但其用料之昂贵和质地之优良,远远超过目前现代化卫生间的水平。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封建帝后暴殄人力与天物的穷奢极欲生活。
(资料引自《故宫历史档案》)
2020年4月23日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