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杰:《昆明湖畔话“牛郎”》(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四十五集)
《昆明湖畔话“牛郎”》(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四十五集)
作者:于学杰
风景秀丽的北京颐和园素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美誉。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
这只铜牛,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铸造而成的。铜牛长1.75米、宽0.84米、高1.14米,横卧在海浪纹的青白石座上。铜牛背上铸有80字的《金牛铭》。说颐和园的这只铜牛是“天下第一牛”并非夸张。据考证,无论是京城还是全国,经皇帝批准铸就的镀金铜牛,举国仅此一尊。
传说,古代大禹治水,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就一条铁牛沉于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后经过长期沿袭,唐代时,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铁牛放置在河岸边。到了清代的高宗弘历皇帝于乾隆二十年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铸造了一只镀金的铜牛放置在昆明湖的东堤上,并在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记述了这件事,265年过去,至今铭文清晰可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另有说法是,在昆明湖东岸放置铜牛是考查湖水水位用的。昆明湖的东堤比皇宫的地基高10米,以前,一下大雨,昆明湖一带便成灾患,为了防止昆明湖的东堤决口,恐殃及皇帝住的紫禁城,故在此设置了铜牛,可观查湖水是否接近铜牛的水位线。由此便可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洪水之患。
铜牛也是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昆明湖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各设了牛郎和织女。因此在东堤边设置了“牛郎”,但“织女”又在何方?据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耕织图”以象征“织女”。据说在昆明湖的西墙外某一单位的菜园里发现了“耕织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耕织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为何在西墙外?因为1860年和1900年,颐和园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及其它原因,只好被弃于园外。当年曾有诗人记载:“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描写的正是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衰败现象。
我国古代雕刻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关于这头铜牛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银两,在扩建颐和园时,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在湖东堤安置了铜牛,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形成了“牛郎”与“织女”。
这座镀金铜牛,是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它造型生动,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的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如,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
(资料引自《颐和园历史档案》)
2020年5月1日写于北京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