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碰撞——韩愈与龚自珍人才观
千 年 的 碰 撞
——韩愈与龚自珍人才观
赖 建 青
诗言志。自古以来,人们就以诗词歌赋抒发情感,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向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作和文章。
记得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曾有一首清朝诗人龚自珍题为《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的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在社会上影响较大。
从资料上显示:龚自珍是清朝命官(1792年8月出生),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诗的字意上来看,龚自珍认为人才太少,希望上天能给人间多降些人才,以解决朝廷人才不够的问题。
这应该是出自一位朝廷重臣内心真切的希冀。
然而,上天真的是吝啬,朝廷真的是缺少人才吗?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及过这个问题。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马说》一文中,韩愈形象地将人才喻为千里马,将善于发现人才的人称为“伯乐”。他认为人才即千里马并不少,而真正缺少的是能发现人才的伯乐。
为什么在千年之前的唐朝不缺少人才,而千年之后清朝的龚自珍会觉得缺少人才呢?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封建社会自隋朝起就开科取士,发掘人才,充实朝廷需要的各种人才,直到清朝仍然在实行这项措施,为什么唐朝与清朝之间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
毫无疑问,开科取士是一项较为公平开明的选拔人才发现人才的措施,让普通老百姓家里的读书人也有了较为公平的竞争的机会。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要如何使用人才用好人才的问题。
虽然朝廷实行了开科取士选拔人才,可选拔出来的人才怎么安排怎么用?朝廷中的皇亲国戚权臣重臣都会组建自己的圈子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形成自己的势力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压制人才、埋没人才……这是历朝历代都存在而且无法清除的弊端。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多不善交际,不会奉迎上司,因此真正的人才往往被埋没,“……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得不到重用,无法施展才华。
明清以前只有文章和诗词歌赋,所以有许多社会实际现状没有记载反映。直到明清时期出现小说体裁,才有人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弊端:如《官场现形记》、《魍魉世界》、《红楼梦》以及《二十年之奇形怪状》等等大批揭露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小说作品。
韩愈在千年之前就不是埋怨缺少人才,而是看到了如何用好人才的重要性,他对人才看法的角度和高度与龚自珍有着根本的区别。
笔者认为,韩愈对所处的封建社会选用人才问题看得非常透彻,有着独到的见解;而历史上尽管有评论说龚自珍是思想家,有改良主义精神,柳亚子先生竟然将他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可他的人才观却令我不能苟同。
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一直是个困惑着社会和人民难于两全的问题。
几年前,国家选拔人才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了面试的项目,以发现人才的全面性,这在正常情况下对选拔普通的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无疑是个进步,是个好措施,应该加以肯定和点赞。
然而,还应该看到的是人才有普通人才,也有特殊人才。正如马克思主义相对论没有绝对的理论所述,现在人才选拔的措施对于特殊人才来说却未必是完全对的。如上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了华罗庚,力排众议,破格将这个初中没读完的数学天才聘用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助教,引起社会和教育界一片哗然……但事实证明熊庆来的选择是正确的。华罗庚有了平台之后,充分发挥出其数学天赋,他在数学界的成就令世界侧目,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陈景润,他有着超凡的数学天才却拙于言谈,连当个初中数学老师都胜任不了。如果不是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慧眼识英才,世界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1+2至今也可能没有破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社会的最高境界。
人才问题,是个永远值得探讨和不断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