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谨以此文纪念母亲去世一周年!
母亲,陈氏女也。生于民国廿四年腊月将尽,逝于二〇二〇年夏日将临,积闰享寿八十有九。
母亲出身穷苦。母亲的祖上世居鲁西南羊山脚下,避灾荒辗转流落至苏鲁边复新河阴。外祖母韦氏善织苇席,受外祖母熏染,母亲孩提即颇谙织席之道,不满七岁便与外祖母一道入南四湖替人织席。人穷趋湖,虎穷归山。湖里有鱼有虾,有鸡头菱藕,有捞不完的水草、舀不尽的湖水。但是,湖里并不是穷人的天堂,除了自己的手艺,穷人到哪里都是一无所有。替人织席,劳资五五分成,为了多挣点口粮,母亲跟着外祖母天天三更眠五更起,除了吃饭、睡觉,人不离席、手不稍歇,经年累月,年复一年。居无可居,夏秋便借住东家的磨房,冬春则栖身在芦苇捆垒成的临时住所。遇上断炊,就冬食芦根夏吃菱秧聊以度日。隆冬腊月,风雪载途,湖里更其冰湿寒冷,年少衣单的母亲席地而坐,或半跪半坐,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精心织席。苇篾纷繁地在她满布裂口的手指上翻腾跳跃,苇篾上的冰碴闪着亮光纷纷溅落在她的发上、衣上,窸窣有声。唉,天知道少时的母亲比同龄的女孩子多受了多少苦难!
婚后,母亲更苦。与外祖家一样,我家亦非土著。我家祖居单县西三十里大徐庄,因遭难,高祖挈妇将雏东去南四湖谋生,行至丰沛鱼三县交界处再无去意,遂定居至今。母亲初到我家,我的曾祖母尚健在。曾祖母、祖父母,加上未嫁的小姑,人多且壮、地少而贫,一年常闹大半年饥荒。如此,母亲的手艺便派上了大用场。母亲做完必要的家务即去织席,非止织席,破篾、轧篾等织席的辅助工作往往也由母亲承担。母亲起早贪黑,一天到晚都如同旋转的陀螺,没有半刻空闲。父亲将苇席扛到集上换回钱米,一家人的生活从此便多了份保障。但织席固然重要却远非母亲工作的全部。那时,曾祖母虽然康健却已近八十高龄,祖母倒是年轻些却是体弱多病,两位老人帮不得母亲的忙,起居还都需母亲照顾。再加上相继出生的三个姐姐。上有老,下有小,中有永远忙不完的家务、不敢稍有懈怠的织席,年纪轻轻的母亲该有多累、多苦、多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天灾频仍,世道多艰,曾祖母、祖母熬不过,在饥寒交迫中相继离世。母亲肩上的担子看似减轻了不少,其实大不然。父亲背生恶疮难下病床,祖父突患风瘫不能自顾。一家六口,三个女娃子,两个病汉子。母亲要出工、要织席、要照料孩子、要八方奔走求医寻药,还有祖父的吃喝拉撒需要打理。母亲没有三头六臂啊!她便有三头六臂又如何?我不知道母亲是否为此哭过、悔过、怨过、恨过,我只知道母亲凭着一副弱肩硬是挑着千斤也似重担带领全家最终一步步地走出了困境、绝境。
所以,母亲是勤劳的、坚强的,也是勇敢的。母亲的勇敢是被苦难逼的。母亲天生胆小,从来不曾宰杀过鸡鸭,一到天黑就不敢独自上街、串门。我家人丁不旺,高祖以降传至父亲已是单门独户。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面对一无亲门近支帮衬,二无叔伯妯娌襄助的难局,母亲只能选择勇敢。母亲选择勇敢是无奈的、被动的,但被动选择也是选择,被动选择也是了不起的勇敢。选择勇敢因为母亲有爱,对家的爱。为了一家老小不致饿死,胆小的母亲曾深更半夜去野外掐回两把麦苗天亮前蒸了锅救命的窝头;为了反击强邻的霸凌,纤弱的母亲也曾在大庭广众之下血战过屡屡上门寻衅的凶悍恶妇。母亲胆小,面对恶人却不胆怯;母亲柔弱,面对霸凌绝不退缩。不忍气吞声,不逆来顺受,不委曲求全,母亲的勇敢里带有血性。母亲这种血性的勇敢可能是狭隘的,对我的影响却是深刻的、深远的。
有血性的人大都有志气,母亲就人穷志不短。我家虽无亲门近支,条件好些的亲戚、朋友还是有的。但母亲坚持自己的原则,日子再苦也不主动求亲告友寻帮。母亲常常告诫我们“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出声”,任何时候都不要丢了志气、骨气。母亲还时不时提醒我们“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望山跑死马,指亲饿死人”,要我们学会自强、自立。母亲也不缺乏灵活性,并不拒绝帮助,只要帮助是真诚的、善意的、不含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母亲会把别人的帮助永远记在心上,然后寻找机会加倍报答。母亲不是文化人,但懂得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朴素道理,谆谆教导我们要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坚持做到“人家给咱一个,咱至少还人家两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哥哥、妹妹读高中,相继借宿在镇上的仁大娘家。仁大娘视我们如同己出,积年如一日对我们关怀备至。那时,我家尽管才刚勉强解决吃饭问题,母亲仍隔不多久就让我们给仁大娘背些大米过去以致谢意,要求我们永远都不能忘了仁大娘的恩德、将来走上了工作岗位无论再远再近逢年过节都要去看望仁大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母亲有感恩的心,也有行善的心。母亲在苦水里浸泡长大,深知生活之大不易。所以,对于身边确需救助的穷苦落难之人,母亲一定毫不犹豫施以援手。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农村人家日子还都相当紧巴,我家则更其拮据。即便如此,但有上门讨饭之人,无论男女老幼,母亲都会拿干粮给他们,不让他们空手失望,赶上饭顿还会给他们盛上碗热粥暖身。记忆中,母亲对讨饭的人都是和颜悦色、以礼相待,从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更不辱骂驱赶、唤狗咬人。“宁给穷人一口,不给富人一斗”,这是母亲的助人哲学。母亲曾认认真真地阐释过她的哲学:穷人有了那口饭就能活,缺了那口饭就不能活。给富人一斗不过是锦上添花,给穷人一口才是雪中送炭。母亲不愿锦上添花,只愿雪中送炭。母亲助人是纯粹的,纯粹出自善心。
母亲心善,人也长得极标致。相由心生,心由相生,母亲心相相谐、心相兼美。这不是溢美之词,不是“子不嫌母丑”为尊者讳。母亲姿貌端华、眉眼如画,放在任何年代都堪称美人。母亲心善人美,还聪明好学兼心灵手巧。但凡母亲认为有用的技能才艺她都乐于学习,而且一学就会并能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母亲很小时候,有一回跟随外祖母回娘家,识字不多的舅公教母亲认读了几个汉文数字,过目不忘的母亲此后竟通过钱币认识了阿拉伯数字、大写汉文数字及“百千万、圆角分”等。凭那一次仅有的汉字学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的母亲就幸运脱盲,不再是绝对的文盲。
母亲多才多艺,日常生活中基本上能做到万事不求人。但母亲并不满足于万事不求人。母亲多才多艺,方便自己生活的同时更乐于为他人提供方便和帮助。母亲会裁衣,春秋四季、男女老幼的衣帽鞋袜无所不能,尤其擅长剪裁老少皆宜的大裆裤子、大襟褂子。因此,一年到头,无论忙闲、早晚,只要母亲尚未就寝,每时每刻都可能有街坊邻居上门请母亲帮忙裁衣。母亲对上门求帮的人从不冷面相拒,即使跟她有过节的人也都笑脸相迎。母亲不是闲在人,得点空闲就去织席,来人看到母亲正在忙活,往往不由分说坐下就帮母亲织席,母亲坚决不让并笑言来得正巧自己正好有借口休息。母亲帮人裁衣纯粹义务劳动,窝工、误工不算,往往还倒贴茶水。裁衣完毕,母亲还要对来人进行细致耐心的缝纫指导,直到来人频频点头表示明白为止。因为会裁衣,哪家有了丧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请母亲帮忙撕孝布、缝孝衣。其实,这等事母亲是不用人请就会主动赶去全天候帮忙的。一帮就是三五日,自家的大事小事倒是完全放在了一边。从年头到年尾,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母亲才肯给自己放上三两天假期。唉,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母亲虽说识得几个字,严格说仍是文盲。但文盲未必没见识。母亲就特有见识。母亲的见识在于她较早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深刻地认识到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正是因为母亲的见识和坚持,我们这个普通农家才陆续走出三个大学生,为村里制造了一个延续三十多年至今的巷议热题。母亲的见识还在于她对我们进行的孝悌教育。母亲的孝悌教育重言传更重身教。我记事的时候,祖母已去世多年,祖父体衰多病。父亲也身患重疾,天气稍冷就咳喘不息,呕痰带血。照顾祖父起居的任务完全由母亲承担。母亲照顾祖父起居,有时颇感为难但她从不畏难。直到祖父去世,母亲从未嫌弃过祖父,一日三餐都给祖父开小灶,尽量让祖父吃好喝好。母亲重孝道,同样重兄弟姊妹间的团结友爱。母亲从未跟姑妈、舅舅、姨妈吵过架拌过嘴。父亲的朋友来家做客,母亲也都好酒好菜热情招待。正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兄弟姐妹在父母养老问题上才始终保持默契并各有担当。正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兄弟姐妹才一直相敬如宾、团结和谐。正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才都能做到友爱待人、为人以诚、与人为善。
熟悉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是好人,是明白人。说母亲是好人,因为母亲人品好,性子也好:好说话、好相处、好共事;说母亲是明白人,因为母亲晓事理、明廉耻、知礼节、懂进退。不过,母亲还是个有性格的人。有性格的人喜欢坚持真理,性子再好也有说不的时候,心里再明白也有犯拧的时候。所以,母亲不是圣贤。好在母亲心胸宽广,有度量,特别有容人之量。母亲没有记仇的习惯,对别人的过错很少耿耿于怀,非不得已绝不针尖对麦芒地与人硬掰、硬刚。这就决定了母亲虽无圣贤之功,确有良善之德。
二〇二〇,岁在庚子。五四之日,午后二时。仁爱慈祥的母亲安然离世。母亲节前一天,母亲入土为安,与先父合葬于祖父母坟茔之侧。呜呼!母亲驾临瑶池于今已满周年矣!其间三百余日,每每念及母亲,我都禁不住泪雨滂沱,嚎啕失声。三百多天里,我记不清母亲有多少次走进我的梦里,但记得清每次梦醒我都久闭双眼期待着母亲飘然返回……
愿母亲灵魂永安。
2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