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德化碑前的沉思
南诏德化碑前的沉思
原创 八旬老兵登山客
图片
南诏德化碑前的沉思
图片
历史是自己写的。个人也好,民族也罢,毫无例外。有时那关键性的一步,往往使历史面目全非。看似偶然,但包含着必然。天宝战争,南诏德化碑,这是中华民族自己写下的一笔,虽然谈不上惊天动地,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那民族凝聚力是民族败类们所不能动摇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图片
苍山脚下,大理县太和村是当年南诏初立时的都城所在地。一千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不应该发生的战争,一场破坏民族团结的大撕杀,这场战争不但给南诏人民带来了灾难,也把中原人民拖进了苦难的深渊。请看李太白在《古风(三十四)羽檄如流星》中是怎么诉说的吧: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那是“鲜于仲通六万兵,征蛮一战全军没”之后,奸臣杨国忠隐瞒败绩,正向更加危险边缘滑去,“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全鸟皆夜鸣”。强征夜捉,不教而战,把中原人民拖上了南征的战车。“怯卒非战士”,那不义战争的结果,自然是“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生!”包括李宓在内的全都成了“万人冢”中的枯骨。无论是新婚别的健儿,还是垂老别中的老翁,他们的亲人连空房都守不成了。那不明不白死在云南的鬼魂,即使五月渡泸,千里迢迢,北归故里,进入亲人梦乡也成了大问题——因为安史之乱的兵燹席卷了中原大地,“家乡已荡尽”,“园庐但蒿藜”!真是“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啊。
这场战争是谁挑起来的?这苦难是谁酿成的?
直接原因就是大唐的封疆大吏,那个好色贪财的张虔陀。
图片
大约是公元750年下半年吧,南诏王阁逻凤携妻带女前往成都谒拜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路过姚州,张太守见色思淫,欲行强暴不成,又勒索金银,如此这般欺凌还不算,又向朝廷恶奏南诏将叛,欲置阁逻凤于死地而后快。“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不得已,阁逻凤起兵“军郡全拔,虔陀饮酖”。鲜于仲通见心腹已死,不问是非曲直,发兵八万,侵凌南诏。阁逻凤求容自新,复置城府,虽然“切陈丹款,至于再三”,但鲜于仲通自恃强大,背好贪功,非要踏平南诏不可。这才有了这场破坏民族大团结的战争。就是这些地方贪官污吏张虔陀、鲜于仲通,还有前云南都督李宓,广府节度使何履光。他们交结奸佞,专横跋扈,贪功好利,拉大唐虎皮,践踏边民,他们为一己之私利,为小团体利益,不惜破坏民族大团结,他们是唐朝的败类,是中华民族的败类!
图片
建国后,立在亭子里的碑石
战争结束,南诏深明大义,不忘唐朝旧恩,阁逻凤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于是收拾唐军尸体,筑“万人冢”,葬于龙尾关。明朝将领来到这里,写下悼诗:
唐将征南以捷闻,可怜枯骨卧黄昏;
惟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图片
解放后郭沫若游大理,也为万人冢吟诗道:
天宝何能称盛唐?南征一战太周张。
万人京观功安在?千载遗文罪更彰。
我爱将军诗句好,人传冤魂哭声藏。
糊涂天子殃民甚,无怪蒙尘到蜀疆。
是的,大理虽然是古战场,曾覆唐军,但无论晴天阴天,绝无鬼哭之声,大理不会给你“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鸟飞不下”的荒凉、惨淡的感觉。相反,正如被嘉靖皇帝逐放的杨升庵所说的:“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大理这古战场,真有其绝无仅有的特色。难怪万里之外的洋人,今天也来此集聚,出了洋人街这样的奇观。
图片
天宝战争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风流天子忙于逃命,“蜀道如天夜淫雨,乱铃声里倍沾襟”。大唐已经无暇顾及南诏。南诏羽翼逐渐丰满,统一了云南,为后来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作好了准备。
像所有的帝王一样,阁逻凤为歌功颂德,也要刊石勒碑,于是南诏太和城中就立起了这座《南诏德化碑》。不过,这不仅仅是一块志功颂德之碑。唐朝乱臣贼子上下勾结,边吏贪暴,权臣邀功,不惜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稳定;阁逻凤不得已除暴叛唐,为了陈述难言之苦,这才下决心立下此碑。碑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这才是立碑的主旨。这是一块象征着民族凝聚力的丰碑。
图片
这块《南诏德化碑》,史家无不给以高度评价,说其文息胎于左氏,辞令之工巧,文体之高洁,唐大家亦不多见。就是“书法,其秀整,唐刻工书者也无以过之”。如此之高的汉文化水平,出自谁之手呢?人们猜想不大可能出自作为汉文化学生的南诏知识分子之手,碑文说作者是世为汉臣的蛮盛。史家考证这蛮盛就是郑回。郑回生不遇天,再罹衰败,百世之后贬出京师,在巂州西沪任县令,天宝战争中为南诏所掳。南诏王重其德才,委以清平官,子孙四代皆拜他为师,请他教授汉文化。他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南诏王朝的灵魂。无论郑回、蛮盛是不是一个人,反正碑文告诉我们,作者是中华传统文化主干——儒学的承载者。作者以吉甫、奚斯自况,这充分说明他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心,事实上他已经远远地胜过了吉甫、奚斯。“敷文德以来远人”,这是中华传统,也许是南诏自身特点决定吧,通过郑回努力,这传统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证明,那凝聚力是很罕见的。分分合合,统一始终是主流,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它要靠人们的活动才能实现,郑回就是这样的活动家(当然也不乏出现逆规律而动的“大人先生”,他们已被或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之一。你看,在南诏、吐蕃、唐朝的复杂关系中,他以高超的政治技巧,巧妙地处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安史之乱”平息后,唐朝中兴的贞元十年,年已耄耋的郑回终于看到了“苍山会盟”,南诏和大唐又重归于好了。白族人民没有忘记郑回,把他立为本主,世世供奉着,这就是对他的最高奖赏,最好的纪念!
图片
作为南诏国的后代,白族人,虽然在文字上结识过《南诏德化碑》,但来去匆匆,一直还未瞻仰过。今年暑假回乡接小侄女到身边读书。那一天,侄女陪我游大理古城,回下关的路上,我们在太和村下车,沿着从苍山上流下来的小溪逆流而上,走了百多米,进了一个虚掩着的大铁门,终于见到了心中的那块丰碑。有一个新建的大大方方的亭子,大概就是碑亭吧,但上着锁;园子空荡荡的,没有人;北边小树林中,有几间很有特色的竹木建筑,估计与碑无关,可能是作商用,此所谓经济唱戏吧。我透过碑亭的门缝,往里看,很失望,难道近在咫尺也难睹《南诏德化碑》的光彩吗!园中只有我们父女俩。尽管碑文我已读过,我还是到旁边浏览刊刻在大理石上的碑文;小侄女呢,因为园中没有什么供她玩的,大概很无聊吧,一再催我“大爹,走吧,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侄女才小学毕业啊!突然来了一个老者,手执用圆珠笔临时写上“贰”元的门票来收钱。我说既然收费就应该打开锁让我进亭。他说“当然,当然”。总算不枉此行,我终于进亭瞻仰了。正如亭上楹联所写的那样:“沧桑犹存万人冢,风雨不侵南诏碑”,其实这是指她的精神而言,是的,她的灵魂将万古永存;但作为形体,历千年风雨,就是当年的太和城也早已灰飞烟灭,连断垣残壁我都未看到(据说临近洱海边还有一点),何况才三米多高的碑身呢?《南诏德化碑》已经满目疮痍,四千多字的碑文只剩四百多字可以辨认。幸好碑文在明朝万历年间录入了《云南通志》。清朝乾隆年间出土以来,只有民间社会贤达关心她,历代统治者忙于自己的官务无暇顾及。她只好长期暴露在风雨之中。我问为什么碑身烟熏火燎?老者告诉我,解放前乞丐在碑下遮风避雨,生火取暖熏的。可见她命运的一斑。我又问这样坚硬的巨石为什么如此残破?老者说人们神化《南诏德化碑》,把她当作包治百病、禳灾祁福的灵丹妙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在她身上敲走一块……唉,神化,表明了她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表明了人们对她的景仰;然而,愚昧确给她带来了灾难,真是天灾加人祸啊。解放后她才有了一个安身之所,现在则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大理人民重建碑亭,这才有了今日的光辉灿烂!
图片
面对《南诏德化碑》,我思绪万千,不能自已……
我的神思一下子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李陵身上。
太史公为李陵说了句公道话而遭腐刑,真是奇耻大辱!按汉朝法典,犯了罪不要紧,只要有钱,交出相应的款项,即可赎罪。今天看来,那是司法腐败,但那个时候是堂而皇之的明文规定,法律条文,光明正大地公诸于世。司马迁既已“坐罪”,自然也可以拿钱来赎罪。但太史令是个清水衙门吧,有着儒学传统的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可见金钱自古以来是多么的重要啊。
图片
司马迁遭腐刑,历来为知识分子所同情;但又觉得他不该为李陵说话。这心情是多么的复杂啊!
其实,当年司马迁和李陵的关系,跟抗日战争时期的马寅初和蒋介石的关系差不多。抗日战争中,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官员腐败,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全国人民极大义愤。身为重庆商学院院长的马寅初在公众集会上多次指责四大家族:“前方浴血奋战,无数将士抛头洒血,千百万同胞颠沛流离,而后方达官贵人,不但于抗战无所贡献,反而趁火打劫;他们垄断金融财政,滥发纸币、债券,套购外汇,中饱私囊……有人说委员长领导抗战,是民族英雄。但是照我看来,‘只能是家族英雄’。因为他包庇他的家族发国难财,破坏抗战。”言辞之尖锐,态度之鲜明,充分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充分体现了“士可死而不可屈”的骨气。当年李陵孤军深入敌后,横挑强胡,与匈奴冒死血战的时候,后方达官贵人,其表现大概也和国民党差不多(估计还没有国民党那么坏)。司马迁肯定也义愤不已,所以才有“言陵之功,欲以广上之意,塞眦睚之词”。蒋介石逮捕了马寅初,汉武帝囚禁了司马迁。蒋介石毕竟挂了总统的招牌,摄于强大舆论以及马寅初声望,不得不释放马寅初;而司马迁却遭了宫刑。请注意。这里只是就事论事,不是评价略输文才的汉武帝和“禳外必先安内”的蒋总统。其实,早在鸦片战争时代就有老佛爷“防民甚于防寇”的先例。
司马迁根据李陵平日的表现,“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此次又以不足五千之兵,迎战数万之敌;转战千里,矢尽粮绝……所以司马迁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这话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倘若汉武帝不误将助单于谋汉的李绪当李陵,族灭李陵全家,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不把他推向匈奴,他会不会像郑回一样有义举呢?当然郑回是饱学经史子集的文官,有治国佐君的政治才能;李陵是武将,这方面的智慧可能差些,但也有着高强的军事本领;郑回没有受到投降南诏的指责,而李陵呢,汉武帝不但怪他没有战死,反而投降匈奴,他的压力太大了。若有郑回那样的环境,有着祖父李广人品的李陵,说不定也会有与他本领相应的义举。这大概就是司马迁为李陵说话的原因吧。不过,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虽然是在全家族灭以后,“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而他也没有相应的义举。忠大于孝,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吧!
有人说,鸦片战争后是外国人打中国人,1840年前是中国人打中国人,这话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历史上的那些古代民族哪里去了?还不是融合到了五十六个民族之中;历史上叫外族的那些民族,还不是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都叫中国人;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伟大中华的缔造者。那是不是说中国历史要重写呢?当然不是,一个家庭内部亲兄弟之争,也有个是非问题。在历史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以掳掠为目的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进犯;中原王朝的封疆大吏为一己私利,拉大旗作虎皮,随意征讨弱小民族,这当中也有是非问题。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仍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更是民族英雄!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人竟别出心裁地更新观念。当然我们不应该以人废言,但历史关键性的一步是自己走的。汉奸文人周作人,让人八抬大轿抬了出来,伙同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也粉墨登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是出于政治需要的编造,是假的,要欢迎帝国主义的侵略,要当殖民地才能进步等等。看来有人要取消中华民族,不再讲阶级、国家,现在就要来世界大同了。这种仰帝国主义鼻息的应声虫,也真够有气魄!
李绪们代有传人,他们的孝子贤孙烟火不绝。历史上的丑类就不再提了,直到当代,五十年代末,有个叫蒋化铤的就投靠了达赖叛乱集团,想必此人今天还没有死吧。其他还有没有呢?“伪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遣社稷之利”的蠹虫,似乎也还未绝种!(比如台湾的李登辉等人就是——2001年七月)。
周作人对新文化运动有过贡献,但绝对不能与李陵相提并论。汉武帝误杀李陵全家(后悔时人头已经落地),这才把李陵推向匈奴。李陵听说全家被杀后,要刺杀李绪,差点被大阏氏杀掉,这就是最好的说明。而周作人,文化界知道他要投靠日本之后,全面展开了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抢救运动,凡是能用的办法都用过了,都没有把他拉回来,他死心踏地跟定了日本人,是完全丧失了民族大义的汉奸文人。“苟全性命于乱世”,好死不如癞活着,这就是他的活命哲学。周作人要的是“得体地活着”,倘这种高等华人多了,中华民族也就完蛋了,今天若继续欢迎帝国主义的侵略,“圆明园”的灾难将会重演,中华将重新被瓜分!
伟大的中华啊,您数千年绵延不绝,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不正是被称作中华脊梁的民族精神吗,不正是体现在《南诏德化碑》中的民族凝聚力吗!
图片
让一切民族败类在《南诏德化碑》前发抖吧!
1995/11/15
2001年7月5日星期四输入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