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三国——正正得负与顺天逆天
趣 说 三 国
——正正得负与顺天逆天
赖 建 青
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学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其中之一。
《三国演义》是明代文人罗贯中根据晋朝《三国志》记载内容进行创作,将志书改编成的文学作品。其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三国志》是根据反对分裂之“三国归晋”的史实,将在统一国家行动中起到重大作用的魏国作为正统来写;而《三国演义》则是站在维护封建社会的思维将要恢复汉朝为目的的蜀国作为正统来写。
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立场,因此,《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两书中对魏国和蜀国的评价完全不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恢复已经分裂混乱的汉朝,还是重新统一祖国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中,尽管已经过去数百年了,封建思想观念让罗贯中选择了前者。
数学领域中有个“正正得负”的说法,经过论证,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可有趣的是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件事情上却体现了这个说法是对的:
《三国演义》小说中,有个才学过人的世外高人名叫司马徽,其“松形鹤骨”闲散清雅,人称水镜先生,他在向刘备推荐人才时有一句关于对世事预测的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是庞统。
于是就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
然而,刘备不但请到了诸葛亮,庞统也来投奔了他,也就是说他不但得到了卧龙,而且连凤雏也收到了麾下,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得到了“双保险”,统一天下对蜀国来说似乎是不在话下了。
可令人意外的是:刘备以及蜀国最后还是没能恢复汉室得到天下……
或许,这就是卧龙加凤雏“正正得负”的效应吧。
在《三国演义》书中,还有两处似乎是自相矛盾的情节:
蜀国和吴国联合对付魏国的赤壁之战前,诸葛亮预测到曹操很有可能会从华容道上逃走,必须要派精兵良将去把守。
此时,关羽自告奋勇,要率军去守华容道。
众人想到曹操曾有恩于关羽,担心他到时会感恩而心软,放走曹操,因此都不同意他去守华容道。关羽见状,当即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才同意了。
可当满脸惊恐狼狈不堪的曹操率众将士跪在地上乞求放一条生路时,关羽还是心生怜悯放走了他们……最后诸葛亮并没有按照立下的军令状处斩关羽,据说是他早已算出曹操当时命不该绝,才让关羽去做了这个人情。
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是叫做顺应天意。
可是,在后来局势变换下,诸葛亮却做了一件违逆天意的大事:
当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形成鼎足之势时,诸葛亮推算出将来统一天下的是司马懿父子时,便设计派魏延率军佯败,将司马懿父子三人诱至早已重兵埋伏层层设防的葫芦谷,然后放火焚烧……当司马懿父子三人意识到自己将葬身火海逃生无望时,抱头痛哭惟有等死,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三人生死攸关之时突然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刻间降下倾盆大雨,浇灭了满山熊熊燃烧的大火,他们父子三人才得以乘乱逃脱……
这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是精通天文地理的诸葛亮绝对没有想到的,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他万般无奈地说出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当年诸葛亮让关羽去守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给了他一个天大的人情又顺应了天意;后来将应统一天下的司马懿父子诱入葫芦谷欲用火烧死,又违逆了天意。
顺天意放走曹操及众将士于华容道,逆天意火烧司马懿父子三人于葫芦谷……
诸葛亮这种自相矛盾的事是观念的转变,抑或是罗贯中的安排或者是笔误都不重要,也无从得知无从论证了……
世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如风云莫测复杂多变,人的思维观念也是变化无常翻云覆雨。
这些难以解释的世事与现象只能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