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
与××闲谈,说起我们共同相识的另一位朋友,××说,某次他与这位朋友以前的故友闲聊,那个故友说,他很早就与这位朋友相识,那时,他们在一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还一起干过不少年少轻狂的糊涂事,处得胜过亲兄弟;不过,随着这位朋友职务的上升,当了领导,官越做越大,他们之间往来日渐稀少,感觉也越来越疏离,莫非真的是当了官就会疏离故人么?
当了官就疏离故人的情况确实有。袁世凯初入行伍,跟状元郎张謇读书,往来皆称“老师”或“季直先生”,执之甚恭,随着官越做越大,称呼也变成了“季翁”“季兄”,弄得书生意气的张謇大为不悦,写信质问:“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老师’、‘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何故?”袁为一时枭雄,官升脾气涨,对故人倨傲,确实不该,相较之于毛主席一生对中学老师徐特立执弟子礼,恭敬有加,二者为人之高下立判。
据说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时也是比较念旧的,把当年种田的朋友找来,给他们官做,可哪想到这些旧友在朝廷里胡乱说话,把当年小时候打架踢屁股等不雅的事都说出来,说一次还不要紧,常常说,让其他大臣听了都受不了,弄得朱元璋恼羞成怒,把这些旧友给宰了。
时移世易,同学也好,同乡也罢,故友也是,所处位置不同,想法不一也正常,不能用以前的观念去衡量。记得某次与某朋友小聚,说起他以往的某朋友,读书时成绩一向很差,磕磕拌拌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做了教师职业,现在居然成为学校骨干老师……,朋友说,这样的人是骨干,那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也不怎么样吧?倘若以前,我也许会附和朋友的意见——经历多了,我发现用老眼光去看待别人常会出差错。别人以前也许是不怎么样,可今天未必就真不行,术业有专攻,入行日久,终日浸染,细心钻营,必有所获,所谓熟能生巧是也。
故友之间的疏离,也许有身份位子上的原因,也有所从事职业、生活朋友圈变化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个人自身追求方面的原因。都说人生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可仔细地想,人生的成长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地成长,有的人,人生的成长阶段很短,到某个时刻,某一个点,他的意识、观念就迅速地固化,原地踏步,永远停留在那儿;有的人,人生的成长阶段却很长,他不断挑战自己,不因为自己的年龄、生活环境而固步自封,永远在成长的路上,最终成为一个思想深邃,灵魂充盈、人格健全的人。
那个朋友说他的朋友当了官就疏离了他们,也许是有朋友做官后在职场上的身不由己的原因,也许有二人生活圈变化后出现的观念上的不同,还有可能的是,这个朋友自身存在的问题。别人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自身不断追求进步,接触的朋友圈子越大,眼界越宽,经历多了,懂得敬畏,知道禁忌,自觉自律,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而那曾经的朋友却依然故我,任性而为,在学识、涵养、修为等方面没有进步,导致二人生活的观念差距越来越大,后来却反倒埋怨朋友疏离了自己。××所说的我们共同认识的这位朋友,待人宽厚,忠直纯良,在朋友们的眼中绝非见异思迁之人,昔日故友所感觉的疏离,大约是生活环境、理念变化导致的结果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孔夫子之意,并非是说我们做朋友要去刻意高攀他人,而是指品学而言,二者相当才能同频共振,有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的二者相当,也不一定是指知识、身份、地位、财富,而是指情感上的切合,李白是大诗人,但并不影响他与农民汪伦间的友谊。只是,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真正的友谊也是可遇不可求啦!
不过,人生相逢是缘,离散聚合也是情,世间没有天长地久,永恒不变的东西;一时之友,一时之情也弥足珍贵,我们只要记住曾经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就行了,记忆中的温暖也足以宽慰我们孤寂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