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不孤》/管乐

04-20 作者:三角

孤山,于我来说是很熟悉的。我于1984年3月第一次游览孤山,至今已有十几次了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它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面积20公顷,山高38米,是文物胜迹荟萃之地。

孤山的美景在唐宋年间就已闻名,南宋理宗曾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为御花园。

清朝康熙皇帝又在现在的中山公园位置上建造行宫,后来雍正皇帝改行宫为圣因寺,与当时的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由于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古代又是皇帝御所,所以被称为孤山。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所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被称为西湖三绝。

今天,在这春风四月,阳光明媚的清明时节,我傍花随柳自白堤又一次重温旧梦般进入了孤山路孤山景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右边有华墅美庐之称的“逸云寄庐”,再就是路左边临湖的、春意盎然的“平湖秋月”轩。

“逸云寄庐”别名逸云精舍,原业主为唐宝泰,建于1927年,为一幢多开间三层楼中西合璧式花园别墅。此楼外观兼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琉璃黄瓦,至今风韵犹殊。遥想民国早年,此楼斯人是何其显贵。

逸云精舍于1941年卖与沪上大亨东云龙,1953年政府接管用作干部宿舍。20世纪80年代改为浙江省老年大学校舍,称"明鉴楼",现为“浙江钱江画院”、“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和“浙江苍松书画社”、“浙江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等单位活动室,成为一群文人志士的聚集交流地。

左边临湖的“平湖秋月”轩面湖正对吴山城隍阁,在四棵大枫杨下摆有十个茶座。

“平湖秋月”的景观是指:每当秋高气爽,西湖水平静如镜,洁白的秋月当空映照,天上月与水中月交相辉映,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静美感,而被清.康熙皇帝命名为“平湖秋月”,轩东侧建有清.乾隆御笔亲书的“平湖秋月”碑亭为证。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是杭州人中秋赏月的首选之地。

与“平湖秋月”轩相邻的是“梅鹤轩”,水轩因元末明初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而建。诗曰:

梅福高轩得所亲,皎然洁白离风尘。

九皋唳彻云间鹤,万玉香先天下春。

门外自应回俗驾,尊前犹得伴吟身。

绿阴窗户研朱者,莫是青溪点易人

“梅鹤轩”的斜对面,有白苏二公祠。

在杭州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功劳,特别是对西湖疏浚贡献很大。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功绩,嘉庆三年(1798年),经大学士阮公的提议,在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苏二公祠”。

祠堂匾书:英爽颉颃

柱联曰: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祠内中堂匾书:山水功臣

柱联曰:

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双贤守

风华终古在唐宋诗词两大家

祠内左厢是白居易(772——864)唐.河南新郑人,重点介绍的是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的突出政绩 。

1.白居易51岁任杭州刺史,充分考察分析社会,环境,气候的问题后,于53岁开始修筑西湖堤(即今白堤前身),蓄水灌田千顷,浚城中第一任长官李泌所修六井以供饮用。

2.强化西湖筑堤捍湖、灌溉农田的管理立法,区别对待、惩沿违法之人:贫民罚种树,富豪罚开葑田,终使湖葑尽拓,绿树成荫。既保护了水质环境,又美化了湖岸景观。

3.关注底层民生,勾通士子情感,以诗文讴歌西湖美景,抒发人生豪情壮志。其中最为后人称赞的是《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有一首《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曰:

馀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

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袴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馀温。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

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

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此诗,强烈抒发了白居易作为杭州太守,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大志向与抱负。

白居易一生坚持作诗必须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原则。

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杭州人民为纪念白居易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其所筑的沙堤命名为“白堤”。

祠内右厢是苏轼,号东坡(1037——1101)宋.四川眉山人,也侧重介绍了苏东坡在杭州任上的实出政绩。

苏轼,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37岁时任杭州通判,其间实地考察民风民情民意,多有诗记。如《望湖楼醉书》,《监试垦诸试官》,《试院煎茶》,《夜泛西湖五绝》,《望湖楼晚景五绝》等。38岁时参与知州陈襄疏浚西湖六井,作《钱塘大井记》,作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等。54岁时任杭州知府(即太守),从善如流。1.于夏秋间浚西湖,巧用葑泥筑堤便民以通南北;2.浚运河、建潮闸,以防雍塞滞阻;3.构筑堰闸和水沟,使西湖水通过地下水道流入运河(曾计划三期工程从石门开凿延伸运河,因调任而未实施);4.克服饥荒,拯救灾民,稳定米价;5.建“安济坊”防病治病防瘟疫。

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其葑泥所筑的湖堤命名为“苏堤”。

从白苏二公祠西边的大路返回孤山路,路左边有一幢“西泠印社书画院”的三层阁楼。

全名:“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成立于2010年,经杭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西泠印社直属的书画篆刻艺术创作、研究、教育机构,业务主管单位是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西泠印社书画院”的路对面是“浙江西湖美术馆”。

浙江西湖美术馆,于1999年秋落成。馆址系我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旧址。

20世纪30年代初,由林风眠、艾青等发起,在此建立了一座哥特式美术馆。这座美术馆寄托、和展现了几代艺术前辈:“整理中国美术,介绍西洋美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想和愿景。为西湖的人文景观增添了一份深邃的历史内涵,展示了一幅时代文明的广阔空间。

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前面的草坪上,有一组黄铜塑像。前者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美育”倡导者,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第五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1868-1940)。他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后面是首任国立艺术院院长、著名艺术家林风眠先生(1900—1991),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他是画家、艺术教育家,应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并首任院长。

与美术馆相邻的就是“中国博物馆”,博物馆大门东边的大香樟已有800多年的树龄。1984年未置铭牌,不知此樟之高古,实在失敬!

博物馆外观也无这般大气,当年是铁皮栅门。想起工作人员没有认真清场的失误:将还在专注于观赏河姆渡遗存的我关在馆内达半个多小时的情景,不觉莞尔一笑。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成为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如今,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分为孤山馆区、文澜阁、西湖美术馆、武林馆区、黄宾虹纪念室、沙孟海旧居、文保科研基地等七个景区,孤山占了4/7。

博物馆自左向右分区设文澜阁、历史文物馆、雷锋塔地宫遗存馆、青瓷馆、金国荣“宋韵流芳”陶瓷精品馆、钱币馆、明清家具馆、黄宾虹国画室、常书鸿美术馆和漆器精品馆等十个展馆。

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

从大门左边的防疫通道进入博物馆,首先,你会惊奇地看到左边草坪靠近路边的一块大黑石上,一把象形古剑穿透岩石的上部。当你细看碑铭的时候,一定也会叹为观止。

春秋越王“勾践剑”,是中国一级文物,于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而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一柄 “者旨於賜”剑同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前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展览一年。

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勾践死后,他的儿子鼫与继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也找欧冶子锻造了一把专门属于它自己的宝剑。如今,馆藏的这把剑正面刻有:戉(越)王戉(越)王,反面刻:“者旨於睗”之剑完整无缺,亮泽如新,寒芒泠泠,虽历二千四百多年的岁月,依然不锈不蚀,风采依旧;此剑剑刃极薄,异常犀利,吹毛可断,加上剑鞘齐全,缠缑完整,如今依然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把“者旨於睗剑”并不是出土于古墓, 而是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的历史系专家马承源(浙江镇海三北镇方马村人),于1995年因为公事被派往香港其间在地摊上意外获得。一日,马承源办完了正事后,到麻油地文物地摊闲逛,发现了这把不朽不腐的青铜剑,仔细打量了一下剑身上面的铭文,用手惦量后与摊贩砍价,从200万降为150万。马承源连夜回上海四处奔走,联系到了浙江杭州钢铁集团,在上海博物馆的劝说下,杭钢集团愿意出资回购估价10亿的国宝收藏上海博物馆。尔后,上海市博物馆,通过3000倍的放大显微镜对“者旨於睗”剑观察之后,发现百分之一厚度的金属层有化学处理痕迹,而它的成分不仅仅是青铜,还有少量的铝、镍;这说明在千年前,中国铸剑师就掌握了锻造合金的精湛技术。

1996年,“者旨於賜”剑荣归古越:浙江省博物馆。

重华绮芳漆器馆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浙漆称“天下第一”。从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的出土物中,均有非常精美的漆器。

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油画作品(如图)

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书法作品(如图)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瓷,距今一万年以上。(如图)

上山文化: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出土的大口盘,距今8400——11400年。还有跨湖桥文化出土的骨器、石器、独木舟;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彩陶、黑陶猪鸟;和马家浜文化出土的夹沙红陶。等等。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宋韵流芳馆展出金国荣(1964年出生,籍贯浙江上虞)南宋官窑工艺作品(如图)

元明清青花瓷,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釉彩纷呈。(如图)

者旨於賜剑:(如图)

讲述中国冷兵器,开篇是浙江;讲述浙江冷兵器,全部在龙泉。

宗亲管敬鹤锻造的龙泉宝剑(如图)

出土的东汉羊尊酒肆砖雕(如图)

雷锋塔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像(如图)

雷锋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鎏金阿育王塔(如图)

雷峰塔遗存馆左边,是文澜阁的入口。文澜阁外面古旧的大门是常年紧锁的,门上竖着一块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文澜阁”的匾额。清乾隆37年(1772),由纪晓岚、陆锡熊任总纂官,多位知名学者如程晋芳、任大椿、戴震、姚鼐、翁方纲等参与修纂的《四库全书》,历时十年,于乾隆47年(1782)告成。

文澜阁收书3503种,编成79330卷,分装36000多册。是一部荟萃所有典籍的综合丛书。虽有错讹之处,但在保存古代文化,整理历史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成书后共抄写七部,分藏七阁,其中一部就珍藏在杭州孤山的文澜阁。

疫情期间暂停使用的四库全书(如图)

清.乾隆皇帝有关四库全书的圣旨碑亭(如图)

清.光绪兵部尚书浙江巡抚谭钟麟恭录

文澜阁内展出的历代珍贵书画文物典籍(如图)

王业兴衰,朝代更迭。保存至今的文澜阁与《四库全书》记载了一段段风雨沧桑的历史进程,重构了一次次重大的历史事实;讲述了一个个艰难曲折、而又充满传奇的悲壮的历史故事,同时它又向世人展现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浙江人士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

与文澜阁左边相邻的是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由清代行宫的一部分改建而成。唐代,此处建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至元明改为四圣延祥观;清代康熙、乾隆南巡在此改建行宫。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将原行宫的一部分改建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代遗物,雕刻艺术非常精湛。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如图)

中山公园柱联曰:

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

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青石方柱的“光华复旦”牌楼,是2005年在原址,依原貌重建的,原址有清代所建的“万福来朝”牌坊。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复旦光华”。“复旦光华”源自《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原句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大致意思是: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而依我所解,应是:日月光华,日复一日,生生不息。于今“光华复旦”,也可解释为:明光照华夏,复兴于一旦;倒过来解释:一日之间,恢复了华夏之光芒。寓意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中华复兴的美好愿景。

中山公园至上孤山石阶处左右各有一亭,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左名“君碑亭”,右亭无名。君碑亭,方型如塔,三基七阶,四面拱门相通;门额上自正面逆时针方向依次书“无疆之生”、“众善流芳”、“功德崇隆”和“仁风扇越”;落款为时任浙江省省长张载阳撰书。(如图)

(后百度始知,右亭名:“文亭”,“君碑亭”原名“武亭”,实为功德塔。“武亭”是为纪念“华洋义賑会”(1920—1922)赈灾百年前浙江水灾铭功而建。其方形塔基意指大地,方形塔身寓意四方世界,平台寓意释迦垂迹、佛显现世;平台上山花蕉叶寓意佛佑众生,四方兴旺,塔刹则是佛域的象征,刹柱象征一条不断上升的解脱之道。其中“无疆之生”为时任浙江督军卢永祥所题,称赞慈善永生,祝福好人长寿;“众善流芳”为时任浙江省长张载阳所题,鼓励捐款赈灾义举,肯定善行流芳百世;“仁风扇越”是曾为第二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所题,表彰国民、华侨捐款賑灾的仁慈和爱心,赞美帮助浙江人民共克时艰的崇高品德和宝贵精神;“功德崇隆”为时任浙沪联军第一军司令何丰林所题,颂扬赈灾善举高尚伟大。

以上四位题字人,都是当年赈灾的参与者,都有一定的地位影响力,也都是怀有抱负的有志之士。

“文亭”是六角凉亭,相对精美些,遗憾竟无柱联,实为罕见之怪事。细看横梁,乃见北侧有刻字,曰:“善与人同”、再见“无溺无饥”和“功德昭垂”等模糊字迹。此亭是同为纪念西方教会为本次浙江賑灾所做的努力和肯定。“善与人同”的意思是自己有优点,愿意别人同自己一样,别人有长处,就向别人学习。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无溺无饥”化用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句,出自《战国·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九章 》:孟子曰:“稷思天下粮缺,饥民无数,而感‘人饥己饥’。禹思天下水患,灾民万计,而感‘人溺己溺’。“功德昭垂”言其:功高昭日月,德隆垂山岳。

1920年夏,临海、黄岩、温岭、宁海等地山洪暴发,人畜田庐冲没淹浸,平地水深四、五米,为60年来所未见;1921年夏,浙省各地迭经狂风骤雨,鄞县、慈溪、绍兴、新昌、临海等县山洪暴发,房屋倒塌,道路桥梁交通断绝;1922年夏,金华狂风暴雨,灾民达14万。嵊县、绍兴、临海等地一片汪洋,灾情奇重。

1988年8月8日强台风袭击杭城,文亭被东侧大树倒下压塌,日本静冈县中日友好协会得知西湖风灾,特捐资抗灾,以表达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1991年4月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用此捐款按原样重建了文亭。

孤山之上有“万菊亭”,建于1933年,是为纪念种菊名家张又莱先生。张又莱先生是一位民国退役海军中将,爱菊成癖,在杭州上城区横紫城巷自家院子建“万菊园”,又在湖墅购地为圃,种桃养菊,广收菊种,着力培养菊花。

1928年秋季,张又莱先生在居所及附近的钱王祠举办了杭州市第一次菊展,展出品种达1100余种之多,盛况空前。1933年张又莱先生去世,其弟张衡先生将其所存菊种及照片、图片以及有关资料悉数捐赠给杭州市政府。从此菊花栽种开始普及杭州。

值得一提的是:万菊亭的匾字是著名爱国名士——张伯驹先生题写的,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

西晋文学家陆机所书的《平复帖》,有“天下法帖之祖”之称,被誉为“墨皇”,是现存卷轴书画中最早的作品。民国初年,此帖与另一绝世珍品、唐代韩干的名画《照夜白图》一起归于清.皇族奕欣的嫡孙溥心畬之手。1936年,溥心畬将所珍藏的《照夜白图》卖给了上海叶姓古玩商,后几经倒手,最终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当时张伯驹正客居上海,他听说《照夜白图》流落异邦,心痛不已,担心《平复帖》也难逃厄运,便想尽办法托人找溥心畬婉转表达了要买此帖的请求。溥心畬以尚不需用钱为理由,出高价二十万大洋来婉拒,张伯驹无此财力,虽然从银行借得六万大洋块,并协请张大千从中牵线,但溥心畬索价不变。

1937年,张伯驹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邀请鉴定古代字画,得到溥心畬母亲病故急需用钱的消息,便商请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藏书家傅增湘做中间人与溥心畬再次洽商,终于以40000万块大洋购得《平复帖》。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开,除了专门为日本人盗买中国文物的古董商,数次表达愿以几倍高价要求转手,被张拒绝外,连一帮土匪也垂涎觊觎。1941年初,张伯驹在上海乘车之际,突遭一帮持枪匪徒绑架,并向张家索价三十万大洋,否则撕票。张伯驹心知这是《平复帖》带来的灾难,于是暗地关照其妻,宁死也不能变卖收藏,另一方面他绝食抗议,绑匪见张家态度坚决,知道无法逼出《平复帖》,只好自降赎金,张妻多方告贷,才救出被绑了八个多月的张伯驹。

张伯驹后来获知原来所谓绑匪,其实就是汪精卫手下丁雪山的部属,为防《平复帖》再次被强取,他将该帖缝在衣服夹层,须臾不离身,终于使国宝得以保全。

1956年,张伯驹将《平复帖》等八件价值连城的真迹墨宝无偿捐出,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万块大洋相当于现在是多少钱,很难计算。但是,当时这笔钱足够买一座北京四合院,如果现在计算恐怕就是上亿……

在黄永玉《印象》画中,有行小字长题,中云:某日余偕妻儿赴西郊莫斯科餐厅小作牙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寞,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小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缓缓隐去。……老人手中之面包是为其夫人(潘素)所带。其情深若是,节俭若是,实在发人深思,令人哀思……

从万菊亭旁侧的路向东走,有一个下坡,从此处就看到一个四角亭,亭子上有额,就是鼎鼎有名的“西湖天下景”牌匾。

“西湖天下景”出自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诗的第一句: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牌匾的左右有一副很有特色的对联,用行书和草书相间写成的叠字楹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副对联有十二种读法:

1、逐字顺读:“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将行书和草书分开读:“水山处明秀,晴雨时好奇。”

将叠字拆开读:

3、“水明山秀,水山处处明秀;晴好雨奇,晴雨时时好奇。”

4、“水处山处,水山明明秀秀;晴时雨时,晴雨好好奇奇。”

5、“水处明,山处秀,水山明秀;晴时好。雨时奇,晴雨好奇。”

6、“水山明,水山秀,处处明秀;晴雨好,晴雨奇,时时好奇。”

跳读:

7、“水处明,山处秀;晴时好,雨时奇。”

8、“水水处明秀,山山处明秀;晴晴时好奇,雨雨时好奇。”

9、“水水明 ,山山秀,处处明秀;晴晴好,雨雨奇,时时好奇。”

停顿读:

10、“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11、“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此联还运用了回环的修辞手法,所以还能倒读:

12、“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这12种读法,不论用哪一种,读起来都自然流畅,各有一番诗情画意,不仅写的人精撰巧制,解的人也妙笔生花,让我膜拜不已。联语把苏轼的“浓妆淡抹总相宜”,把西湖的风霜雨雪雾,诠释的淋漓尽致。

楹联作者黄文中(1890年—1946年),字正心,后改字中天,甘肃临洮洮阳镇人。东京明治大学经济学学士,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甘肃省教育厅一科科长,并在各大、中学校兼课。

1931年后避居杭州,为西湖景观题写了多幅名联,为一代楹联大家。他一生抨击军阀专制,批评时政,倡导民主自由,有民主斗士之称。

与中山公园毗邻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浙江图书馆旧址,也是古籍部收藏馆。疫情其间,暂停检阅。

图书馆的藏书楼分黄红楼和青白楼,其中青白楼又叫“杨虎楼”,别名“青白山居”。

杨虎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安徽宁国县人(1889—1966)。早先同陈其美和蒋介石一起拥护孙中山,起义反袁北伐;后追随蒋介石反共,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曾任上海保安处处长、松沪警备司令,是上海的“土皇帝”。但是,杨虎并不满足,膨胀的他甚至想与蒋介石平起平坐,于是引来了蒋介石的一番收拾。自“四一二”政变之后,蒋介石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削去了杨虎手里的兵权,最后只留给他一个虚职,这使这对拜把子兄弟彻底决裂。1936年5月,杨虎瞒着蒋介石在孤山之巅花下重金七万法币(民国发行的法定货币,等同银元大洋),造起了雕有白羊(杨)和老虎的杨虎楼,冠名“青白山居”,外以“藻思阁”,内以“博爱堂”欺世惑众。不料,时隔不久,蒋介石在游湖之际就发现了这栋建筑。他开口问身边的人:“(这是)谁的房子,介漂亮,好像是一座宫殿。”旁人告诉他是杨虎的,蒋介石立刻就怒了。这事儿后来传到了杨虎耳朵里,他就再也不敢住进这座精心建造的宫殿式别墅了,只好空置下来。

1953年时,杨虎楼以7亿人民币(当时的人民币1亿等同大洋1万元)的价格收归国有。自此,杨虎楼渐渐和孤山的文艺气息融合,先后住进了不少艺术家,浙江话剧团便是在这里成立的。除此以外,它还曾接替了邻居文澜阁的重任,成为国宝“《四库全书》原本”的藏书地。

在青白山居俯瞰西湖,远山近水,一片春光明媚。

与图书馆旧址并列的便是杭州有名的“楼外楼”酒店了,楼外楼由落第文人洪瑞堂创建于公元1848年,至今已有174年历史。

“楼外楼”的名字由来,来自于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楼外楼的品牌菜肴是西湖醋鱼、宋嫂鱼羹和东坡肉,叫化子鸡等,套餐合计220元以上,可谓价廉质优,非常的实惠。

在楼外楼正大门,有一副落款为“启功八十又五”的楹联:酒旗高矗聚雕轮,百岁初增五十春;不待举杯人共醉,西湖日日是芳辰。

雕轮指的是雕花彩饰的车,而芳辰则是春天的意思。所以整副楹联表达的是,楼外楼在成立150周年以后,依然生意兴隆。哪怕不举杯,光是面对湖光山色的美景,就使人陶醉了,西湖每天都似春天。

而楹联旁新造的“宋嫂”雕像,亦是很有故事和涵义:你看,这是鹅蛋脸,肩膀几乎是没有棱角的削肩。武将短脖、文人长颈、美人无肩,说的就是世人的形象。”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十五日,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在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鱼羹,勾起乡味乡情,动容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于金银绢匹。从此,宋嫂鱼羹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菜佳肴。

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曾在楼外楼宴客时留下过一段令世人交口称赞的廉政佳话。

电视剧《楼外楼》是由中央电视台、拉风传媒、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出品,苏舟执导,张铎、秦海璐、叶璇、蒋毅、奚美娟、丁勇岱领衔主演的年代剧。该剧以“楼外楼”的历史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楼外楼”当家人洪家兄弟二人在军阀混乱,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最终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的二十多年的乱世之际,诚信经营的真实故事。

楼外楼西边是西泠印社,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西泠印社分布于孤山西端的南北麓,在西北角有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印学博物馆曾是杜月笙的公馆。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是吴昌硕(1844—1927),浙江湖州安吉县人。吴昌硕先生是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诗、书、画、印四绝,是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

第二任西泠印社社长:马衡 (1881-199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中国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他一生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在书法、治印方面亦有所长,他的书法作品具商周金文遗韵,书风古雅,自然天成,将笔墨与篆刻相结合,深得碑刻之法度,形成个人书法之独特风格,在四海之内享有盛名。西泠印社草创时期,他已列名社籍,时年三十岁。

第三任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 (1882-1965),现代学者、书法家。谱名思曾,后因慕文天祥为人,改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其书法学李北海,兼融汉魏碑法,雄浑洒脱,一气呵成,流传颇广。

第四任社长:沙孟海(1900-1992),二十世纪文学泰斗,,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先生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赵朴初(1907-2000)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赵朴初还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俊朗神秀,在书法界久负盛名。并且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在诗词曲和书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启功(1912-2005)先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启功先生学识渊博,涉猎甚广,一生临习大量字帖,后来自创“启体”。

中国古印玺的形态,源于新石器时代陶拍的制作工艺中。早先人们为了陶器的实用、美观,和提高效率等,用模具固定印制或拍打纹饰;又用文字和符号以标志生产的地方和工匠的名字。随后逐渐演变成印章的基本功能,和独特的文化现象。

如今篆刻印章及其材资,相辅相成。其意义己衍生出商标及专利权的重大意义。

纪录片《西泠印社》成功帮助观众穿越时空,在讲述西泠印社发展故事的同时,也传播着篆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展现了西泠社人的家国情怀。

纪录片《西泠印社》制作完成时正值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年(1899—2019)、中国篆刻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2009—2019),而《西泠印社》的出现不仅带领观众感受篆刻文化魅力,更是让观众浸润金石文化传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生发出熠熠光辉。

华严经塔: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点,为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此处原为古四照阁旧址,1924年西泠印社同人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于原址建华严经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经塔呈八角形,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过处,似有铃声泠泠成韵。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底层刻有佛教《华严经》经文。

《华严经》是佛教的主要经典,筑塔藏经,一般用于广结佛缘、弘传佛教,是佛教实现其以慈悲普度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

与华严经塔相距不远处有三老石室,石室内有《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它有浙东第一碑之名气,属国家一级文物。

此碑于清.咸丰二年在余姚客星山出土,先得当地金石家周世熊的收藏。1920年时周家败落,碑售于镇江陈渭泉,並迁运上海。后二年有日商觊觎欲以高价买走。西泠印社同仁闻讯出面阻止,並发公约、倡议浙人捐款予以购藏保护。七日内得捐银万元余,遂以白洋八千购下此碑,並运抵杭州西泠印社建专室保藏。由此,1800多年前的汉碑,在出土170年中于西泠印社已专藏了100年,虽历经波折,却喜安然无忧。此碑无碑额,存217字,属记事碑。记述名邯者祖、父辈的名讳、忌日,告诫后昆“莫副(负)祖德”,忧恐“所讳不列,言事触忌”。通篇语重心长,有不忘祖德,慎终追远的深情含义。

此碑书体为篆隶合势,波折似蚕头雁尾;笔法直率朴拙,又是篆书向楷书过渡的首俐实证,观之古意盎然。民国诗人说得好:

三老神碑去复还,长教灵气壮湖山。

漫言片石无轻重,点点犹留汉上斑。

汉三老,指村三老(里父老),乡三老,县三老。三老,是从五十岁以上,具有德行能力的父老中选出;三老虽然不是吏员,但被看做是乡官中的一把手,由上级任命;三老受政府优待,常有赏赐,但里父老还得自已倒贴;三老官员气息浓厚,但里父老仍属于平民范畴。乡三老自身的年龄、德行是被推举的基本条件,选出后由政府给予官方认同,这种官方权威认可使其脱颖而出成为精神层面的引领者,在这方面里父老的权威来源相同。

汉高祖刘邦称帝,在秦里长、亭长制的基础上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以十月赐酒肉”。三老的几个重要条件,一是年龄,“三老”属于年长者,不低于五十周岁;二是文化道德上,三老要具备文化知识,有道德修养,在乡中口碑较好;三是管理领导能力,三老要能领导乡民,有威望,能率领乡民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汉代,三老多由乡里民众推举而出,再由官府给予正式认可,协助县级行政官员管理乡里。首先,三老掌管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乡党舆论,对“乡举里选”的察举,征辟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其次,汉代的乡三老、县三老可以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绩,实际上又担负着对朝廷官员的监督职能。再者,三老还是制定地方法律法规的立法会。就连朝廷政策法令在地方上的实施,也要取得三老的支持。

三老不仅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中有足够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能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视,影响中央的决策。其功能相当于今日的人大、政协委员。

莫言:《殷墟问龟》诗曰:

驱车千里赴安阳,灿烂文明看夏商。

问卜烧龟求吉兆,铭心刻骨变珍藏。

灭秦兴汉依三老,识字猜图靠四堂。

圣地我来寻启示,生花妙笔赋华章。

汉三老石室,建于1921年。内藏除《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外,还有自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块。

汉三老石室整体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又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造型结构是仅有孤例,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石室下方有“还朴精庐”,建于1919年,为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题记“以还朴名之”。还朴归真,正切合了大师心意。其前篆书四言联曰:“君子好遁,弥勒同龛。”此联曾挂于遁,为吴昌硕先生七十二岁时题写。精庐地处印社西端,西湖苏堤眺于眼前,其下为鉴亭,现为印学博物馆组成部分。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精庐里春意盎然,自然之风扑面而来,正是最佳赏景之所。

还朴精庐往东行,是清.乾隆御道,“绿云径”是“行宫八景”之一。此处密林笼翠、烟云滋润,假山奇石。乾隆有诗曰:

径纡探绝胜,森秀入苍云。

苔迹时留印,樵斤未许闻。

濛濛湿鹤髦,濯濯润缧纹。

谢傅东山好,微嫌丝竹粉。

顺山脊前行,有一个疑是孤山最高处的5X 7米的青石板平台,是清.乾隆“领要阁”遗址。乾隆曰:“湖山幽邃,不可胜穷,只能略观大意,差领其要”,曾于此建“领要阁”。这里视野相对开阔,明媚的阳光照在西北面的四、五棵披着薜荔滕的楠树上,嫩叶黄、紫纷呈,在微风中颤动;百年古松,松球倒挂,与一圆一扁的两棵古柏老叶苍苍,新叶滴翠;东面一棵树身遍布鳞甲的不知名老树,枝芽泛黄,尚未开苞;透过南面的树隙,可以看到远处吴山及西湖。

学校组织的春游学生,叽叽喳喳地从下面过去,喧嚣声渐渐消失。此刻,独坐高台上的我倍觉宁静和怡愉。

“绿云径”边,几百年树龄的古樟随处可见,台下靠近“杨虎”楼的地方有一株高大的黄莲木,树龄高达646年,实为罕见,令人惊讶!

在“绿云径”东端,有民国时期建造的“团结”亭和清.康熙名臣李卫主持所建的“四照亭”(原来四照亭位置才是孤山之巅)。

还朴精庐往左,向下走,左侧是“六一泉”亭。六一泉旁边有一尊美院院长潘天寿塑像,是为了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所建。

《六一泉铭》记叙了苏东坡旧地重游,深深地怀念恩师欧阳修,怀念好友惠勤的真情厚意。他借泉寄情,妙笔点化,六一泉便成了两位大文学家、一位诗僧友情的印证,成了千古读不完的文章。

前行是俞曲园纪念馆,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朴学大师俞樾故居,俗称俞楼,素有“西湖第一楼”美誉。它依山傍湖,间以修廊短篱,四时花木杂莳其中,以其所蕴含的诚挚动人的师生情谊和浓郁的文化蕴味而显得格外耐人品读。

楼主俞樾,学识渊博、造诣颇深,曾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受骋出任杭州孤山诂经精舍的学教,讲学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而俞曲园纪念馆是其众弟子将其讲学的诂经精舍命名而成。

太平天国时,“第一楼”等建筑皆废毁。光绪四年,俞樾的弟子为谢师恩,在原“第一楼”旁重新建造。湘军名将彭玉麟,系俞樾好友,又斥款援助进行增建。俞樾对此是十分感铭的,自书一联,悬挂在楼前:“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俞楼不仅是俞曲园在杭州的家,也是文人雅集的著名场所。这座不起眼的雅楼,走出了多位举人,走出了章太炎、吴昌硕,还走出了著名词人俞陛云和著名诗人、学者、红学家俞平伯。而后两位,一个是俞曲园的孙儿,一个是曾孙。

纪念馆的柱联曰:

千古一诗人文章有交神有道

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

俞楼西北面百米之外是秋瑾烈士墓,墓基上汉白玉的秋瑾雕像高高地竖立在孤山西麓。墓基正面大理石上镌刻有孙中山亲笔题词的“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经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

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郭沫若同志也说过:“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秋瑾墓往里走,是西泠印社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前面已有提及,于此不再详述)。

博物馆门前,靠近湖边的大门是“孤山公园”入口。入门便园坪上芳草如茵,山脚几株高大的樱花树白花盛开,湖边老柳枝条长垂,新叶青翠欲滴。园中美妙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

在一处山处上,有八、九只山羊雕塑作品,还有一个放羊娃雕像。近前看到铭牌,始知讲述的是抗日战争中的“鸡毛信”故事。

在公园草坪的尽头处,是拥护孙中山,起义反清、反袁的壮士、更是侠士的陈其美。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号无为,浙江湖州吴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元老、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蔡元培称其可与历代侠士齐名列传,并盛赞陈其美为'民国第一豪侠'。

向东北行,浓阴中,一座映入眼帘的圆亭是中山纪念亭。其亭二层钢混结构,平面,呈圆形,采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下为六组仿爱奥尼式双柱,六个三角形檐冠;上面系六柱收进的小圆亭,该亭建于1929年。

从中山亭往下,依梅园靠湖边向东行不远,有“云亭”。

云亭建造于1920年,是祖籍钱塘的清末民初诗词书法金石名家许炳璈所建。因旁边有清康熙初始建的敬一书院,书院外墙上嵌有清嘉庆年间浙江布政使朱嶟题书的“孤山一片云”大字刻石。许炳璈取其意用于石亭的命名,则有自况的意味。云亭旁的岩壁上,至今存有许氏自题的“一片云”三字。

从中山亭往南,顺山中石阶上行不远处,有“敬一书院”。

“敬一书院”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浙江巡抚赵士麟在孤山山巅东北隅辟建。而后于清朝何时停办,不得而知。1994年,在孤山东麓一处被称为“财神殿”的民居院落,挖出一块“敬一书院界”的碑石,人们才又重新认识了这座书院。1999年按清式书院建筑风格对它进行了重修。主体建筑由前后两进厅堂和左右两厢房构成四合院,院西侧另辟园林。书院前一进厅堂题额“瀛屿芬馨”,书院后进厅堂题额“秀萃明湖”,堂内展出孤山历代名胜图,包括平湖秋月、孤山霁雪、清帝西湖行宫八景等,串联成一幅“文化的孤山”长卷。

敬一书院斜对面有“范公亭”,范公指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仁宗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为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仲夏,范仲淹赴杭任知州,任职时间约一年半,在杭期间,他勤政爱民,治理荒灾,扶危济困,发展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2005年,建"范公亭",以纪念范仲淹。

柱联曰:

慕子陵和靖之高节

贻百世千秋以美文

在敬一书院的北边下面,便是人称“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墓。

林和靖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成为从古至今咏梅的第一佳句,

墓下方,在高大蓊郁的古樟下的一个大亭子,是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的“放鹤亭”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诗人。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有“梅妻鹤子”之说。传说他死后,他养的那两只白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

清.康熙题诗曰:

处士人何在?山前夕照来。

亭空不见鹤,磴古尚留梅。

杨柳萦烟嫩,棠梨过雨开。

今朝闲系艇,还自爱贤才。

放鹤亭初建于元代,是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现亭为1915年重建,面阔875米,进深885米,重檐携三灶。

亭内石壁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面朝东北,长方形,通高2.4米,宽2.94米,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栏,面临西湖。碑文取自南北朝鲍照作的《舞鹤赋》,全赋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字迹系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透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三印,似见风流皇帝的神采。四周边阴刻云、龙、火焰、宝珠作为装饰。

放鹤亭前柱联曰:

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此联乃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于浙江杭嘉湖道台任上重修孤山林逋祠堂及墓时所撰。其含意幽深,真情感人,充满张力。

内柱联曰:

山孤自爱人高洁,梅老惟知鹤德远

西面柱联曰:

华表千年遗蛻可闻玄鹤语

孤山一角暗香光返玉梅魂

东面柱联曰:

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

放鹤亭东面,一栋坐南朝北,外形中西合璧、飞檐翘角的小楼,名“林社”。它是1900年时任杭州太守的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谕准以孤山民产四分之厘为社基,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

林社内柱联曰:

社结湖山开两浙新学

情同梅鹤伴一亭春风

林启(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以编修督陕西学政,任满,迁陕西御史。因处事严正,直言敢谏,为时人称道。十九年,出任浙江衢州知府。二十三年,调任杭州知府,守杭四年,刚正不阿,政通人和。他是杭州近代教育之开拓者,浙江大学前身“求是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前身浙江蚕学馆、养正书塾的创始人;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是他,开启了浙江近代教育的先河。他的政绩可谓功著当代,利在千秋!

1925年,陈叔通等曾筹资扩建林社。后因战乱,社宇渐就倾圮,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大学于1946年迁回杭州,学校员工发起重建林社倡议。直到1948年,工程渐次建成,因国民政府败走台湾,房未结顶。张宗祥撰写“重建林社碑记”刻石,言因筹资不继而暂停。1951年春,杭州市政府接手拨款始卒其工。为楼三楹,宏于旧宇。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

1900年,林启在杭州知府任上病逝,享年62岁。当时,林启的家人从福建千里迢迢来到杭州,想把他的遗体护送回老家安葬。可是,杭州人民要求把林启安葬在杭州,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为由,打动了林启的家人。最终,林启被杭州老百姓安葬于西湖孤山的北麓。

林启墓从前有牌坊,其对联曰:

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在林社东南、孤山北麓,有一片梅树林。每当黄蜡梅与红梅,迎风冒雪、不畏严寒盛开时,便有人前来拍照打卡。而在这片梅林旁的山麓边,竖立着一座鲁迅塑像。

塑像是坐姿状,从塑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伟人的形象,眼神充满了从容和睿智;我们看到了一个斗士的形象,看到了这个“中华文明的守夜人”的坚韧。此刻,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正义之心和善良品格。

塑像的旁边种了很多松树,后面也间有梅树,前边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广场。

八十年代,鲁迅塑像竖立在一公园傍边。其时其地,因城市建设,大兴土木。于是,有人提议:不宜让鲁迅先生在此喧嚣之地终日蒙尘,便将塑像迁到今天的位置。

鲁迅(1881—1936),谱名周樟寿,字豫山;别名周树人,笔名:长庚、风声、尊古等;浙江绍兴人。

鲁迅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向来以敢骂出名,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走遍孤山,想起1984年的那个春天,在孤山路中山公园的门外,有个外地来的姑娘问我:“孤山在哪里?”当时我诧异地对她说:“这里就是孤山啊!?进中山公园就可以爬上山顶。”后来,我才回过神来,原来她是闹了孤山怎么变成中山的乌龙。哈哈!

如今,若是再有人来问我:“孤山在哪里?”我会骄傲地告诉他:“孤山在我心里”!

是的,孤山不孤!最是孤山德不孤,民族脊梁挺亘古!

看! 水天一色,高楼林立,钱塘今日多繁华!眺望明日,钱塘必将更辉煌!

今为之歌曰:

行走孤山,流连忘返。楼台花树,无限风光;

馆阁亭榭,美伦美央;奇珍异宝,蔚为大观;

字画篆刻,吐馨溢香;名人处士,佳话风生;

天下名胜,万千气象。志士美徳,亘古传扬;

烈女侠士,气壮湖山。巍巍华夏,昂昂炎黄;

公祠林社,千秋风范;高山仰止,大路心乡;

岁月不居,流泽孔长;桃荷添瑞,梅鹤呈祥。

游子虽老,幽怀激荡。仁风扇越,慰我华章。

古国遐想,钱塘梦酣。孤山不孤,万寿永昌!

2022.4.15于杭州三墩管乐

共 6 条文章评论
  • 仁风扇越,慰我华章。最是孤山德不孤,民族脊梁挺亘古!2022-04-20 23:53
  • 谢谢站长点赞推荐!2022-04-21 09:08
  • 欣赏文友美文,推荐阅读。2022-04-23 19:09
  • 雪,文学,史学,贯穿于游记当中,丰富文章.2022-04-26 13:21
  • 好文,拜读,欣赞!2022-05-06 18:37
  • 欣赏佳作,点赞荐读!2022-05-09 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