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窗外风雨冷只因胸有艳阳天——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王传宝艺术人生剪影
不知窗外风雨冷 只因胸有艳阳天
——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美术老师王传宝艺术人生剪影
傅国河/文
大凡搞艺术的人,个性往往都比较鲜明,特立独行。滁州市信息工程学校退休美术老师王传宝可以毫无争议地归入此类。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下,他不会上网,不用手机,心无旁骛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矢志不渝坚持绘画研究和创作,徜徉于那片属于他自己而常人难以理解的艺术园地里。他也不谙世故,不喜交际,甘愿放弃学校为他配备的宽敞画室,主动要求将教学楼一楼层的逼仄卫生间改造为自己的办公室兼画室,还决然拒绝了校领导为他安装空调的好意,独自一个人常年忍受着夏日的高温冬天的严寒,为的是避免应酬的时间无谓消耗,也是为了避免旁人久坐闲谈的随意打扰。
常人的眼里,王传宝无疑就是个“怪人”,一个形象有点邋遢又不修边幅的地道农民。而熟悉他的校领导、同事,乃至一届又一届从他手里毕业的学生,却对他充满了发自肺腑的赞誉和敬仰,他是一位好同事,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甘于寂寞醉心创作的“画痴”。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和追求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王传宝,没有捷径,走的却是常人的路子。1978年他从滁州师范学校毕业任教于来安一小学5年后,1983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4年后以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分配到来安二中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如是5年,1992年他又以全国唯一的本科生中学老师身份,被国家教育部破格录取为中央美院助教研究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早年,因为家贫,考虑到水粉便宜,他主要从事水彩画研究和创作,师从中国水彩画之父南京工学院李剑晨教授,后又师从南京师大杨云龙教授及安师大郑震教授,继续学习创作水彩画。待考入安师大美术系后,才专攻国画。不懈的追求和不断的学习,不仅积累了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拓宽了创作的视野,使得他创作的艺术水平日趋提高。
就在安师大求学期间,王传宝的毕业作品《赶摆图》,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而广受赞誉。画中描绘的是一幅傣族姑娘赶集的情景。全景采用青绿色调,画层简洁,清新宜人。偌大的芭蕉叶影中,窈窕的傣族姑娘若隐若现,谈笑风生,淋漓表达了自然环境和傣族风情的和谐统一。此画后来参加全国教师书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南京艺术学院陈大羽教授看后,也是赞叹不已,欣然为其作诗题名:“日丽风和人意好,绿舒红祖物象新”。
王传宝老师自幼生在农村,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真挚的热爱。城里的繁华和便捷,丝毫动摇不了他对农村的眷恋执着,他依然坚守着故乡的几间老屋,常年骑着他30年前在北京求学时候的那辆破旧自行车,往返于农村和学校之间经年累月,风雨无阻。农村,是培植他艺术创作的丰沃土壤,而创作就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看他的作品,手法多样。他的中国画,传统技法娴熟,皴笔恣意,既有惟妙惟肖的工笔画,又有纵情泼墨的写意画。《荷塘清趣》更是工写兼具,用大写意手法,绘就满眼的田田荷叶,再用工笔画法着力表现水鸭,形象逼真,勾勒出一幅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谐生态图景。《秋色连波》,创作于2012年仲夏。这幅画用淡墨铺展,渲染远山的雄浑巍峨,画面的近处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皴法,构置嶙峋的岩石、黄叶的古树和层叠的房屋,远山和近景,中间一带江水流淌,顿然使得画面层次感跃然纸上。同时,江岸边静静的几艘停泊小船,与江面上游弋的几只水鸭,更使得画面充满的生活气息。远山和近景相互映衬,静泊小船和游弋水鸭动静结合,展现出秋色别样的韵味。
看他的作品,题材丰富。纵览王传宝老师的作品,不仅题材多样,而且取材丰富,山水、花鸟、人物他均有所涉,无不所能。其写意花鸟,墨彩浓郁,洒脱自然;其工笔人物,亲切逼真。整体风格清新明丽,纯朴自然,透溢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他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诠释和感悟。他远避城市的喧嚣浮躁,常年生活在农村,对于家乡的山水草木,细细品味,精心提炼,始终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和醉心艺术的生活情怀。
不知窗外风雨冷,只因胸有艳阳天。王传宝老师,依然秉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全文1600字)
202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