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有我──文学的层次与格局

11-27 作者:古古

文 贵 有 我

──文学的层次与格局

赖 建 青

有很多文友抱怨自己写不出什么好文章,几十年来也没有读过几篇特别好的文章。

而让他们说说怎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时,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到底是怎么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笔者认为真正能称得上好文章的应该是:文贵有我。

之所以说“文贵有我”:根据相关资料和要求显示,文章要有思想性,也就是说文章要体现作者的观点即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

这个要求其实就是“文中有我”。

可以说,所有的文章基本上都做到了“文中有我”。

写文章,都很关注尽量用词丰富华丽、文笔流畅以及情节跌宕多姿等形式。然而,由于作者在文化水平、学识阅历、观察事物的能力、眼光以及所处的位置和层次等等原因,每个人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写出的文章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这“文中有我”的“我”,即层次水平的高低就要分为“小我”“大我”或“中我”了。

在所有能看到的文章中,笔者认为绝大部分显示出的都是“小我”或“中我”,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许多作品,或是因仕途不顺,或是因生活窘迫等各种原因,诗文中充满了忧怨哀叹的消极思想,因此尽管有很多是文笔很好,很有文采的诗文,可流露出的都是些“小我”;还有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及宋朝苏东坡的《赤壁怀古》等类的应该可以算作是“中我”的流露……这些文章可以满足日常阅读的需要,增加文学知识,拓宽眼界,了解社会百态并从中得到启发……这类的文章数量很大,有着作者各不相同的思想和视角,良莠不齐;而真正能够达到“大我”境界的即特别好的文章则极为罕见,也就是能达到“文贵有我”的犹如凤毛麟角般稀少。

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居庙堂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词句令人震撼,这种“大我”的境界如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还有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及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

笔者认为,真正能够达到“大我”境界的作品非常稀少,而只有这种“大我”才能称作“文贵有我”……

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们都在孜孜以求地追逐着,希冀自己能达到那更高的层次和格局,能创作出流芳千古的奇文。

然而,希冀只是可能,并不一定能变为现实;还有层次与格局的改变也要靠勤奋和实力,而且有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天份……

由此,范仲淹在豁达大气畅快淋漓地抒发完“大我”之后,由衷地发出感叹:

“噫吁嚱,微斯人,吾谁与归?”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