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出家了
------本文选自《哈儿伯伯》
且说这晴晴和碧云,不是本地人,都是半路出家。来这古庙,也好几年了。和尚知道,这古庙曾有过尼姑和和尚,“一场文化运动”,差点被拆。不知啥原因,它终究还是熬了过来,但从此荒废了。晴晴来,是因为丈夫遇车祸死了,从此对生活心灰意冷。后来她的孩子,还来找过她。再后来,就没了下文,她就在这古庙长居了。古庙有人打理,菩萨开光了,香火就旺盛起来。听说,碧云是曾生了一场大病,痊愈后,说话疯疯癫癫,丈夫受不了,离婚了。后来他俩怎样,这里的人,谁见也没见过她丈夫。说来也怪,她来古庙后,菩萨很灵验,信徒来求,应验得很。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周边的人,都知道了。
碧云见和尚作揖打拱毕,把他请进厨房。厨房很大,长方形。吃饭炒菜的家伙什,一应俱全。晴晴,也跟了进来说:“和尚哥,这古庙等您好久了!”和尚诧异,咋就等我好久了。晴晴赶紧打趣道:“您叫和尚,对不对?”
“对啊,我叫和尚,不假啊!”
“这古庙,该居的是不是和尚?”和尚笑了,好久没这么愉快的笑过了,自嘲地说:“我和尚该居这古庙,该居!”三人愉快地聊着,晴晴突然说道:“和尚,您夫人刚去世,在家易睹物思人,何不来我古庙安身,帮我们打打杂。庙里,香火旺时,我俩常应接不暇。”和尚略加思考,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邀请。正说着,外面有人来还愿了,有红包,还有肉和鸡。和尚算是正式员工了。按照晴晴的吩咐,给香客服务。由于这是淡季,香客并不多,一天下来,和尚过得很开心。那晚和尚还是回去了,晴晴说:“哪天您心里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在庙里给您打理出一间房。明天您还是继续来哦。”和尚应承而去。
和尚天天去古庙,这件事很快就被左邻右舍的知道了。有人说,和尚新近丧偶,去庙里清静清静,调节一下心绪,这很好啊!也有人说,古庙里住着两老尼姑,和尚去了,有人可说说话,知冷暖,也自然是件好事!清平听说了,对青梅说了。青梅说:“和尚去古庙,也许这就是他最好的归宿!”来年,和尚添了孙子。和尚,却不像有孙女那会儿高兴,但还是抽空去看了。孙子嘴肥嘟嘟的,常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和尚在古庙,渐渐地承揽了所有的杂事,与晴晴和碧云相处很和谐。一晃十几年,和尚不寂寞,日子过得倒也很舒心。孙女已进初中,孙子也入小学高年级了。儿子曾几次劝他回来帮助自己,但和尚终究没去。和尚脑海里总是想,各人的包袱各人背,儿孙自有儿孙福。
和尚已习惯了庙里生活,有晴晴和碧云为伴,这晚年也不寂寞。有时也牵挂着儿孙,心里想帮他们一把,但已力不从心。孙子读书很厉害,海波夫妇很开心。儿子高中时,海波突然发现自己的左臂有些酸疼,买了几贴风湿膏,贴了贴,觉得好了很多。海波为了给孩子赚钱,除了农活,还常去迁城打些零工。再苦再累,见孩子成绩好,心里总是乐呵呵的。
一天,海波回家,左臂痛得钻心,叫妻子娜英看看。不看则以,一看吓了一跳说:“海波,你这只手臂有点肿,还青着呢。”她找来红花油,揉了揉,心里默念:“菩萨保佑,我们全家靠着他呢。他无论如何不能有事啊!”
女儿巧巧,高中毕业就去了沿海城市,每月给弟弟寄些生活费。儿子冬青的学习费用,算是有了保障,但海波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手臂淤青渐渐扩大,除隐隐作痛,还能活动自如,这可急坏了娜英。在娜英一再催促下,海波去了医院。医生说,需尽快住院治疗,否则手臂要截肢。
海波背地里安慰娜英:“当下,儿子还在读书,女儿过几年要出嫁,什么都要花钱。医生的话,只能听一半,不可全信。”他没有选择住院治疗,儿子寒暑假回来知道了,要父亲去治,说他想办法勤工俭学。海波听了,坚决不同意,说:“你不能去兼职,把书读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我这病,已不是一天两天了,等你有了工作,有了钱,就去治。”冬青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当时,他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是说:“现在姐姐打工,寄些生活费,我省着用,够了。你就不要像过去那样,把自己的身体累垮了!”孩子懂事,做父母的,心里很宽慰,应承着。
和尚在庙里,渐渐地不关心外面的事。孙女出嫁那天,他回了趟家。冬青在单位请了假,参加了姐姐的出阁宴。和尚见了,自是高兴。看着孙子辈有出息,心里委实高兴,但转念一想,儿子的手臂越来越肿,越来越青,甚为担忧。这次冬青回来,一是为姐姐出阁,二是来督促父亲尽快治疗。
冬青,这次特意多请了几天假,欲亲自陪父亲去检查治疗。看着父亲硕大淤青的手臂,冬青满含泪水。他知道,父亲的病早就该治疗了。这回医生说:“血管堵塞严重,须截肢,否则有生命危险。还是建议尽快手术。”冬青摸着父亲左臂,比自己大腿还粗,真是心痛。要是家里早有钱,也许父亲这只手臂就不用截肢了。手术费,很昂贵,对冬青这位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冬青找同事借了点,总算把父亲的住院费给付了。独臂的父亲,没有垮掉,还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