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的消失”作文拟写:莫以虚拟好,便将现实抛

03-29 作者:大书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如果你问一些年青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失”。对些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莫以网络好,便将“附近”抛

(莫以虚拟好,便将现实抛)淄川中学 王永恒

身处网络社会之中,网络所带来的“好”,在此不想多言,但因此而出现的“附近的消失”现象,却不能不令人深省。

所谓“附近的消失”,即指当下的许多青年忽略甚至漠视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比如:不知道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不了解父母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现象,自然与信息的高度发达密切相关。网络的强大功能在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人们的行为,甚至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让人们对虚拟空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至于忽略乃至漠视了我们身边的人与事,产生了对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的不适感,并进而产生了强烈的逃避念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成了这部分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虚拟的毕竟是虚拟的,而“附近”并没有真正消失,而只是被自己有意无意无意的遮蔽罢了,“一叶障目”“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成语就是対这些人鸵鸟心态的精准概括。

人类秉天地之精华,历经千万年的演化,塑成了今天我们的肉身与灵魂。是先祖们的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方有了当下我们高度的文明。我们的思想与文化,宗教与科学,无不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与磨合中逐渐产生并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即使在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认知对象、思考基点、实践结果,无不来自于我们最真切的感知、判断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逻辑与推理。苏轼曾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更何况即使“目见耳闻”也不见得能看破真相,遑论“道听途说”呢!

在青年中出现“附近的消失”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因于网络社会的发展,其形成的机理可能更为复杂。比如现实社会存在的某些痼疾,青年生存环境的残酷,上升通道被堵塞等等,都是可能导致他们躲避现实,漠视“附近”的原因。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正视这一问题,找出致病之因,对症下药,因病施治,综合治理,而不是只将板子打在青年身上。

当然青年自身也应自省。在信息时代,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能一味地寻找自己的舒适圈,更不能以鸵鸟心态来立身处世。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因此,正视社会现实,勇于面对挑战,不躲避,不逃避,就应成为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歌德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相较于虚拟空间,活生生的现实才是我们最应直面的人生挑战,也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最佳阵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如何利用好网络,驾驭好这一强大的工具而不为其所异化,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当是我们每一个有为青年必然会面临的严峻考验。

让我们拥抱火热的生活,关心身边人,关注附近事,在现实生活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