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河:高宁朋友朗读艾青《复活的土地》之赏析

06-15 作者:傅国河

高宁朋友朗读艾青《复活的土地》之赏析

傅国河 / 滁州朗读者

(全文约3400字,阅读约需13分钟)

近期,滁州朗读者协会由冯维民老师主讲的《现代诗歌》朗读培训班开课,不仅参加培训的学员创历史纪录,而且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普遍热情高涨。由此,也极大地带动了众多朗读者积极参与朗读的实践活动,优秀的朗读作品不断涌现。

朗读者高宁朋友就是其中的学员之一。她在繁重的机关工作之余,不断学习,不断朗读,朗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艾青《复活的土地》朗读,就是她根据培训班的教学要求,结合课堂心得而成就的一篇习作。

下面,我依据协会公开课《如何评议和赏析作品》中所传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高宁朋友的朗读作较为全面的赏析,以此和广大朗读爱好者及会员朋友交流、学习,期盼我们朗读和赏析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朗读紧扣原作主题和作者情感脉络,见情传情

朗读,是一门借助有声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见情、传情,以情感人,是其本质要求,也是我们评议和赏析朗读优劣的首要因素或是标准。只为第一,不为第二。

而深刻领悟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准确确立朗读基调,是我们朗读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领悟主题情感,确立朗读基调呢?

1、了解作者

艾青,是我们朗读者很为熟知的现代诗歌代表之一。他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以其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艾青的时代",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新中国建立后,他虽然在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中间一度辍笔多年,但艾青依然对祖国、对农村劳动人民充满着炽烈的热爱,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1937年至1940年,艾青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1941年到达延安。

《复活的土地》,是艾青1937年7月初创作的诗歌。当时,日本侵略者占据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我整个中华。6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

3、领悟作品的内涵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诗意宏阔,诗情恣放。诗人以浑朴的笔触,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构勒了出来。

4、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象征的手法,是《复活的土地》的一大艺术特色。诗人以复活的土地,象征着抗日民族意识的觉醒,并感悟到土地复活和民族奋起的喜悦,以及迎接战斗的严峻的意义。

从字面上看,《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静。然而诗人决不是以观赏的闲情描写田园风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显示着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的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

整个诗篇深沉和宽阔,充满了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

当然,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从作品的关键词句,从修辞角度,从句式特点等角度去赏析,去领悟原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具体到高宁朋友的朗读,我们能确信的是,她对《复活的土地》主题的理解是准确的,对原作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演绎是领悟透彻的。因而她确立的朗读基调舒缓、抒情、洋溢和激昂,很好地切合原作的主题和思想,并紧随作者的情感脉络,用优美的朗读真切表达出对诗人不仅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且对土地挚爱直露地坦言:我爱的”就是这悲哀的国土”,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热爱和眷恋,富有感召力和战斗精神。

朗读第一部分,也即起始段,高宁朋友就用清亮明丽的嗓音,读诵出“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让流水冲洗得快要不留痕迹了”,起调“中音”,在让声音厚实、稳定的同时,语气抒情、洋溢,给人以明朗的快意,更给人以春来的喜悦。尽管说当时国土沦丧,满目疮痍,侵略者虎视眈眈、肆意践踏,人民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但诗人深爱的这片土地却春意盎然,没有悲哀,没有沉沦。高宁朋友对此领悟透彻,朗读舒缓而不急躁,抒情而不恣意,洋溢而不沉闷,朗读意至情到,充满了真切的感情,饱满真挚,扣人心弦,给人以爽朗愉悦的感觉,达到了引人共鸣的效果,从而也奠定了朗读的基本成功。

诗歌的中间段(二、三节段),高宁朋友的朗读,以首节朗读的基调,紧随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百鸟之高亢的歌唱”,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朗读继续以抒情、洋溢的情调,讴歌家乡的美丽和作者的挚爱情怀,使得朗读的情感更具饱满、厚重,起到了深化、强化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后两节朗读,则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高宁朋友丝丝紧扣作者的情感脉络,由前面的细细铺垫,自然过渡到节奏明快、铿锵的高潮,其朗读的情感洋溢着蓬勃气息,坚定有力、高亢明亮,真切表达出作者在“拂去往日的忧郁”后觉醒的心灵,以及不屈的战斗意志。

纵观高宁朋友的全篇朗读,紧扣主题,基调准确,朗读的感情饱满真挚,真切细腻,清新明朗,激情飞扬,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其而言,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朗读。

二、普通话标准,声音悦耳而富有美感

朗读,是用有声语音表达和传送作品的情感。标准的普通话,是达意传情、成功塑造作品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高宁朋友的朗读,整体看普通话标准而流利,吐字清晰、读音准确,停连适当,语气连贯,节奏鲜明。同时,因为有较好的普通话基础,因而她能专注于朗读,用情塑造,因而能很好地准确表达情感。这给我们广大朗读者朋友以借鉴,那就是朗读要下功夫打牢普通话这一基础。

在我们滁州这个没有普及普通话语境的社会环境里,高宁能有这样的普通话水平,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可贵之处还有,她的朗读,以成熟的女人声线,清亮明丽的嗓音,以及真挚的情感,使得她的声音悦耳动听,富有美感。

朗读,是用声音塑造作品见情、传情的艺术。声音,就是我们朗读最主要的手段(工具)。我们很多朋友朗读时候能大声地、清晰的读出,也能较好地传达出作品的情感,但我们有时候就是觉得不好听,打动不了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朗读声音缺乏美感,不悦耳不舒心,那何来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呢?这是我们在以后的朗读中,需要再加关注的问题。

三、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辅助手段运用比较合理恰当

朗读,应该遵循其应有的规律和要求,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来完善和提升。

通过前期的学习,我们朗读者朋友大多清楚,朗读的技巧大体为语音、语气、语调、语速、语感、重音、停顿和转连8个方面。

高宁朋友的朗读,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这与她能娴熟运用朗读技巧是分不开的。她的朗读语音准确,语气抒情洋溢,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慢适宜,语感优美动听,中音节奏分明,转连自然流畅。

再者,她的朗读辅助手段,比如朗读软件的选择,配乐朗诵所选择的配乐,我以为都是比较适宜的、恰当而合理的。这里点到为止,不再赘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朗读作品的赏析也是如此。就我个人观感而言,高宁朋友《复活的土地》这篇朗读总体是成功的、优秀的。要说不足,也有值得商榷的细小之处,或者说瑕不掩瑜吧:

1、个别字的前后鼻音。

比如,腐朽的日子,早已沉(chen)到河底。

2、个别字句的转连。

“到处是繁华与茂草;而从那边的丛林里-------”,“而从”这2个字的读音,包括与后面的“那边的丛林里”连接处理的相对急促,没有韵味,缺乏抒情感。如果“休止二分符00”,感觉韵味更好些,也更抒情些。

3、配乐结束的太过仓促。

配乐诗朗诵,配乐起到的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效果。高宁朋友的朗读所选择的配乐,是没问题的,比较切合主题,抒情洋溢,烘托效果很好,但应该注意首尾呼应。朗诵一开始,留有“前奏”,自然过渡到主体朗读,但在结尾部分,随着朗读结束,配乐戛然而止,显得非常突兀,缺乏韵味,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正确的处理理应是,和朗读开始一样,留足几秒的配乐,渐渐拉低,直至结束。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朗读,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大家,只有孜孜不倦的不断努力,才有水平的不断跃升。期盼着滁州朗读者在协会的统一领导下,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在朗读大家庭里,愉快朗读,共同成长、提升和飞跃。

2023.6.15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