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自豪的赵家沟人

06-26 作者:贤者无忧

做一个自豪的赵家沟人

——在竹韵书院首届征文颁奖暨《竹韵里》

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竹韵书香染,月季书华年。在繁花落尽,青果高悬,翠绿变深,阳光逐渐骄横的初夏时节,我们眼中的农户被一簇簇翠竹包围,金堂大道两旁一排排箭竹随风而浪,向你们点头哈腰,表示欢迎。你们已经到了竹韵悠悠的竹篙镇,也进入了竹韵飘香的九龙社区。今天,相聚在的竹篙镇九龙社区,参加一场由农村书院举办的首届征文颁奖暨《竹韵里》新书发布会,这场活动是一场来自农村的文化盛宴,也是从九龙大地赵家沟土地上生在出来的文化文学之花。为了这花儿更加艳丽,结出累累果实,我们相聚一堂,与孩子们,共同交流,一起向往远方。

此刻,代表竹韵书院向远道而来的作家们表示衷心的欢迎,对精心辅导孩子们的作家表示感谢,对参加活动的学生寄予希望,希望你们将来有个好前程,从竹乡奔向远方。

一、竹韵悠悠赵家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竹韵书院处于成都东部丘陵地带的赵家沟里,高低错落的梁子围绕三面,对面的寨子梁子像一把巨大的官印,比它小的矮梁子像一个大大的印盘,位于田园中间的大堰塘就像文人的墨池。村子的上方,有一座小型的水库,滋润着故乡的土地。山村背面的红花梁子,像一个侧卧的母亲,怀中呵护着200多村民。从长满芦苇的水库大坝走下去,直到山弯里,杂树掩映处,有一排房舍,书院就在一丛苍翠的竹林包裹之下,从竹林飘来的清香灌满书院,站在房顶可以欣赏到竹子挺拔的英姿,翠绿的美景,感受到竹子坚韧不拔的风骨,我从小就在竹林盘玩耍,这里有着元兵先生的童趣和快乐。他的身上也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因子和风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书院因此而得名。

刘元兵的爷爷刘府朝(1892——1951)。自幼赴成都府修学,学成回乡后,在赵家沟的红花梁子下建府邸,办学堂,设私塾。授人以渔,教授乡民子弟识字习文,惠及周边乡民。他满腹诗书,为人谦逊,待人实诚,和谐邻里,乡民尊称“朝老爷”。念及爷爷恩惠,为实现父亲刘西相的生前遗愿,今有刘元兵、刘军、刘元廷、刘国华于刘府朝生日(辛丑年腊月二十九)重建房屋,竹韵悠悠飘农家恢复朝府,弘扬刘氏文化。

二、开办书院,用文化回报乡邻

地处成都东进区域的竹篙镇,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小康。但是,随着村小的撤销,农村有了文化空心化的倾向。于是,出资三十余万元修缮父辈留下的老宅,出资八万余元购置设备,在竹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九龙社区的指导下,开办了九龙社区农家书屋(竹韵书院)。传承孝善家风,开展文学讲座,让附近的孩子来这里研讨文学,传播文化。竹韵书院就用文学、书法、教育、农业等方面的资源,用文学和文化回报乡邻。这是九龙社区农家书屋向农户的一个延伸,是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新型模式,也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的有益探索。

书院已经有藏书3000余册,主要以文学、农业知识为主。有刘元兵的著作和发表的作品、刊物,有中外大作家的文学著作,有省内外知名作家的作品,重点收入故乡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还有农业种养殖书籍。平常向村民开放,免收学费,提供免费午餐,免费提供茶水,订阅报纸,供村民阅读。书院有国家级和省市级作家二十余人参与文学讲座并进行文学指导,有退休农业技术员做农技辅导,聘请有专家教授做书院的顾问。

书院已经有藏书3000余册,主要以文学、农业知识为主。有刘我的著作和发表的作品、刊物,有中外大作家的文学著作,有省内外知名作家的作品,重点收入故乡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还有农业种养殖书籍。平常向村民开放,免收学费,提供免费午餐,免费提供茶水,订阅报纸,供村民阅读。书院有国家级和省市级作家二十余人参与文学讲座并进行文学指导,有退休农业技术员做农技辅导,聘请有专家教授做书院的顾问。

三、书声悠远漫菌乡

开办书院,用文化回报乡邻。地处成都东进区域的竹篙镇,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小康。但是,随着九龙中心小学和龙井、风岭、红花、光荣宝塔等村小学的撤销,农村有了文化空心化的倾向。于是,出资三十余万元修缮父辈留下的老宅,出资八万余元购置设备,在竹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九龙社区的指导下,开办了九龙社区农家书屋(竹韵书院)。传承孝善家风,开展文学讲座,让附近的孩子来这里研讨文学,传播文化。竹韵书院就用文学、书法、教育、农业等方面的资源,用文学和文化回报乡邻。这是九龙社区农家书屋向农户的一个延伸,是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新型模式,也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的有益探索。

目前已经有67个孩子来书院接受进行文学辅导。他们来自九龙社区、竹篙镇、又新镇,还有金堂县城、邛崃、蒲江的孩子慕名而来,如今已有十五个学生通过书院的指导加入了四川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专委会。已经在竹韵书院开展文学讲座6场,在竹篙中学、永乐中学、又新中学、广兴中学开展文学讲座5场,有1000多人次学生参与。有附近的学生来书院阅读,有学生借阅书籍。有村民来书院休闲娱乐,阅读农业书籍。还可以开展线上的远程辅导讲座。

故乡可以留情,竹韵书院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并被竹篙中学教研团队列入农家书院推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研究课题以来,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发展课题,使社区活动逐渐教育化,学校教育逐渐社区化,书院成果集暨金堂县规划课题《以农家书院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竹韵里》已编出版,竹韵书院依托于社区,从而构建起青少年教育社会大课堂。在成都开放大学金堂分院的指导下,成都市终身教育促进办公室授予九龙社区2022年成都市“终身学习型社区”;竹韵书院为2022年成都市“老年学习社团”;书院被评为2022年金堂县“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四、站在故乡望远方

书院的发展已经走向正轨,将来还应该继续在已经做好以书院为载体的金堂县小专题研究、金堂县规划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为申报以书院为载体的四川省级市课题做好准备;深化四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对书院团队的管理。除了继续做好学生的文学写作辅导,在内容上增加书法绘画类、农业生产劳动类辅导,以及增加乡土文化和竹篙镇历史文化讲座,在对象上增加服务人数和类别,鼓励附近村民读书看报;继续做好线下活动改善服务形式,线上公众号宣传书院学员作品,还要开发书院的微课资料库,供更多的百姓学习使用。打造创作与培养并行,交流与交友共享,生活与文学相融,农村与文化相亲,家庭社区和学校相结合的新型书院模式。加强与地方学校的合作,加强与文理学院和其它社会组织的交流提升服务能力。

主抓文学创作,曾经怀揣故乡的一把泥土离开故乡的人,退休后,我将回到九龙社区居住养老,计划在九龙社区竹韵书院的文学创作室,完成6-8本书(小说和散文)的创作和出版。完成书写关于九龙社区、赵家沟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赵家沟纪事》小说三十万字,用我的人生做主线跳的长篇纪实小说《赵家沟之子的贤雅人生》三十万字。用自己的退休金支撑书院,用自己文化影响村民,用文学宣传故乡,将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眺望远方,做一个对乡亲们有用的人,让夕阳的光辉洒遍故乡的田野。

五、故乡大地上追梦人

怀揣着对故乡的爱,在九龙社区的赵家沟的大地上追逐梦想,故乡的土地上铺满了我的足迹。走过家乡古老的土地,探寻着故乡的历史;在火烧寨、黄金桥、龙井村、红观音、大明寺等地感受着故乡历史文化的厚重;走过故乡的山山水水,他用笔记录,用心采访创作,故乡的历史文化就在他的键盘的敲打下,显影出来。如今,在网上一查九龙社区、赵家沟等关键词,就可以弹出大量的文章和诗篇,让人们对竹篙镇有了更深的认识。编撰完成《广兴记忆》一书,为故乡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史料。积极组织和参与故乡的文化活动,主办《幸福是什么》新书分享会,让家乡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积极宣传九龙社区,曾经为社区采写不少的文章发布于网络和 报刊。《五棵柏树的英姿》颂扬了人民解放军;《“燃灯者”,爱的坚守》和《山村里的读书声》书写坚守九龙的乡村教师;《刘桂珍,一生托起2000个新生命》发布于《晚霞》杂志和网络;《庄稼医生》宣传农村的农技人员的无私奉献;《九龙二虎三个包》讲述了家乡的传说,《红花水库的记忆》让后人永记九龙人那改天换地、不屈不挠的精神;《赵家沟的慢生活》而是四篇近十万字的系列文章,书写了九龙社区农民那种悠然顽强、勤劳善良的一个个故事。让藏在成都东进区域的九龙社区声名远扬,不断有远道而来的人慕名前来九龙社区,感受农村的静美,让九龙及竹篙的土特产粑粑柑、脐橙等得以传扬。

踏遍青山人未老,赵家沟里风景好。作为一个作家,枕着九龙湖的浪花入梦,用坚实的脚步,走在故乡大地,感受着乡村的静美。在故乡的怀抱,挖掘文化,打捞乡愁。

六、身在异乡为“邮仔”

刘元兵,这个从竹篙镇九龙社区走出的农家孩子,身上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朴实与厚道,谦虚与执着。1979年,他以优异成绩从九龙公社初级中学考入四川省邮电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邮电通信技术员,爬过电杆,送过信件,接转过电话。后来由于业务技术过硬,破格提升为蒲江县邮电局副局长,主管电信工作。后来出任蒲江县、双流县邮政局局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后来调任成都市邮政局公众服务处副处长、助理调研员。他的身上雕刻着赵家沟农民特有的勤奋向上的本质,一路打拼,成绩卓越,曾获得诸多表彰和荣誉。多次被评为成都市邮政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成都市第八届“优秀青年”、四川省邮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邮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3年3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邮政劳动模范”。由于身体原因退居二线,回到家乡养息。

从九龙社区14组走出的农家孩子,走过很多的异地他乡,不管我身在何处,心中总是牵挂着赵家沟。1999年,村里的交通条件非常差,农民从水库大坝抬预制板和建筑材料回屋修房子,建筑材料的费用和搬运的费用几乎相当,村民负担很重。于是,就个人出资一万五千元,修建一条从水库大坝延伸到九龙社区14组的500米道路,汽车开进了农家院坝,大大减少了村民修房造屋的建筑成本。村民买起了摩托车,方便了村民出行;曾经免费为队里29户人家修理调试电表,维修电器设备,帮助和资助村里的孩子读书,协助村民就业,协调有关邻里纠纷等。刘元兵保持着对故乡的那份深情,对乡亲们的那份热情。

站在故乡望远方。故乡的贫瘠主要是文化的贫瘠,竹韵书院就是要综合文学、书法、教育、农业等方面的资源,用文学和文化回报乡邻。山水可以寄情。刘元兵这个曾经怀揣故乡的一把泥土离开故乡的人,在未来的岁月里,雅居在竹韵书院的竹香居,计划完成6-8本书(散文)的创作和出版三十万字的《广兴印记》。完成书写乡村教师的长篇小说《竹韵悠悠》和关于九龙社区、赵家沟的农村题材小说三十万字《赵家沟纪事》。创作以我为主线的反映一代人命运的长篇小说三十万字《赵家沟之子的贤雅人生》。用自己的退休金支撑书院,用自己文化影响村民,用文学宣传故乡,将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眺望远方,做一个对乡亲们有用的人,让夕阳的光辉洒遍故乡的田野。

故乡可以留魂,山水可以寄情,梦想可以努力实现,远方其实不远,就在你的脚下。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眺望远方,誓要成为对乡亲们有用的人,让家风家训永远流传,在茂密的竹林盘外安放自己的心灵让悠远的读书声永远飘扬在赵家沟里,做一个自豪的赵家沟人。

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七日

刘元兵,笔名贤者无忧。男,1963年生,汉族,四川金堂人,中共党员,本科文化,成都市邮政局助理调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理事。毗河湾文学社社长,韩滩诗社副社长,竹韵书院院长。喜爱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作品500余篇发表于各种报刊和新媒体。著有《邮仔乡愁》《驿站》二本散文集和《竹韵悠悠》长篇小说。一生长期从事邮电、邮政通信工作,自称为“邮仔”。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