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逝的河
我家旁边有一段河,大约两三百米长的样子。沿着河边往上走,走到头就是沙河桥,贵医附院的后门。我常从河边的这条小道路过,只是,邻近沙河桥的那一段路实在太窄,宽度似乎不足一米,以至于两个迎面相对的人,需要侧着身子让对方才能通过。
记得我刚搬到这里居住的时候,河里的水很小,除了端午节前后雨季里河中的水势稍大一点,还有就是下暴雨时水流湍急外,其余的时节只有涓涓细流,以至于我对这条河产生了怀疑:说它不是河流吧,可它宽有十米左右,蜿蜒曲折,河岸某些地方还有树;说它是河吧,它两边都是水泥浇的堤,连河底都是用水泥抹上,从制式上似乎叫沟或渠更恰当一些。
这次市里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改造涉及到旁边的白鹦巷,居委会在业主群里通知邻近的居民召开“社区协商坝坝会”,群中顿时热闹起来,有人建议结合“贯城河复涌及景观改造工程”将普陀桥到沙河桥这条小道改造为风景步行通道;有人建议太窄的那一段路由政府协调南方电网公司让路于民,适当拓宽;更有人吐嘈这些年云岩因循守旧、视野不宽、不敢作为,之前几十年的优势被其他区占去,体育场拆了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恢复,周边缺少休闲锻炼的地方,人文景观不断被城市建议吞噬殆尽……
听了大家的议论,我才知道有“贯城河复涌及景观改造工程”这回事。所谓的贯城河,也叫玉带河,它发源于贵阳城北茶店葫芦山下的一条细流,在红边门与宅吉坝流下来的溪水汇聚一处,经贵阳医学院,喷水池,太平路,最后在博爱路上的六洞桥流入南明河。从明朝开始,贵阳的城市建设围绕贯城河展开,这条河从北至南贯城而过,将贵阳老城一分为二。沿途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从宅吉坝桥至南端六洞桥,共有桥22座,其中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桥16座,包括普陀桥、平桥、化龙桥、普惠桥、北门桥、太平桥、狮子桥、贯珠桥、府桥、都司桥、六洞桥等,可以说它是一条串连古桥的文化之河。实际上,贯城河是贵阳老城的一条内河,而被认作贵阳人民母亲河的南明河呢,则是贵阳老城的护城河。
记忆中,二十年前我在宅吉坝、大十字狮子桥一带还见到贯城河时隐时现的身影,贵医附院也是被贯城河一穿而过;只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排污日益增多,那条曾经美丽、清澈的贯城河污水横流,经常散发出难闻的臭气,让路过的人掩鼻而过,周边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而污水治理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地方为了省事,干脆用钢筋混凝土把河面盖住,辟为停车场地,既闻不到臭气,还能解决停车难,一举两得;于是,贯城河,这条在贵阳老城存在了几百年的河流,慢慢地成了城市的暗河,逐渐在人们眼前消失了它的身影。
河流是城市的血脉,它滋养城市,串起两岸的建筑,绘就一城故事,沉淀下一个城市的精神与人文风貌,铸就一个城市的魂魄。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水的滋养,只剩下钢筋混凝土堆积的楼房,那它就少了几许灵性,少了流动的韵律,少了动人的温婉,人的精神也变得粗糙而麻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喜欢城市的河流,喜欢流动的水,喜欢那水里载着的故事与风情。“爽爽贵阳•文昌云岩”,如果“文昌”二字没有一条河,没有历史建筑,人文景观来承载,那怎么去体现呢?可怜这承载了几百年历史的河流,在许多地段成了暗河,沿途的许多桥,许多人文景观也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是谁把它变成了暗河?是谁在摧残历史,把那些人文景观,历史的记忆一点一点地阉割?以至于我们寻找贯城河的一鳞半爪,都要拨开高楼的缝隙去仔细找寻?
历史不能倒退,毁坏了的东西难以复原。据说,经过有识之士的多方呼吁,推动“贯城河复涌及建设工程”立项,以恢复贯城河原有的风貌,延续城市文脉,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云岩区老城围绕“一河一道一片”发展,一些地段已经开始在为贯城河“揭盖”,烟火云岩,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步呈现。
但愿这一天早日实现,那条消逝的河恢复生机,重新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