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及全文翻译

10-07 作者:探索之子

《金刚经》原文及全文翻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经典作品,相信也有其他学习者发现了,很多佛经作品,它的行文编辑,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断句,很多都是以句号断句,会影响前后句子理解。再加上大多佛经是由梵文翻译而来,字句不是我们熟悉的概念,所以初学者往往读一遍不知所以,读两遍还是不懂。所以可以把经典佛经做新的编辑,让它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样好理解,自然也好懂内容。所以这是一个启示,我来做一下《金刚经》的重新编辑和翻译,我不算是佛教徒,亦对佛经研究不深,不妥之处,请师兄们谅解和指出错误。不过在翻译汇编之前,我也做了功课,以求更客观的编辑《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记录。

《金刚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源远流长。

要读懂《金刚经》,首先应该知道一些佛经常用词语,这样方便你理解和禅悟佛理。我列出以下常用词解读,供诸位参考学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般若:指的是“智慧”,“觉悟能力”。

2、波罗:指“彼岸”,“真理存在的地方”。

3、蜜:指“到”,“到达”之意。

4、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成汉文就是是“能帮你到彼岸的智慧经文”。

6、于意云何:意思就是“你认为呢?你怎么看?”

7、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是这样听到的。”

8、如来:如来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也有他指,比如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弥勒如来等,它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圣人的尊称。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还有“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的解释,这个解释本身在《金刚经》中能看到。

9、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拼音: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妙法。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

10、须陀洹果︰意译预流果,即初果。谓去凡夫位入圣道法流。

11、斯陀含果︰意译一来果,即第二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九品中之上六品,但还遗留下三品之惑,还要一度往来人中天上修道。

12、阿那含果︰意译不还果或不来果,即第三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不需还生欲界。

13、阿罗汉果︰意译无学果,即第四果。谓已断三界见思烦恼,究极圣者位。

《金刚经》原文及灵遁者翻译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灵遁者翻译:

我是这样听说的。当时,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聚集在一起。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手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整理好坐垫坐姿,面向众人而坐。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须菩提:“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灵遁者翻译:

这时一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啊,您要求我们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我们要警示自己。可是世尊啊,众修行者【指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也想修成佛,要怎样才能静心,才能排除心魔?”

释迦牟尼:“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我要求诸位守护好自己的心念,要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我来告诉你。想修成佛,怎样才能心安,又怎样才能排除心魔。”

须菩提说:“好的,世尊,我很愿意听您讲。”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诸位应该这样排除心魔的干扰。所有一切存在者,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转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还有处于萌芽状态的,我们都要度化,助他达到涅槃究竟的境界。虽然我们度化了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们度化。这是什么缘故呢?”

释迦牟尼继续道:“须菩提,如果菩萨,也就是我们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真正的佛,真正的菩萨,不会区别对待一切上述存在者!”

金刚经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释迦牟尼:“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不也,世尊!”

释迦牟尼:“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不也,世尊!”

释迦牟尼:“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进一步说,须菩提,诸位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着,无所布施。也就是说要布施大慈悲,不要执着于外在,如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这才是真正的布施,一定不要执着于表相。”

释迦牟尼继续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只有不执着于表相的大慈悲,其福德才能大到不可思量。须菩提,你觉得是这样吗?”

见须菩提迟疑,释迦牟尼又发问道:“东方的虚空世界有多大?能想象得出来吗?”

须菩提说:“不可想象,世尊。”

释迦牟尼又问:“须菩提,那南方、西方、北方,加上下方虚空世界,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

须菩提回答:“想象不出来有多大,世尊。”

释迦牟尼教诲道:“须菩提,不住相的大慈悲,就如同这广阔无边的空间一样,不可想象,不可测量,不可揣测,福德自然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懂了吗?发愿成佛,就应该这样,摒弃俗见,不执着于好坏,不执着善恶,不执着上下左右……历经心魔扰,才能真正护住己心,排除心魔。”

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释迦牟尼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须菩提:“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释迦牟尼】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可以凭肉眼见到如来吗?”【个人认为这里的如来,不是指释迦牟尼本人,而是指“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如来在这里是泛指,达到涅槃的修行者,是一种尊称和指向。】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

释迦牟尼道:“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不是可见之相,是可以禅悟的相。”

释迦牟尼再对须菩提解释道:“凡一切存在者,因缘而生,因缘而变,都是变化无常的。如能禅悟缘起性空,诸法空相,则可以达到涅槃之境,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来法。”

金刚经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灵遁者翻译:

须菩提对释迦牟尼说:“世尊,如众修行者听了你刚才所讲的佛理,能真正依这佛理而修行吗?”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即使我寂灭后,过了五百年,一定还有遵守佛理佛法,坚定的修行。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六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佛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种善根的。所以他们如果听了我刚才所讲的佛理,能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我在诗歌中写过“山是一座佛,人是一把尺。”真正修行者,看山是佛,看水是佛,看猪也是佛,即万法空相,一切是佛。】

释迦牟尼继续道:“须菩提,佛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这就是我对佛悉知悉见的解读。】,这也是诸修行者的福音。为什么呢?诸修行者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四种区别了。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进入了诸法空相之境。”

释迦牟尼又说:“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若心取相,可以无相;若法取相,也可以无相。总之不要执着于佛法,更不要执着于其他想法。因为这个原因,我常教导大家,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我们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该这样不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怎么看我?我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

须菩提说:“如果按我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不二法门之佛法。”

须菩提:“为何这样说呢?法无定法,诸法空相,所以不可说,也不可取。它不可用逻辑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是无为而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这样解释,你就很容易联想到道,就能明白为什么儒释道一体了。因为它们有相通的理,圣人和圣人之间的想法有想通之处,只是表述不一样。而且如果你了解当代物理学,以及现代哲学,你就更能理解“不可说”三个字了。以物理学来说,谁对量子力学不困惑,谁就不了解量子力学。那么量子力学的究竟解释是什么?是不可说!不信你解释一下量子坍缩,量子纠缠,电子衍射等问题。

往宏观上说,你去了解一下广义相对论,要得到一个可说的确切解有多难,你想象不到。你能给出一个解,诺贝尔奖就会向你招手。如果你再了解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再去看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你会更加确定,世界的究竟真理,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不可说,不可取”的,因为它是没有逻辑的。

正如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于不可说的,我们要保持沉默。”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给出一些个譬喻,给你一个指引。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维特根斯坦,哥德尔这些人,虽然不修佛法,也不知道“道法”,但他们已经通过物理或数学实证,站在了较高的境界了。离“涅槃”就是临门一步得事情了,但就像《天道》中老和尚对丁元英所说的,这一步难如登天。

金刚经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释迦牟尼:“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怎么看!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

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

释迦牟尼:“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算不上大慈悲,所以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反复念诵偈语,并为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释迦牟尼继续开悟道:“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你要记住,所有的佛,以及所有至高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都能从我所讲的这部经中引申出来。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释迦牟尼:“何以故?”

须菩提:“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释迦牟尼:“何以故?”

须菩提:“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释迦牟尼:“何以故?”

须菩提: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释迦牟尼:“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修行者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

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

释迦牟尼:“为什么?”

须菩提:“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它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只是一个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修行者又怎么会得到须陀洹果呢。”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怎么看,修二果斯陀含的人,可以认为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

释迦牟尼:“为什么?”

须菩提:“斯陀含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怎么看,修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

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

释迦牟尼:“为什么?”

须菩提:“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空名。”

释迦牟尼:“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阿罗汉境界吗?”

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

释迦牟尼:“为什么呢?”

须菩提:“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自然而然的无争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自认而然的境界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须菩提而已,是自然而然的人而已。”

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须菩提:“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须菩提:“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迦牟尼:“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问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来过去在然灯佛面前,得到佛法了吗?”

须菩提:“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佛法。”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怎么想呢?诸修行者会使得佛土庄严高大吗?”

须菩提:“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不是真的有佛土可以庄严,所谓庄严佛土是一个名而已,是一个指路的幌子而已。”【而我们恰恰要警惕,那些借着庄严佛土的幌子的修行者,用这个来行不轨,谋财惑众。】

释迦牟尼:“因此,须菩提,要记住,诸位大菩萨应当生起这样的清净心,不执着于花花世界,不被红尘万象所袭扰,应当自然而然的显露本心。

释迦牟尼: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怎么看呢?他的身体算不算高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眼中有型之身不可说,只是一个名字罢了。”【整个这个章节,可以用老子的一句话概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

金刚经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释迦牟尼:“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同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总数,有那样多条恒河。你怎么想呢?所有这些恒河中的沙子,到底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只是这些恒河,就已经多的数不清了,何况其中的沙子呢!”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要记住这些话。如众修行者用堆满了刚才所说的恒河沙总数那样多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你说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

释迦牟尼继续告诉须菩提:“如果另外有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信受持诵任何一些四句偈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说。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

金刚经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释迦牟尼:“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还有,须菩提,只要有人讲说这部经,哪怕只讲其中的一些四句偈等内容。你要知道,讲经的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天人、人、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就像供养佛塔佛寺一样。

更何况有人能够完整地受持读诵这部经呢!须菩提,你要知道,这个人成就了最了不起的,第一稀有的妙法。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有了佛;受持这部经的人,就是令人尊重的佛弟子。”

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释迦牟尼:“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须菩提:“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释迦牟尼:“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灵遁者灵遁者翻译:

这时,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该如何称呼此经,我们要如何奉行实践?

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这部经文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用这个名字为经题就行。为什么要这样呢?须菩提,佛说的智慧,即非到达彼岸的智慧。宇宙人生无一真实,无不变化,令你离苦得乐的般若波罗蜜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非法非非法,可名又不名。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法。

释迦牟尼: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

释迦牟尼: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而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懂了吗?如来说的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只是名叫做世界。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以诸多身见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

须菩提: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外身外相,非实相,也是名而已。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果有诸修行者,像恒河沙数那样多次的以自己的一切来布施,和另外有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甚多于以自己的一切为布施者。

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灵遁者翻译:

这时,须菩提听佛演说此经,深切明了此中义理,悲伤地流下眼泪,而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此深奥的佛理,从我修行以来,没有听到过像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清净,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相,这人也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就是自然而然的智慧,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叫做实相,实则它自然而然,没有名而已。世尊,我如今能够听到这样的佛理,受持苦修,也并不难了。如果将来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众生能够听到此经,就信解实践,这种人就是第一稀有。

须菩提继续道:“为什么呢?这种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相就是虚幻相,是执着相。为什么呢?既然我人众生寿者相是虚幻相,离一切诸相才得诸佛相。”

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此经,不露惊讶,不露恐怖,不露畏惧,当知这种人很稀有,很难得。为什么呢?须菩提,最稀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名叫做第一波罗蜜。须菩提,以实践忍辱之行,到达不生不灭境界,如来说是虚幻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名叫做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比如以前,歌利王为试验我有没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体,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

为什么呢?因为我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会生起嗔恨心。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没有任何执念相。所以,须菩提,诸修行者应当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当被俗世所扰,被万象所迷惑。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思想记忆等现象上生起妄想心。

须菩提,诸修行者为利益一切众生,应该这样不住相的行大慈悲。如来说一切现象就是虚幻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一切众生是虚幻的众生,若见众生非众生则见如来。须菩提,如来所说法,真实不虚,能除一切苦。须菩提,如果修行者住相住色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诸位修行者不拘泥心相,行大慈悲,大恩惠于众生,好比人有眼睛,能见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种种的色相。须菩提,在未来,如果大家信解受持《金刚经》,就相当于获得了佛的智慧,所知所见,都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金刚经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释迦牟尼:“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灵遁者翻译:此处不做逐句翻译,因为此文于前文所述大意一至。大意是说,有人以自己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作为布施,也不如颂持此经,也不如为他人弘扬佛法。弘法的修行者,值得被尊重,被供养,被礼遇。该文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后面还有一些章节,也是在强调这个,我依然会做简单翻译,以便大家轻松学习。

金刚经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还有,须菩提,如诸修行者,实践读诵此经,反而被他人轻贱辱骂,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业,本来应当堕入恶道,因为今世读诵此经,却被人轻贱,以这个缘故,前世应当堕地狱的罪业就消灭了,将来必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妙法。”

“须菩提,我常念起过去的无数种种,我在燃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亿的佛,都一一供养承事,没有空过。但是如果有人,在未来,能够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以我供养八百四千万亿亿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用算数都没有办法比喻。因为一切供养以依教修行最为第一。须菩提,如诸位修行者于未来的末法时期,有读诵此经,所获得的功德,我若一一说出来,只怕有人听到了心里会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此经的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此文和上文一样,还是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如去掉这部分内容,《金刚经》字数能缩减一半。】

金刚经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释迦牟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灵遁者翻译:

这时,须菩提又对佛说:“世尊,诸修行者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再执取邪知邪见,不再执着身外俗世,对世尊所说正法深信不疑,自然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这时应当如何静心?如何降伏自我心魔?

佛告诉须菩提:“诸修行者,发愿求正等正觉之心,应当生起这样的心:我要救度一切众生,已能救度一切众生为己任,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被我救度。为什么呢?如修行者有救度之心,就是住相了,落了下乘。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大慈悲。”

“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世间没有任何什么实相,连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都没有。须菩提,你认同吗?如来在燃灯佛处,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

须菩提:“没有,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理,佛在燃灯佛那里,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任何什么。”

释迦牟尼:“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并没有什么具体方法可以证得无上妙法。须菩提,若我说有具体的方法,能证得无上妙法,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说: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我无所住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领悟实无有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说: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什么原因呢?所谓如来,就是万法万象都如其本来一样,没有任何什么。如果有人说:如来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妙法,须菩提,那不是真的。须菩提,佛和如来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妙法,无实无虚,不可说。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无实无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如来说任何一切什么,都是佛法。须菩提,所说任何一切什么,包括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又不是法。”

释迦牟尼:“须菩提,比如人长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长大,身体长得很大,而实际上没有,只是名叫做大身。”

释迦牟尼:“须菩提,诸修行者也是如此,如果他这样说:我应当救度无量众生。那么,他就不能名叫做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没有真正的菩萨,一切正等正觉之妙法中无我存在。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只是名叫做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没有我没有任何一切什么,即知成佛不难,度化众生也不难,如来说他真的是菩萨。

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须菩提:“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灵遁者翻译:

本文只有最后一句话,大家会不理解,前面的话,小学生都能读懂。后一句:“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难道你就没有想问一句:“那什么心是可得的吗?”你猜释迦牟尼会怎么说,他一定会说:“世上本无心,何处可得心?”

我最初读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确实是惊讶的。我当时在想,释迦牟尼是怎么想的,他懂物理?因为我当时在写物理科普书籍,正在写关于“时间的本质”的文章,而“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咱们描述时间的词汇。

根据现代物理,尤其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观点,我们获得了关于时间的最新认识,就是时间也是一个维度。我在科普书《见微知著》中给时间的定义是:“时间是物质在引力场中的位置以及运动速度的应变度量过程;它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

时间的定义基于以下两点的判断依据:

1. 物质运动状态和引力场对时间的影响

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下,物质存在于四维时空中,同时受到引力场和运动状态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周围空间时间的流逝速度,因此时间也相应地受到影响。例如,两个钟表在不同高度的地方,由于地球引力对时间的影响,会显示不同的时间。你住在50层的楼上,我住在一楼,我们的时间流逝是不同的,只是差别太小,我们的感官无法察觉。

2.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

时间是一个客观的现象,存在于物质周围的空间中。无论我们是否感知到时间的流逝,时间都是不变的。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钟表来测量时间,但我们的主观感受并不影响时间的流逝。因此,时间被认为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

所以你仔细看定义,就能明白,时间是一种时空应变度量现象,它是没有方向的。没有所谓的前后,没有过去和未来的说法。既然没有方向,那么过去和未来这样的时间方向,自然也不存在,不存在你怎么得到?所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有人会说了,那现在心怎么还不可得?因为就算时间是一种应变度量现象,那当下的体验者,我们,难道不是这种现象体验者吗?那就是可得的呀。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强调要活在当下,要体验这一刻,这一秒,这一妙的千分之一。我也是这么鼓励自己和鼓励大家的,不要沉迷过去,也不要畏惧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在未来。

可是你再细想,要得到现在这一刻,你要怎么得到?你得去追啊,可是要追上这一刻,你需要什么?时间啊!你能追上吗?等你测量这一刻的时候,这一刻已经过去,那么现在在哪里?现在永远不在现在,现在永远在流淌,现在永远在流逝,现在永远在变化。怎么得?现在心不可得!而且由这个推理,你就能明白,同时性也是相对的,同时性不是绝对的。测量本身会干扰结果,这在量子力学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作为时间体验者,我们什么也体验不到吗?体验不到时间吗?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心是可得的”,就是我们是时间的体验者,时间于我们是真实的。这个角度就是“你不去试图得到现在心”的时候,一旦动心起念去追现在心,现在心必然后退,你永远也追不上。用佛家智慧讲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像人生的意义,你不去追寻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自在其中,哪怕它是“如露亦如电”。当你去探寻人生的意义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你也不知道。你活着的时候,活着就是意义,活着就是答案,自然而然的答案。所以佛家和道家智慧,有想通之处,处处显示着“无为而无不为”境界。

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释迦牟尼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理。如果以“心”来理解,古往今来,不会新的“心”,“诸心”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样的“心”,而“心”是什么?不可说,不可得,就如正等正觉的妙法一般,可悟不可求,讲的是一个“空”,讲的是一个“缘”,又说“缘起性空”,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然你还可以从其他方式去理解这句话,但你去网络上找关于这段文字的翻译,我觉得远远不够。包括我现在所做的翻译,也还不够。本章就译到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金刚经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果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种人以这样的布施,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是的,世尊,以这样的缘故,得福很多。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果以为福德是实在有的,就是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如来就不说得福德多,如果以为福德是虚幻的缘故,如来说他得到的福德很多。

金刚经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灵遁者翻译:

此文的大意与前文“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如出一辙,旨在再次强调,不应住相住色,不能以身得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所谓色身,即非色身,只是这样叫而已。须菩提,你要铭记,如来说具足,就是虚幻的具足,只是名叫做诸相具足。若见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而已。具足可以理解为一种“完美”或者“完整”,而实际这种“完美”是存在的,是虚幻的。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不要说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在说法,讲佛理。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诽谤佛,不能了解我所说的妙义。须菩提,说佛法的人其实没有佛法可说,只是名义上叫做说佛法。”

这时,慧命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在未来世,听到这样的佛法,而生起信心吗?”

释迦牟尼:“须菩提,这类人不是众生,也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如来说是虚幻的众生,只是名叫做众生。本章还是在强调“空”。佛不说法,因为万法皆空。

金刚经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灵遁者翻译: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没有任何所得!”

释迦牟尼:“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须菩提,我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妙法,甚至没有一点点得到,所谓具体妙法是没有的。诸修行者是“无法可得”,“无有少法可得”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空谛的另一种表达法。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经》真的是浓缩了浩如烟海的佛经,推荐大家多读。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灵遁者翻译:

很明显,本章还是在强调正等正觉的佛理是不住相,不住色的。真正的佛理,是没有高下,没有远近,没有苦乐之分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在“空”中修悟,才能明白。须菩提,你要记住,真正的善法是不可言说,就像大自然于人类一样,滋养万物,却没有表述。

金刚经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灵遁者翻译:

此篇相当于是一个重复内容,前文有大概的描述,相信你读过还记得。依然是强调《金刚经》的价值引导作用和重要性。表述颂持此经的人,功德无量。

金刚经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灵遁者翻译:

这篇内容,也相当于是一个重复的内容,算是反复强调。告诉须菩提,我不能苦度众生,众生也不需要我来度。其实没有一个人是我救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所救度的,那么,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须菩提,如来说有我,就是虚幻的有我,而凡夫却以为有真实的我。

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吗?”

须菩提说:“可以,可以,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而观见如来,转轮圣王也具有三十二种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理,不应以佛色身之相而观见如来。这时,世尊就用偈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再次强调,若见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也就是不可以去追,去找,去求,才能理解正等正觉之妙法。一旦刻意,追不到,求不得,因为妙法的真意在你追的时候,就早已远去。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如来不以圆满完整之相,才能证得正等正觉无上妙法。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以为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为无所得,实际上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原来没有我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法也是非法。这就是说对空也不能执著,“无断无灭”,说空又要超越空,所以告诫须菩提也不要说“诸法断灭”这种把“空”绝对化的话,那样的话,诸修行者会失去信心,失去方向。也有的版本中第一句话中没有“不”字,那这段话就成这样:“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容易理解。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果诸修行者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七宝世界来布施。又如果有人,知道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话,就能安心,持戒修无上正等正觉心,那这位修行者胜过前面布施所得的功德,须菩提,因为诸修行者不受福德的缘故。”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菩萨不受福德,这话怎么说?”

释迦牟尼:“须菩提,菩萨所作的福德,不以为真实有,不贪恋执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么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如来是来了,还是没有来呢?它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超乎常态。”

金刚经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释迦牟尼:“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诸修行者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怎么看?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只单纯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以为它是实有的,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例。为什么呢?佛举说微尘众多,只是名叫做微尘,而非实相。世尊,如来举说三千大千世界,是要我们透过三千大千世界,观虚幻,悟实相,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来。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就是执著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须菩提,众缘和合的现象,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不可说的一种现象。但是凡夫只贪恋执著在现象上。“不可说”是一种哲学态度,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就是:“不可说”,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逻辑哲学论》。从现代数学角度,去理解不可说。再回过头来,读《金刚经》的“不可说”。

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灵遁者油画

灵遁者翻译:

其实本章还可以理解为“不可说”或者“不可见。”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照见,这样的信解,不执于色和相。须菩提,所说任何什么相,就是虚幻的相,只是名叫做任何什么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任何什么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灵遁者翻译:

释迦牟尼:“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又如果有修行者,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弘法,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

“那么,如何为他人弘法呢?应无所住的弘法,达到自然而然的流露,如如自然之法。因为任何一切刻意,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追,不可说,不可求,应作如是观。”就是说,你要这样认为才行,才能得证妙法。

释迦牟尼讲完这些佛理,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有因缘结果,就不“空”,就不“妙”,释迦牟尼认为这样就永远牵连不绝,无法觉悟,所以有为法就是指红尘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语行为。

其实纵观人的一生,在浩渺的宇宙之中,如白驹过隙。真是“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所以要在这短暂的一瞬间证悟妙法,实在困难。

佛法讲人皆有慧根,皆具佛性,人是天生的“佛”。所以没有人需要救渡,但众生确实需要引导,引导他们“离苦得乐”,而这又不能刻意,需要他们自己去走向那里。一旦刻意,就一定不能得到。

下面为大家分享一篇佛理短文。

如来

——灵遁者

前几天刷到一个抖音视频,一个姑娘不知道受了什么委屈,梨花带雨似的哽咽道:“下辈子不来了。”引发诸网友感慨和讨论。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众人都觉得如来好,能修成如来佛那就更好了。其实如来是最孤独的,当然“如来”本尊大概不会这样认为。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所以修佛者,修得就是忘情,忘语,忘己,忘众生。这时候,你就是如来了?如果你能修成如来,你愿意修吗?你愿意下辈子还来吗?

这其实不是一个选择题,是一个什么题呢?如露亦如电,就把自己当成草尖的露水。夜里生了出来,早上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阳光是爱,也是毒。到了中午,露水被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好像没有来过似的。

如此,快乐短暂的,痛苦也是短暂的,快乐和痛苦,你都来不及细品,就要离开了。所以修不修佛,你都是“如来”。

四首禅意十足的诗歌,再分享给诸位师兄。

1、如如不动

——灵遁者

从佛经上看到这个词“如如不动”

怎么看,也看不明白

做了一个梦

梦到自己的影子被光拉得很长很长

然后就有点懂了——

2、则昂

——灵遁者

则昂法师偈曰:

少时——

刀插红日

弓如满月

再寻时

寂无声

了无形

末时

日日日——

月月月——

踏水无痕

3、我与佛

——灵遁者

我未出生之时

佛是缘

我亦是缘

我出生之后

佛是佛

我是我

明了之后

佛是我

我是佛

我死去后

我是缘

佛是再生缘

4、山是一座佛

——灵遁者

山是一座佛

人是一把尺

东风不起

青灯不旺

发髻千重盘

不及一言重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诗歌。

灵遁者,独立学者。男,1988年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原名王银,现居西安。作家,艺术家,国学起名师。2008年开始创作。主要代表作品有灵遁者科普四部曲,四部曲包含《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阅读交流:tansuozhizi

科普四部曲从物理探索到哲学探索,是灵遁者思想递进的呈现,耗时10年,是灵遁者热读书籍。其长篇小说作品有《伟大的秘密》以及其他作品《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空瓶子》、《从今往后》、《我的世界》、《朴易天下》、《很白很白的云》等。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深受读者喜爱。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