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坏者当政
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第十章节的标题,作者是弗里德里奇·哈耶克(1899-1992) Friedrich August Hayek。
(一)为什么最坏者当政
为什么最坏者当政,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列出了三个原因,如下:
第一,低等级的道德和知识见解容易形成一致性。在相对比对的过程中,较高的道德要求和知识标准抬高了门槛,阻碍了一致性的建立;为此,降低门槛,即降低道德要求和知识标准,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最坏者恰恰具有最低道德标准,这是最坏者最擅长的行为领域。如果最坏者的目标是财富,那么他就会成为富豪;如果最坏者的目标是政权,那么他就会成为政客。
作者认为,价值标准极为类似的人类群体人数最多,人数最多的群体最有最低的价值标准。这一点,也就是普世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即,最的低标准能够容纳最多的群体,即,最多数的集体容有最多数的人,也就是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最坏者的目标转向政客时,他的企图就会获得足够的力量支持。
第二,最坏者没有底线的鼓吹和欺骗,会扩大低标准群体的范围,获得更多的支持;而这一点,也是最坏者下一步的目标。低标准群体,以其低限度的知识能力,以及小范围、滞后的信息获悉等级,难以分辨最坏者的目标层次与集体一致性的区别,在最坏者没有底线的欺骗和喋喋不休的诱导之下就范,或者因为个体自身原因如感情、情绪冲动,思想模糊、不健全等,从而接受了最坏者给予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具有“潜在性”和“宏大性”的诱惑性本质,例如免费医疗、共同富裕、最终梦想之类在实际上难以到达或者不会到达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通常又是最多数群体需要的、理想型的目标需求。最坏者的低级道德并不会考虑此类需求能否实现,最坏者鼓吹此类目标的目的是如何利用此类目标的模糊性诱惑更多人集中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就比如融资和竞选演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三,消极选择性因素的利用。嫉妒和憎恨等消极因素更容易引发人们群众(特别是低智慧等级群体)的共情,这些消极因素凝聚力的效率和效力比要求人们赞同一个善意的、积极的纲领更为便捷和时效。对于这一点,最坏者深喑此道并反复利用。如果最坏者又是一个训练有术的政治煽动家并有意识的在此努力所为,将“我们”与“他们”对立起来,强化“我们”信条和“他们是敌人”的信条,尽一切方式,手段努力地把密切相关、成份相同的群体或支持者组织在一起,或者团结起来,以利于自己目标的达成或权力的上升。
在此项上,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在德国,犹太人就是“他们”,就是敌人;在苏联,富农就是“他们”和敌人。在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四旧”就是“他们”和敌人。而在目前,除了9600万的群体及其关系密切者,非顺从者以及其他人类群体,就被规划于“他们”一类。此类的一个证据就是,以专家群体为代表的宣传机构,对“他们农民”群体的研究和琢磨;而这些“社会精英”群体恰恰是最为数典忘宗之人。
(二)领袖与政客
从哈耶克给出的原因来看,形成极权主义有两个必备因素,第一,最坏者的存在;第二,低素质群体的存在。在书中,作者所借用的历史主要是德国希特勒政权和苏联斯政权,这一点是有时间原因的。《通往奴役之路》 于1944年出版的,此时,中国仍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形成明确的统一政权。即使后来实行了集体主义体制以及事实上的低文化素质群众,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领袖是为了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的,是为人们谋福利的;而政客是利用人们的,是为了自己谋私利的,是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最大化的。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存在过494位皇帝,这其中,既有政客,也有领袖。但无论是政客还是领袖,都认为商人、资本是下九流,都进行了限制。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又是哈耶克主持的信条,这个模式在中国无法实行,他的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找不到证据,因此无法以封建中国历史来举例,这一点,大概也是哈耶克不以中国为例的原因之一。
《通往奴役之路》阅读笔记
兰楼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