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福州乌山

03-06 作者:竹林俗子

福州老城区有三座山:于山、乌山和屏山。这三座山就像三个点决定一个平面那样决定了福州城的永久稳定和兴盛。于山在东,乌山在西,屏山则在于山和乌山东西连线之正北。

2023年12月29日,我与无暇一起游览了乌山。出发时,查“高德地图”的路线图,我们从西洋站下,A出入口出站。无暇当时就嘀咕着,她认为应当从南门兜站下,先到三坊七巷,再从三坊七巷出发去乌山,这样走心里有数。她的想法不无道理。但我还是坚持要按照地图指示的路线走。

,一出站就见到前面不远处的一方湖水,和湖北面的山。这湖叫黎明湖,但这山却不知道是什么山,后来才知道这座山就是乌山。我们观赏过湖景后,转身向东走,走到加洋路,我们选择了向右转,走过加洋桥,走上了仁德路。走了一段路后,发现方向不对,就回过头来,重新过加洋桥,一直向前走,前面又有一座桥,这桥也叫加洋桥,是架在黎明湖上的。走过桥,来到了乌山路。向东走一小段路,来到一座天桥边上,桥边有好多饭馆,已到午饭时间,我们就找了一家饭馆吃午饭。吃午饭时,我们反思刚才走反了方向的原因,是我们既没有认真察看地图把握方向,也没有及时问路,自以为是。

午饭后,过天桥,左转,就到乌山历史风貌区的南入口,参观是免费的。南入口有一座重檐翘角的牌坊,上方有一行隶书的‘’乌山历史风貌区”字样。两旁有一副对联:“茉莉晓迷琼径白,荔枝秋映绮筵红”。这副对联突出了福州的两大特色,一是茉莉花,而是荔枝。茉莉花是福州市的市花,荔枝是福州的特产。对联中的绮筵我认为不是华丽的宴席,而是指华丽的竹席坐垫,系僧人打坐用的,或者是游人带去可以席地而坐的。茉莉花开于初夏到秋天,荔枝从初夏开始成熟,对联中的荔枝应该是秋天才成熟的晚熟品种。看了这幅对联,我们可以想象一幅美丽而惬意的图景:在两旁开满纯洁玉白的茉莉花的石径上闲登,在荔枝红遍的乌山上悠游。要是在夏天,在乌山走走看看,一定是赏心悦目的。再找一幽静平整处坐下来,静静心,调调气,一定可以使自己的意念到庄子所谓的幽深浩渺之空间漫游。

走过牌坊,迎面就是一条曲折的阶梯石径。石径上空有爬满藤蔓的遮棚,很有石径通幽的意象。绿荫登道的左面墙角山崖上立着一棵榕树。这榕树显得很苍老,似乎经历了很多坎坷。树根暴露于山坡上,很艰难地狠狠抓住山崖上的泥土和石块;树枝上有许多坑坑窟窟,枝杆不粗而且曲折;树叶倒是碧绿而很有生机的,其矻矻而立的精神激励着登山者。

登上一段不长的绿荫登道,上面有一小平台,站在小平台上看,左手面山崖上立着一座六角小亭子。我走了过去,才看清这亭子叫“木雁亭”。面向山下的两根亭柱上有一副草书对联:“熊鱼同真难兼味。木雁中间可致勇”。这副对联用了二个典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于《孟子•告子上》。熊与鱼的本性都很强烈,很难接受对方的特性而融合。“木雁中间可致勇”,典出《庄子•山木》。《山木》中记述了庄子带弟子出游,经过山林时,发现木因其无用而长生。晚上住宿于朋友家,朋友好客,杀雁以招待庄子,两只雁中会打鸣的那一只却因其有用而免于被杀。面对这种矛盾的结果,庄子的弟子请教庄子:到底应有用还是应该无用?庄子的回答是:处于有用无用之间。做这幅对联的作者认为取其中间也可以鼓动人的勇气。这副对联表达了一个道理:有些东西是不能调和的,有些东西是可以在调和中发挥最大效用的。凡事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决策。背山一面的亭柱上也有一副对联:“明赴计出柏马下,正拟全身木雁中 ”。这副对联也用了两个典故,“计出柏马下”本是韩愈诗《招杨子罘》中的句子:“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杨之罘是唐宪宗十一年进士,韩愈为河南令时,杨之罘从中山来问学,杨之罘有回去的想法,韩愈让他回去,这是从柏和马的启示中做出的决断。韩愈在这首诗的开头讲述了两个事实:“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柏移就平地,马羁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辔。” 这两个事实寓有哲理。柏是选择留在原地还是移去平地?马是选择留在野外享受野性自由还是接受被人驯养而展示自身价值?这就有一个决策的问题。 “全身木雁中”,典出《庄子•山木》,要想全其身就得取其中,既不无用也不太有用。这副对表达了一个思想:要建功立业,就得出去;要想明哲保身,就得取中庸之道。坐在小亭子里,看看山下的人来人往,他们都在为什么而忙碌呢?今天的我们都已经无需求计于柏马之下了,也无需考虑有用无用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登上这段石径的顶端,左右两边皆可通行。根据路标指示,向左走可观览天台桥、天香台、黎公崖、道山观古建筑群,还可到达黎明湖公园。向右走则有天佛像、第一山景区、天皇岭景区,还可到三坊七巷。我们选择了向右行。

右行不远,就到天佛像景点。其间有介绍文字:“唐天宝八年五月六日,骤雨雷震,须臾晴霁,石心涌出佛像三十二尊,此处为其中一组。左侧莲花座上盘坐的是主佛,最清晰,没有龛位。岩石上另外三尊有龛位,左侧是主佛的弟子阿难,面部已模糊,但依稀可见是侧身,垂手托袖;中间带框佛像是大势至菩萨,双手合十,头戴菩萨帽,脚踩莲花座;右侧持剑的是天王。” 这段文字言之凿凿。我在山崖石上寻找,怎么也找不到佛像。后来,终于在最底下这块横躺着的大石头的石面上发现了四个人形的影子,至于这些影子是是谁,我只能信其为天佛像了。我想这些影子本来就是人刻上去的,后来被泥土尘垢遮盖了,大雷雨后,这些泥土被冲洗了,刻像也就出来了。这个传说告诉人们于山不是普通的山,而是仙山,是神山。

有天佛像的这块石头的上方有两块一大一小的石头。大石头上有描成红色的“雲岫二字石刻。小石头上有七二年五月署名红箱的四个刻字:“攻战危石”。旁边还有一块石头,其上刻有“山高水长”四字。其实这山是不高的,海拔高度还不足六十米。山中之水很少,根本谈不上水长。山外之水倒确实很长很空阔。

站在天佛像处向下看,有许多飞檐翘角的古屋。根据路标指示,下面有胡也频故居和邓拓故居,我就向下走去看看,无暇先站在原地。结果下面只有厕所,没有找到故居。房舍边上有几个妇女在闲聊,我认为她们是当地人,就向她们打听胡也频故居和邓拓的故居之所在,她们回答:“不知道”,我谢过她们后,就重新回到无瑕身边。

我们继续向前,前面有新铺设的石级从山下通往山顶。为了寻找胡也频故居和邓拓故居,我们就向下走。快到山脚处有一座新建的牌门,牌门上方有“花封别径”四字,显然是说这条登山石径两旁常被花相拥着。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春萼秋花离离开,素女幽人得得来”。这是清人做的对子。古时候的素女是不大出门的,幽人也是不大露面的,可在这里却是“素女幽人”骑着马纷沓而至,或者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素女幽人”也禁不住美景的诱惑而来,或者是因为这里本来就很浪漫,“素女幽人”也不再矜持而守静了。

穿过牌门,我们来到了山脚,才看到“第一山景区”的标牌,第一山的说法来自于米芾的摩崖石刻“第一山”三字,第第一山景区指乌山东麓的风景。据介绍这个景区有真元无垢净光塔碑的碑铭、乌塔、朱熹的“清隐”题刻和邓拓故居等。在旁边又看到“天皇岭景区”的标牌,天皇岭景区指的是乌山东南部的景点,有古建筑、高爷庙、胡也频故居、红雨山房、澹庐、天佛像、官帽岩、灵鳌石、幽幽境、冰壶等。我们在附近看看,“红雨山房”就在边上,大门紧闭,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数声鸟语幽,一径行踪古”。我想象着,要是坐在房内的客堂里,一定会听到幽静中的鸟语,而且产生恬静悠闲融于自然的体验;但我想象不出“一径行踪古”的景象。红雨山房的对面有道观,这是“护道白真人庙”,门楣上有“道崇清妙”四个镀金大字。里面壁龛中坐着造像,坐像上方有“灵参造化”四个镀金的大字。我们只在门外看看,没有进去。

看样子,这里应该是登山的起点,于是我们就不再找胡也频和邓拓的故居了。我们还是选择了先到山上看看的路线。我们回身向上登时,看到牌坊的两边有一幅对联:“晓日春山當大海,连山古堑对高楼。”这副对联的时间局限性是不是太强了?非晓日春山难道就不会當大海了?山上的景致任何时候都是有的,作为迎宾的对联应该有普适性才好。

过牌坊,我们踏着曲折的石径向上登,来到一方平整的台地上。通道的外侧,台地的外边沿,有一座长廊,亦可视为亭子。亭子边上有一块标牌:“峻青台•幽幽亭”。这块台地名为“峻青台”,这座亭子名叫“幽幽亭”,亭子看起来还比较陈旧。标牌上有峻青台来历的说明:“北宋明道初,时任侯官令的沈邈,闲暇时喜爱登高,于乌山得此平台,并提名‘峻青台’。十年后,应释迦院僧人邀请以台作亭,取‘幽幽’意境题名,并请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题字作诗以记,现亭为原址恢复重建。”这亭子被生长在台地下方山坡上的绿树掩盖着,既空灵又显清幽。过长廊,有一道隔墙。过隔墙就到大的台地上,站在平台地上可以远眺,但下方山坡上的高树和前面的高楼遮了望眼,眼下的景物就难以看到。这台地可是打太极拳健身的好地方。台地与亭子之间的这道隔墙下方有一门洞,门洞上方题有“文昌吕祖宫”字样。或许这里是早期吕祖宫的遗址。

通道的内侧山坡上长满绿草,竖有一块标牌:“幽幽境”。标牌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蔡襄曾写诗记述了这里幽静美好的景色,而且还有“幽幽境”的题词。可惜诗与题字都已经丢失了。

无暇不善于爬山,能够登至此台,已经尽力了,她就在幽幽亭子里坐着歇息,享受着独坐幽幽亭的情趣。我则继续向上登。

从幽幽境向上登,石径曲折,两旁绿草茵茵,其中的海芋(滴水观音)则擎着它的大大的扇叶尤其显眼。海芋是一种药材,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登上山顶,最引人注目的是乌山亭。这乌山亭是飞檐翘角的二层亭子,亭子显得高畅宽阔,地面层空灵。二楼是办公处所。看起来是这亭子好像是新建的。站在乌山亭的地面层可以一览半座福州城,“三坊七巷”就在眼底。远处的屏山依稀可见。

乌山亭还连着一座长廊。乌山亭的对面是红墙的朱子庙,门关着,未能进入。

从乌山亭向上走上一级台地,就可看到道山亭。一块开裂的大石头上刻着篆体的“道山亭”三字。亭子建在悬崖边的一座圆台形的石墩上,是八角形的双层亭子,飞檐翘角,顶上有莲花的造型,我看却好像是大蒜球的造型。正面柱子上有对联:“蓬海景物闽中静,城郭楼台到处深。” 内柱亦有对联:“江光回抱千峦迴,树色遥连万井阴。”都比较切景。两层的檐下皆有雕刻或绘画。曾巩有《道山亭记》,着重写了入闽之路的艰难,说了道山亭名字的来由,道山亭与程师孟的关系,并记述了程师孟的仕途经历。文中没有对道山亭的直观描绘。道山亭下方台地的石壁上的有新刻的《道山亭记》。宋代诗人刘克庄有诗写福州道山亭:“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观密如鳞;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道山亭脚下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天章台”三个篆体大字。可以理解为道山亭建在天章台上。

道山亭子东边有许多摩崖石刻。台地上竖着一块方石牌,上有刻字标明:“乌石山摩崖刻石自唐迄清约三百处。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名书法家李阳冰半裸台为最古。宋以赵子之、朱熹、湛仲谟、程师孟为著。是研究书法艺术和历史的珍贵资料”。我粗粗看了一些石刻,刻石中的文字大多是“到此一游”之类。其中东边有一块巨石上刻着一首四人(子迪、元卿、本初和文卿)的联句诗:“追陪偶上道山亭,叠嶂层峦遶郡青(子迪);万井人家铺地锦,九衢楼阁画帏屏(元卿)。波摇海月添诗兴,座引天风吹酒醒(本初);久立危栏频北望,无边秋色杳冥冥(文卿)。”从这首联句七律的诗句看,元时的福州就已经相当繁荣了。这是古代文人嘉会的样子,有酒有诗总方显本色。

向南走,有“冲天台”。“冲天台”只留有一红色的标牌,说明“冲天台”这个名字的来由。这里原来有“放鹤亭”,是唐大中四年刺史崔干所建,原来叫“四向亭”,目的是供游人登高览胜的。后来,崔干在这里放飞了青天鹤,故改名“放鹤亭”。宋熙宁年间,当时的郡守程师孟登临此台,有感于放鹤事,展开想像,感受到了这青天鹤腾飞时的潇洒遒劲,大有冲天之势,心有所动,挥毫写下“冲天台”三字,刻于石上,故有“冲天台”之名。清代凌瀚在其旁刻“古放鹤亭”四字,这可算是对“冲天台”的注释。这块刻着“冲天台”和“古放鹤亭”石头在道观房子的墙脚斜躺着,很不显眼。

天台桥与冲天台在同一地点。很有特色,是乌山奇景之一。所谓桥就是一块两米多长的条形石头架于两块巨石之上,这两块巨石被称为降魔石。其中外面的一块有点像巨大的青蛙坐着抬起头顶着桥。内面小的石块附在背后叠着的巨石边上。作桥的条石形如鸟舌,故又称“雀舌桥”。这样就构成了天门,古时候登山必过天门。现在的登山道路不再穿过天门,而是绕过天门了,草木长满了天门下方。

天台桥下方,有一颗老榕树很有特色。树就长在岩石上,树根抱着石面,树根在石面上就像瀑布泻下一样。这棵老榕树就叫“瀑布榕”,其生存环境实在太艰难了,但她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不知经历了多少时日呢!无暇很喜欢乌山的老榕树,可惜她没有上来,要是她上来看到这棵老榕树一定兴奋不已,拍照不歇。

吕祖宫就在山顶上,峻青台那边有遗址,可能是从那边移过来的。吕祖宫有点清冷,从门口看进去空无一人。我走了进去,里面有一红柱子支撑的大厅,供奉着坐在神龛台上的吕祖,神龛的两旁各立着一位神人,或是护卫者或是使者。宫内禁用香烛,所以大厅里虽然电灯光明亮,但没有人声,静静的。出来时我回看了一下门口的对联:“指使迷津登觉路,宏开洞院利群生。”这个宗旨倒很不错,只是不知道能不能真的会指使迷津,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来要求指使迷津登觉路。今天我看到的景象是院庭冷落行人少。据说,在约定的宗教活动日,这里会来好多人。

弥陀寺就在吕祖宫边上,小门紧闭,只有门上的“弥陀寺”三个字可以示人。据说这寺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凿巨石修建成的,现在只存三间面阔的木结构大殿。道光年间的“乌石山教案”就发生在这里。乌山教案是反对英国教会侵占乌石山积翠寺的斗争,可见当年是轰轰烈烈过的,而如今是冷落无人问津了。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转衰,再回归无,这就是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吧。

看过弥陀寺后,我就返回与无暇汇合去寻乌山塔。

我们从“幽幽境”出发,原路返回。穿过牌门,前面有一颗大榕树立在高阜的圆形台地上,树冠很大。旁边有一八角形小亭,这小亭叫“云霄亭”,亭子里坐着好几个歇息的游人。

亭子的东南边有一块巨石,上刻“第一山”三字,还有米芾的署名。该巨石石面上除了“第一山”三字外,还有石刻文字。该石刻的部分文字是可读而且含义清晰的,比如“黄氏鳞次台后山东西界於路,南接古寺,荒闲应久。大明正统乙丑仲冬,” 其后的文字就没有那么可读而且含义明确了。假设这些文字是完整的,也就是没有被销蚀或被掩盖的文字,则该石刻文字取其一种种句读格式,不妨为:“孙瑛追述祖子济公进士先志:咏花石巅,真融温涧,藏玉且坚好,补云:菅霞雨苔,春老锦纹,子滇重神乔,钟莫有自,然竹捂巢间。黄世瑛句。”但起来总觉不顺,含义也很难明白。我尝试着换一种句读,亦然。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猜度出一些内容:明朝正统年间(1426-1449年)黄世瑛追述其祖父黄子济在乌山山麓筑“鳞次台”的事迹,以及“鳞次台”的环境之美。比如有“咏花石”和边上涧水等等。黄世瑛追述其祖筑“鳞次台”的时候,米芾(1051-1107年)已经去世数百年了。如果有米芾题的“第一山”三字刻于巨石上,作为黄氏之家人怎么会在米芾的题字石上刻字呢?即使要在其上刻字,也会避开原来的字而完整地刻上黄世瑛所述之句。现在看起来黄氏所述之石刻好像并不完整。可以怀疑很有可能这是后人在黄氏的石刻上再刻上冒名的米芾之字。

如果黄氏之石刻在前,那么我不妨猜度一下黄氏石刻的原来文字:“黄氏鳞次台后山东西界於路,南接古寺,荒闲应久。大明正统乙丑仲冬,OO孙瑛追述祖OO子济公,OO进士,OOO先誌:OOOOOOOOO咏花石,OOOOOOOOOO巅真O融OOOOO温涧O藏玉且O坚O好补OOOO云:菅霞雨苔,春老锦纹,O子OOO慎O重神乔,钟莫有自,然竹捂巢间。黄世瑛句。”

过第一山石刻碑,我们来到“慈善堂”,那是尼姑庵,我们进去看看,里面清净干净。地面上铺着碎石子,铺设碎石子的地方是不让人踩踏的,或许是为了保持清洁,或许另有说头。无暇走在走廊上,我毫无介意地踏上了碎石子,被堂里的管事拦住了。无瑕在大殿还真的拜了拜。佛、道都在心中,其真义是应当践行的,比如中和正善,顺自然,尊天道等等。

出慈善堂,我们来到“石塔寺”。寺庙内也很清静。我们没有停留就去看乌山塔了。乌山塔全名叫“崇妙保圣坚牢塔”。这是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碑竖在长着榕树的墙边。边上还竖着高高的无字碑。不知道本来就无字的呢还是字被磨平了。登上几级台阶,就来到坚牢塔边上。塔基平台的下一级台地上立有一碑,说明该塔原建于唐真元十五年(公元798年),唐末被毁。到后晋天福年间的941年,闽王王审知重建,更名为崇妙保圣坚牢塔。从此这塔倒确实很坚牢,至今二千多年了,巍然而立。该塔高34米,七层砖石塔,八角形。塔基在高高的台地上。从东出入口进入,左右两边都有13级台阶可上塔基台地。左右台阶中间斜放着雕着龙的石碑。塔的层与层之间都有檐飞出,每层的飞檐下都有五层石级,最下层石级与下层塔身同样大,每上一层石级都放大,最上层石级就是檐头。每一层塔的转角柱上都雕有佛像,每一塔面都有佛龛,佛龛里都有佛的雕像。塔中空,可以直达塔顶。塔的颜色乌黑,显得古朴而内蕴丰富。有许多人绕塔行走,算是“礼塔”吧!行走很好,敬重前人的创造非常必要。附近的人每天去绕塔走走,己礼塔又健身,很有好处。

观瞻过“崇妙保圣坚牢塔”后,今天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寻找其他景点了,没有看得到的许多景点只能待下一次再寻了。我们结束了今日的行程,,就从南门兜地铁站B出入口上地铁返回了。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