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赵家沟

03-20 作者:贤者无忧

火烧赵家沟

作者:刘元兵

水库修好后,人们不再为水发愁的时候,一场大火却把赵家沟烧得遍体鳞伤。

1975年初秋,几十年不遇大旱降临龙虎公社,赵家沟也是干旱难耐。田里有水库放水,勉强保住稻谷生长,半山腰的土里却是旱得颗粒无收。福不双至,祸却双降。赵家沟人一般煮饭生火都是烧谷草、麦草和油菜杆。赵家沟四队,一杨姓人家的老太太在烧谷草煮午饭的时候,因人太疲倦了,点燃谷草后,倒在草堆里睡着了。柴灶里的火焰,顺着谷草,燃烧到了灶前的谷草堆。火光将杨老太烤醒了。可是已经开始蔓延,慌乱中杨老太冲出灶房,向外求救,可是队上的社员都在红花梁子半腰上出工,正在担水浇灌庄稼,还没有到收工的时候。当杨长华看见自家房子方向,浓烟腾起的时候,开初以为是哪家人煮饭,火烧大了,没有太在意,后来发现已经火光冲天了,加上杨老太的喊声,大家知道遭火灾了。于是队长命令社员,担水去灭火。男人们担水,女人们用家里的瓷盆、尿桶,端起水冲向火海。队长一边安排社员去五队和三队搬救兵,一边派人跑去公社报告,叫广播里吼一下,让附近生产队的人都来灭火。远斌的姨爹也是大队治保主任的杨长华,果断命令男人们上房揭瓦,隔断火势。

干柴遇到烈火,越烧越猛烈。哪里挡得住大火的吞噬。很快五队的、三队的社员在队长的带领下,赶到现场,投入战斗。这时已经燃烧了四户人家。公社当得到消息后,广播员李玉梅冲进播音室也不管是不是播音时间,打开广播,呼叫全公社的社员前往救火。社员们听到广播后,翻山越岭,拿着盆子、担着水桶,赶来救灾。尽管人山人海的救火队伍也没有挡住火魔。大火越过男人们揭瓦形成的隔离墙,依着风势疯狂地燃烧。当公社干部赶到时,书记命令不再灭火了,赶紧抢救屋里的粮食和棉被等日常生活用品。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抢救出来一大批铺盖棉絮和满院子跑的母猪、肥猪、猪儿。火势的确太大了,村民们站在半山腰上看着自家的房子被烧成一片废墟,哭声骂声将赵家沟淹没了。远斌只有十来岁,就与二娃、光光娃等小娃儿一起帮助守住各家各户的衣服,粮食等。防止坏人趁乱偷东西。

大火熄灭了,整个四队红花梁子下面的院子烧掉了二十几户人家。近百间房子烧毁,围在房子周边的竹林被烧成一根根炭火棍,满目疮痍,遍地废墟,哭声一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公社书记一脸愁容,召集干部灾后救援会议,书记命令各大队民兵和革命青年都来参与重建。按照一家一户的原则,自带干粮,恢复生产和生活。号召受灾户各自投靠亲戚,没有亲戚投靠的就由大队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安排在五队、三队、二队以及干部家里居住。

赵东祥感激杨长华的恩情,每天都去帮助他家收拾废墟,帮助搭建临时住所。很快一根竹子,一床席子的临时棚子在姨爹家已经烧光的竹林坝里搭了起来,张桂芳将家里的旧棉絮送过去,让他们将就睡。搭建完成之前那几天,母亲张桂芳就请姨娘全家来远斌家住,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屋里,远斌和弟弟、表哥一起睡觉,挤在一张木床上,大家都在拉扯铺盖,好像每次都拉扯赢了,后来远斌才知道是力大无比的表哥想到自己房子烧了,故意谦让的,将自己的半边屁股露在外了。大人们的眼泪一点也没有影响远斌等小伙伴的乐趣。

一个多月后,赵家沟恢复了平静,该建的房子建起来了,各地的救灾物资也都到了,社员们脸上的愁容逐渐消失。

赵家沟这次火灾,不是第一次。

赵家沟水库侧有一座高耸的山丘,其东临雷家沟,西面风岭村,南临赵家沟水库,可谓一山环三沟,一丘带一湖,都叫它火烧寨,至今也很有名气。

乾德五年(967)在金水县地(今淮口镇州城村)立怀安军,隶西川路,管辖金水、金堂二县。广新地属金水县。因为龙泉山脉中云顶山的地理位置,建怀安军于淮口,就是为了扼守成都东门,拱卫成都。设怀安军后,在现今广新地建“三节镇”。这个“镇”,是军事据点,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三节镇”即是借助星宿、太平、玉皇、观音四座著名的山寨作为依托屯兵驻守,作为怀安军的前沿阵地。它辐射范围包括现今的土桥、竹篙、金龙、福兴一大片地区。

原来火烧寨仅是一个普通的小山丘,除林荫浓密外,也无特别之处。赵家沟人为了抗击元军和土匪的侵略,便在村口那座高山顶上修了一座山寨,四周凿成陡峭的悬崖,只留下东面为上山的大门,又在山顶上置了堆石刀枪之类的防护之物。

直到有一年的深秋,山寨草黄苇枯,一群土匪听说山寨里的赵家人非常富有,于是想抢劫山寨。赵家人利用地势优势,从山上丢石头,放剑防御,打得土匪狼狈逃窜。土匪再次纠结人马,继续攻寨。匪首见久攻不下,见山坡衰草连接着山寨,顿生一计,可用火攻。

于是,趁半夜风起之时,山寨下点起火来,那火势趁着干枯的黄草与芭茅草一直蔓延到山顶,一时间山寨火光冲天,爆裂声、倾倒声、哭喊声……响彻赵家沟村沟。只见那冲天之火整整烧了一夜。后来因此山寨为火烧过,因此叫做火烧寨。

赵家沟四队之所以火烧连营,一个村子全部变成废墟。智慧的赵家沟人仔细琢磨发现以前每户人家的房子紧紧相连,为了共用一堵墙,节约建筑费用,没有设立烽火墙,后来的修房造屋就每家每户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避免火灾牵连。

2023年10月2日星期一于赵家沟竹韵书院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