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韩信故里(下)

06-20 作者:独自行走

1、韩信开挂的人生始于汉中。

汉中,位于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一条汉江穿城而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果说洛阳是“四战之地”,那汉中就是“四塞之国”,重重大山将其包裹其中,往任何一个方向走都崎岖难行,战乱年代,俨然是“世外桃源”,但如果想进取,图霸中原,那也无比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嘛,这也正是项羽将其封在此地的原因,就是想让他困守此地,老死终生。

但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形势,他就是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后,郑重的请求刘邦,要他焚香沐浴,封土筑坦,隆重授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虽然将信将疑,但他照做了,因为萧何是他最为倚重的人,而他又是一个善于采纳他人意见的帅才。

但心里却是很不以为然的,他是混江湖出身,喜欢三教九流,斗鸡走狗,喜欢吆五喝六,呼朋唤友,对儒生天然有些小视,他心目中的英雄是项羽之类,声如洪雷,力能扛鼎,自带英雄气概。

但随后和韩信的一席长谈,却彻底改变了他的观瞻,使他对韩信肃然起敬,心悦诚服的将兵权授予于他,并令手下大将唯他马首是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韩信先是分析了项羽的种种优缺点,说他虽然勇猛善战,但疑心太重,又太抠门,部下有功该封爵,官印在手里都磨平棱角了,也舍不得给人家,因此,将帅多离心离德,一席话打消了刘邦对项羽的恐惧之心。

然后,又用一番“汉中对”,分析天下大势,指明了未来称霸的途径和方略。

在此之前,张良给他的策略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面壁三年,以图东山再起,为此,命士兵烧了褒斜栈道,向项羽表明心态,甘愿老死汉中,不给他添堵。

但韩信的策略是,必须马上出击,北上秦岭,强取关中,然后走秦始皇的老路,出潼关,北伐魏燕,东征赵齐,问鼎天下,否则,时间一长,凉了沛县那些追随他而来的老乡的心。

此言一出,刘邦眼前为之一亮,精神大振,从一个本来有些认命,心灰意冷的老农,变为满血复活的斗士,出身决定眼光,格局改变命运。

此后的历史进程完全符合刘邦的期许,克三秦,灭魏,亡代,伐赵,迫使燕投降,将齐国“三田”赶到海边,最后一战“垓下之围”,楚霸王自刎乌江,用短短三年时间,走完了秦国蕴藉几百年的统一之路。

四百年后,又一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想复原韩信的成功之路,同样以汉中为据点,集十万精兵,六出岐山,却屡屡功败垂成,最后郁郁病逝于军中,长眠于定军山,他就是诸葛亮。

不是诸葛亮不努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只是他运气不佳,在他所处的年代,一场大地震,让汉中的地理形势发生了变化。

从汉中北上秦岭有五条河谷山道,根据与长安距离远近,可分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岐山道。

子午道最近,出口为长安县子午镇附近子午谷,但山路狭窄,最窄处只能有一人行走,岐山道最远,出口为甘肃天水,陈仓道稍次之,出口为宝鸡,褒斜道出口为眉县,道理沿河谷铺有栈道,综合起来,褒斜道路况和距离最适中。

韩信北伐的时候,有一个天湖大泽将西汉江和嘉陵江连接起来,沿着陈仓道,岐山道,褒斜道可以走水路运粮,但之后“武都大地震”,湖水流失,水道不通,运粮成了噩梦一般的存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垒,诸葛亮每每主动叫阵,而司马懿屡屡坚守不出,不是司马懿怂,是因为他知道,只要时间一长,汉军的给养跟不上,就会自动退兵。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还要看上天的垂青,韩信能用四年时间完成从士兵到将军,又用三年时间一统天下,其身经百战,算无遗策,种种的奇遇巧合,人生暴走,只能说,是上帝给他开了“天眼”。

2、2012年的秋天,我曾经去过汉中,实地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重点去了“褒谷口”和“拜将台”。

褒谷口是褒斜道的起点,褒斜道,“沿渭水之流斜水与汉江之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南入口在汉中褒谷,北出口在眉县斜谷,故称“褒斜道”。

“褒”字来自于“褒国”,“褒国”是夏禹儿子的封国,因陪伴夏禹治水十多年有功,被封于此,后来,这里还出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在《东周列国志》中,“褒姒”被形容称成一个“妖女”,红颜祸水,好像生来就是魅惑周幽王的,为了博她一笑,周幽王屡屡点燃烽火台,最后被戎狄所灭。

褒姒是褒国国王的女儿,国王因为犯颜直谏,被周幽王关进大牢,为了救国王,其儿子把褒姒献给了周幽王,还有一种说法,褒姒是民间的美女,不管哪种说法,褒姒这人是存在的,貌美而冷淡,但周幽王偏好这一口。

褒谷口位于汉中市北十五公里处,坐公交车可直达,因为上游建了石门水库,褒河水量明显变小,有的地方,甚至裸露出了河床,栈道沿着一壁,蜿蜒前行,几十米处便有一亭,栈道宽约两三米,人,马,车俱可通行,秦汉乃至三国,这里是出秦入蜀的主要通道。

漫行其上,近距离观看那些深深插入山体中的横木,横木有二十三公分粗细,深度有七十多公分,洞表面平整细腻,不像是用锤子钳子一锤一钳凿打出来的,后来查资料,当年施工时,用了火烧水激法,饶是如此,这绵延二百多公里的栈道,无数的空洞,需要耗费多少人工?工作量之大不可想象,中国人之吃苦耐劳可由此可见,放眼当今世界,古往今来,还没听说其他地方有此壮举。

因为水库蓄水,坝内水位升高,湮没了栈道,所能看到的,只是坝体下面的一小段,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足以让人叹服了。

拜将台在市中心,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中平地起高台,一尊全身戎装的汉白玉韩信雕像,巍然屹立在高台之上,两列将士,左右排列,表情肃穆的站立在台前路旁,周围是修剪得齐整的草坪和灌木,那是一个中午,骄阳似火,广场上除了我,再无其他人,和韩信对视一会,深深鞠了一个躬,匆匆挥手告别。

这里只是一个纪念场所,真实的拜将台恐怕已杳无踪迹。

3、在韩信故居景区前的广场盘桓了二十分钟,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走了过来,背着包,举着手机拍照,看举止显然是外地人,我不禁有些好奇,上前攀谈起来,果然,男人是辽宁人,也是韩信的拥趸,来淮安出差,特意赶来参观的,男人精瘦,中等个,很干练,头发有些斑白,但眉宇间精气充足,面相儒雅,一问,年龄居然比我大几岁。

说起韩信来,男人显然很熟络,头头是道,我仿佛遇到知音,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我们俩最佩服的,是韩信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司马迁在《史记》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曾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成大白话,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十万人顶天了,刘邦问,你哪?韩信说,我上不封顶,越多越好,刘邦笑骂,你这厮真不要脸,既然比我强恁多,咋还被我擒住了哪?韩信也会拍马屁,说,你不是管兵的,是管将的,像你这样的珍品,不是娘生的,是老天派下来的。

由韩信谈到解放军的将帅,虽然将星如云,但能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并不多,彭德怀,林彪,粟裕等数人而已,尤其粟裕,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六十万对八十万,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早已彪炳史册。

而事实上,抗美援朝时,毛泽东在入朝司令员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便是粟裕,只是淮海战役耗费了粟裕太多的心血,高血压使得他头发根根直立,碰一下疼痛无比,而林彪也自称有病,最后选择了彭帅。

电视剧《亮剑》里有个经典桥段,说的是五六年授衔时,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被授予少将,三人愤愤不平,李云龙说,说那某某某怎么会是中将,老子长征时就是团长了,他那会才是个班长,丁伟说,谁让你过草地时抢了藏民的粮食,活该,我才是冤枉,和我一起的四野纵队司令都是中将,只有我是少将,孔捷说,他手下两个师长都是少将,他一个军长也是少将,这算怎么回事,三人越说越不服气,决定第二天不穿新发的将军礼服,结果,被刘院长知道了,把他们叫到办公室狠狠骂了一顿,这才老实了。

李云龙三人看起来牛逼哄哄,论实力,也只是统领一个纵队,两三万人马而已,而刘院长,刘伯承也,南昌起义的领导者,“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的指挥者,资历和能力全方位碾压他们,焉能不服气!

但和彭帅,林彪,粟裕比,窃以为,刘帅在指挥大军团作战方面,也还要稍逊一筹,这一点,男人也认同,令我意外的是,对粟裕的了解,他远甚于我,甚至跑到江苏,实地勘察了“七战七捷”的战斗经过。

聊了一会,男人说,韩信从哪里学的兵法?怎么那么厉害。

我想了想说,还真没有,张良懂兵法,是因为一白胡子老头给了他一本兵书,项羽会兵法,是因为家传,韩信,据说是韩国贵族的后裔,家里或许有书,自学成才,但更大的可能,他是天生的。

一般的军事将领,先要通过传授,理论学习,再经过战场上多次鏖战后,才能领略战争的奥秘,但有些天才,是不需要学习的,他们生下来就天神附体,像希特勒,学过军事吗?

谈到韩信的归宿,我们俩都感觉痛心,惋惜,当年韩信其实是有机会自立为王的。

韩信征服齐国后,刘邦正在垓下和项羽隔着一条鸿沟对峙,双方打了三年,都有些精疲力竭,打不动了,此时的形势是,韩信帮项羽则项羽胜,帮刘邦则刘邦赢,这时,谋士剻通来给他献计,让他谁也不帮,自立为王,天下三分,各得其一,如果韩信听从了此计,那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就要提前四百年上演,也就没了以后的汉朝,甚至,我们自称为“汉民”的“汉”字,恐怕也要更换名称。

但自认为士,一心想辅佐他人称王的韩信,在得到刘邦的封侯承诺后,最终还是帮了刘邦,而抠抠索索,至死都舍不得把官印给人的项羽,只能自刎乌江了。

韩信,作为一个士,已经做到了他的极致,称王称霸,不是他的命。

和老哥又聊了一会,天色向晚,挥手告别,“萍水相逢,有不尽之意,他日叨陪,当把酒言欢”。

韩信,已成为历史,而晚上的一顿冰镇啤酒,似乎就在眼前,实实在在的诱惑,让我加快了步伐,楚淮大地的天空,一如既往的明净,恬淡。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