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毕加索美术馆
2024年8月上旬,我去毕加索的出生地马拉加走了一趟,参观了毕加索出生地艺术馆,于是我想起了2011年在巴萨罗那参观毕加索艺术馆后写的一篇文章,现重捡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毕加索美术馆在海洋圣母大教堂的东北面,在蒙卡答路(Carrer de Montcada)的一个丁字街口上,门口正对着另一条与之垂直的街道。毕加索美术馆所在的街道很狭窄,在街道上走就好像在一线天中移动。美术馆门口的左边墙上,钉着一块写有“Carrer de Montcada”的门牌,还有一块是标有“Museo Picasso”(毕加索美术馆)的招牌。右边的墙上钉着两块匾,一块是毕加索自己名字的手迹。另一块好像是指示牌。
走过门廊,有一个小天井。小天井里有一棵盆栽的很像棕榈树的植物,主干不粗,却很高,升到了楼上。过这个小天井,可以继续向前,可以向左,也可以上楼。上楼有楼梯。
我们先往前走,然后买票进入。入馆时被告知不得带包入内,不得照相。我们是空着手走向各个展厅的。由于展厅里禁止拍照,所以我们就只能走过看过了。最后来到这个小天井的楼上。在这里我们可以拍照留念。这里的走廊是开放的,除了有几根柱子支着上层的屋檐之外,别无遮挡,适合于拍照。我们在这里拍了许多照。
走过看过了美术馆的各个展室,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很深刻的印象,一是因为我不懂美术,二是因为毕加索的作品太多了,看不胜看。据说,毕加索留下的作品有近37000件,其中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的作品被许多博物馆收藏着,毕加索美术馆也仅收藏着部分作品,收藏在这个馆的也不可能全摆出来。即使如此,也够我们看的了。
如果要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吧,我只能说我有四点肤浅的感觉:一是画面以阴暗为多,二是画中物象人像以重叠为多,三是人和物以变形者为多,四是画面中的人以女人为多。我说的全是外行话,人就是这样,明知道自己外行,还是要说说,这叫自我发泄。正像人们不会演戏却在看戏后议论纷纷一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就好像是事物通过平面镜反映出来的像。毕加索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绘画天才。少年时的画作把画面画得很满,色彩是幽暗的,阴沉的,反映了他的内心存有很多阴暗的东西。这个时期他画的人和物是正常态的,没有变形,没有等质的叠加。他画的人像是底层的穷苦人。他看到的世界是灰暗的。心理上存有很多阴暗东西的人,往往有两个极端的发展趋势,要么成为疯子,要么成为名家大家。长期的阴暗,会使人走向忧郁,长期的忧郁会使人发疯,梵高就这样。另一方面,具有阴暗内心的人往往善于冷静观察,冷静思考,同时也具有许多可发掘的材料。这样就可能成为名家大家,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就是这样。要是内心太敞亮,内容物透明可见,可发掘的材料就会少些,而且不善于沉思和观察,所以成就也就小些。
在作品中表现人和物的重叠,那是作者认识到了事物的多元性,或者是多棱镜反映出来的像。人和物都有多面性,一方面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人和物的认识也不同,二是人和物本身就有多重品性。单纯地看,一种品性就有一个形象;综合起来看,多重品性就有多个形象,所以画出来的人物形像是叠加的。
变形乃是事物通过曲面镜所反映出来的像。平面镜反映出来的大多接近本相,而曲面镜所反映出来的则是变相的。人喝醉了酒,我猜眼球就会轻微变形,所以看到的事物是变形的。梦中见到的事物,由于经过大脑的加工整合,醒来时的记忆也是变形的,有时候人们说我的梦境很清晰,其实那也是变形后的清晰。毕加索后期的作品接近于醉态,接近于梦境,画中加入了很多的虚幻的想象的因子。
至于女人乃是毕加索之所喜,毕加索喜欢女人,所以画了许多女人的画像。这是人性的表现。对异性的喜欢那是最起码的动物性。像毕加索这样的名人当然更有条件喜欢女人。女人能够激发创造力,毕加索能够画出那么多的画,能够开创新的画风,我想或许与女人有关。据说当他谈恋爱时,当他新婚时,他画出的人物涂上了粉红色。有人称他这时期的画风是粉红色时期。毕加索喜欢女人一直维持到最后,比如他65岁了还与25岁的方斯华兹吉洛同居。他80岁了还与35岁的杰奎琳结婚。他有充沛的超人精力,才能作出超人的贡献。或许女人的激发能使他长寿并能使他创造。
说实在的,说某一个画家是什么派,说某个画家的作品分什么时期,那都是后来的研究者给出的。研究者要提出一套理论,并用这套理论来概括画家,才能形成一门学问,才能形成体系,这样研究者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居人之上的资本。
有人在自己的“微博”上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绘画离毕加索还有多远。我就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可笑,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画家,有中国的画风画格。凭什么一定要以毕加索为标准呢?毕加索就曾说过,我不敢到中国去,因为中国有齐白石。可见毕加索也很看重齐白石。其实齐白石是中国的一个代表,毕加索也只是西班牙或者说是欧洲的一个代表。在绘画领域,无论是毕加索还是别的什么人都绝对不会是全部,绝对不会空前绝后。没有必要非要把某一个人抬到天上去。没有必要非要让全世界都向某一个人靠拢,虽然向人学习,兼收并蓄是必要的。
在这个世界上,谁拥有话语权,谁就可以装扮历史和人物。
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人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缺少话语权,好的坏的全是别人说了算,于是就出现了外国的总比国内的好这种见解。国内那些好的很难得到别人的肯定,那些揭自己短的把中国写成黑暗的东西别人就欣赏,就给你奖项,这无疑也给人以误导。
在中国,话语权历来在权势和金钱的拥有者手里。人本来是平常的,人所做的事本来也是平常的,事物本来就是平常的,可是往往就会被拥有话语权的人拿去打造。于是就有人被打造成了什么“家”,什么“大师”。人所干的事也就被打造成了可以与一座城甚至于一个世界交换的宝物,低级下流的文字也就成了精品。这是人的疯狂,也是人的悲哀。金钱的绝大多数被少数人占有了,他们拿着金钱发慌,干什么?那就去干些虚无的事。拿钱买有价的物品会堆积得太高,不好,最好打造出无价的东西来,可以吸收大量的金钱,这样一来金钱的拥有者觉得自己的金钱有了归宿。艺术品的价值完全是人为打造出来的,作品被打造了,作者自然也被打造了。眼下的中国,家太多,大师太多。但能不能被打造成毕加索之类的世界级大师,还要别人说了算。即使中国人可以说了算,我想打造者或许也缺乏宽广的胸怀、远见和理性思维能力。打造者的行为是利己的,少利就不愿继续打造了,一旦出现了超越的倾向,打造者不但不会继续打造,或许会反而压制之。没有理性思维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