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悦友引思道

09-04 作者:文生

羑河纪事三三0

远方悦友引思道

文生

老明和老文用手机通微信。老明说,那个秦教授要来了,说要到赵长城、阿斗寨、纣王殿等地玩玩,还想继续和你聊,聊城、寨、殿等,这方面你知道的多,不用准备,他说要看过再聊比较好。就是他提到一个说法,这个说法认为,中国自秦以降,皆是中央专制,再称封建社会不合事实。

老文说,你认为呢?

老明说,说专制不能说没道理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文说,是有道理的,但只是一面的道理。历史观念要符合事实。

老明说,你的意思是清末上溯至秦皆是封建社会?

老文说,可以这样说。

老明说,那你收集相关材料吧。

老文说,好的。

于是老文收集材料。要想说明秦至清还是封建社会,用秦至清都有藩属国就可以说明了,况且有些朝代真的封过王。

与藩属国意义相近的有:附属国、附庸国、上贡国、保护国、殖民地及联合王国的成员团、半独立国等。

藩属国滥觞于周朝的分封制,当时所有诸侯国地位都相当于中央国下属的藩属国。

秦朝兼并六国,华夏归于一统,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但是秦时也有属国之官,《汉书》载:“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但秦有多少属国,如何进行管理,史无记载,已不可考。

西汉初年上郡已有龟兹属国。西汉正式设置属国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多次战争,给匈奴以致命性的打击,改变了被动局面。河西之战中,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汉武帝审时度势,置五属国以安置归降之众。

汉宣帝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

一般认为西汉共设置了七个属国,即安定属国、天水属国、西河属国、上郡属国、五原属国、金城属国、张掖属国。

西汉的属国均冠以所在郡的郡名,是一种军事性的组织,平时屯守,战时出征。

设置属国接纳归降匈奴的设想始于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主张设置属国之官管理匈奴,以实现“德可远施”、“威可远加”的目的。

贾谊的对内“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对外“设属国以怀柔显德威”的设想由于当时国力尚弱而无法实现。汉武帝使贾谊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西汉建立属国的目的是“与单于争其民”从而瓦解匈奴。一方面可以笼络归降的匈奴人,使他们“乐不思蜀”,另一方面还可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归降汉王朝。

匈奴在制度、文化等方面毕竟与中原不同,属国制是他们比较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属国中汉匈人民杂居一处,经济、文化的互相交流与渗透,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西汉属国有匈奴、乌桓、乌孙、大月氏等,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藩属国的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

西汉设置属国,也受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先秦儒家的民族思想可理解为“夷夏之辨”和“夷夏同风”。“夷夏之辨”包括“以夷变夏”和“以夏变夷”两方面,夷夏互相影响,然后达到“夷夏同风”。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看来,这种方式远远优于征伐和杀戮,能吸引“蛮夷”加入到中原的统治秩序当中来,也是践行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观念。

东汉时,有的属国被取消了,代之以郡县制,这是民族融和的结果。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四海臣服,万国来朝。”唐帝国四周皆有属国,它们有的是臣服在唐朝的武力之下,更多的是慕名攀附。唐朝的附属国有 1、高丽、新罗、百济(现在的朝鲜半岛)。2、倭国(现在的日本)。3、蒙古诸部(现在的外蒙古、内蒙古)。4、黑水靺鞨,粟末靺鞨(西伯利亚、东北地区)。5、南诏(西南地区)。6、室韦(东北地区)。7、回鹘吐蕃。8、天竺各国(现在的印度)。9、泥婆罗(现在的尼泊尔,同时也是吐蕃的属国)。10、交趾(现在的越南)。11、马礼(现在的马来西亚)。12、婆利突罗朱(现在的泰国)。13、流鬼国、夜叉国(位于现在的堪察加半岛,接近北极圈)。14、都盘等六国(现阿拉伯地区)。15、吴哥扶南真腊等(现中南半岛)。16、西域三十六国。18、党项(陕甘一带)。19、突厥(现中亚)。

甚至连弱宋也有属国:朝鲜、西夏、交趾。

藩属国最多的是明朝,超过140个,最远到达南亚和非洲,如非洲东部的苏马、印度南部的胡马塔。明代还确立了一系列不征之国。不过,大多数藩属国实际上是朝圣国,只是名义上归顺,有朝贡义务。因为明朝对朝贡的回礼很重,因此一些朝贡国动不动就进贡,导致中央财政承受不了,于是明朝只得限制藩属国的朝贡次数。其实朝贡也是另类货物贸易。郑和下西洋曾收了不少藩属国,但人们熟悉的是三宣六慰。

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缅甸军民宣慰使司、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老挝军民宣慰使司,这些司慰所辖土地在今缅甸、泰国、老挝境内及中国云南。“三宣六慰”内部自治,其长官都由当地部族或政权的首领世袭,即土司制度,但经济上要承担朝廷的“征役差发”和“贡赋”,土兵(地方军队)要接受朝廷或上级的调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些土司又分为沿边和外地两种,明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和控制程度虽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清朝入关取代明朝,接纳了明朝的大多数属国。这些藩属国面对朝代更迭,开始都是不服的,清朝的解决办法非常的简单粗暴,如果不主动承认的话,就派兵开打。

清朝巅峰时藩属国一度拥有57个,和大唐一样,只要是跟清朝边境有接壤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中华天朝的属国,在东海上,琉球也是清朝的属国之一。

有一个国家未获中央册封,但事实上却具有藩属地位的国家——兰芳共和国(今属印度尼西亚)。

中华的属国中,朝鲜半岛是特殊的,自商代以来,可以说历代中央就关注朝鲜,传说商纣王就是因为远抚朝鲜导到中原兵力空虚,让周武王起兵反商成功。商纣王武力远抚失败了,但他的叔叔箕子用文化同化朝鲜是成功的,朝鲜还有箕子墓。隋、唐,宋关注过朝鲜半岛,明朝军队数次入朝与入侵朝鲜的倭国军队决战,后来清朝打败明朝时,朝鲜半岛拒不接受清朝的宗主国身份,继续沿用崇祯年号多年,直到清军入朝才臣服,后又被日本侵占,二战后才复国。

坎巨提是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它结束与中国藩属关系的时间是1947年。

总结历史,中华藩属国来源有三:一是中央王朝通过武力征讨,让其臣服而形成的藩属国。二是本身原是一个独立国家,出于自身安全防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前来归附,在藩属国中占大多数。三是原属于中国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划,擅自独立,被征服后又再度归顺的。

藩属国三类:一是完全拥有自己的主权,首领人选和治国方式由他们自行决定,首领称王(汗)不可称帝,接受中央王朝册封,只是名义上承认宗主国地位,所尽义务只是朝贡及承诺在外交大方向上不背离中央王朝意愿。二是政治地位和主权隶属于宗主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王朝给予它们政治承认、军事保护以及经贸和文化交流。所尽义务是向宗主国提供税收和贡物,在宗主国安全受到重大威胁时,派兵协助参战,还要定期遣使来华,向中央王朝皇帝述职。三是享有高度自治权利,中央王朝一般不干涉其内部事务,但首领须由中国皇帝任命,中央王朝要派驻管理官员及驻军,如清末时,袁世凯就曾作清朝代表,担任朝鲜总督。

藩属国消亡的形式是多样的。一是被中央政府取消独立地位,通过武力征服和改土归流,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直接控制之下,纳入中国版图。二是完全独立。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加剧,不少国家陆续被列强侵占或控制,脱离对中国的藩属关系,最后再独立建国,如今的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各国及朝鲜、韩国都属于这一类。三是并入了其他周边国家,这又分两种:其一,被其他国家吞并,如琉球并入日本,苏禄并入菲律宾,兰芳共和国并入印度尼西亚,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都吞并了原中国的藩属国。其二,中国放弃后被纳入其他国家版图,如1947年中国放弃坎巨提的宗主国关系,坎巨提于1974年被并入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

但是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这两个地区从未取得过藩属国的地位,是中央政府直接统管的地方自治地区。

在现在国际法下,我们只能承认这些过去的藩属国现在是独立国家及属他国的现状。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因为核心地区实行中央专制,就否定中华疆域的封建性质。而且每朝中央地区数百年的安定也保障了这些藩属国数百年的安定。

老文没有想到,关于藩属国的材料准备了这么多,到真聊时,三言两语就过去了。这是后话。

老文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现在网上对刘阿斗的评价与传统有点不同了,于是搜索相关材料。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就成为相当长时间的局面了,因为三国领导人基本上平分秋色,没有谁是超一流的领导人,都在等对手出错。

刘阿斗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长达四十余年。史书上蜀汉之亡不以阿斗投降为标志,而是以姜维死亡为标志。

刘禅知道自己中庸,前期是信任诸葛亮治国。诸葛亮北伐,刘禅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执意北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可谓蜀汉君臣上下一心,多次要实现先帝的夙愿,然天不从人愿,诸葛亮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死后,刘禅也支持姜维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阿斗后来虽说听从小人,不再重用姜维,但军权始终掌握在姜维手中,只是姜维受到制约,兵力布置仓促,有所不当。多年的征伐,蜀地民众疲于奔命,生活困苦,当外来人才陆续调零之后,谯周成为地方利益代表者,和东吴的张昭一个样子了。

当邓艾奇兵到来之后,阿斗就听从谯周们的主张,真降了。多年后,有文件表明劝降的还有姜维,姜维在投降钟会后给刘禅写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做计,与邓艾、钟会皆亡,谓为一计害三贤。一旦成功,阿斗的历史评价就不一样了。噫,历史在偶然之间转换。

阿斗先到洛阳造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后迁到蜀村一带过余生。

司马家明白谯周的小算盘,一再要求他到洛阳,称病也不行。

赵国在牟山立都很短,只有四十多年,主要原因是地利不行,靠羊肠坂道,物资供给困难。一旦赵国能在邯郸立足,迁都邯郸是自然的事。邯郸有滏阳陉,相对好一些。赵国南长城防魏,长远防秦。

纣王殿没什么多说的。

中华第一军校在云梦山,又名青岩山,战国时期鬼谷子的隐居地,主要讲授周易和孙子兵法,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李牧等在此求学,成为一时风云人物。比官办稷下学宫也不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许多风景只因在眼前,人们便对其中的道人云亦云,不再思索。迎接远方朋友来,交流思想为首要,这就要多思其中的道理,正是远方悦友引思道。

2024年9月4日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