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知了

08-07 作者:一心

最近有个新闻上了热搜,上海那边的知了今年比往年多了很多,几乎泛滥成灾,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弄得上海人民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可急坏了网络这头的山东人民,赶快组织人抓啊,然后油炸,爆炒什么的,这可是美味啊,山东人民一直有抓知了吃知了的习惯,山东人民说:没有一只知了可以活着离开山东......

看着这个新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小时候抓知了的情景。

抓知了用的工具一般都是自制的,一根长长的杆子,最好的是竹子的,如果嫌不够长,可以两根杆子绑在一起,找一个结实点的塑料袋,用细铁丝沿着塑料袋口部穿起来,用针线沿铁丝缝好袋口,这样确保塑料袋口一直是张开的圆形,将做好的带铁丝的袋子绑在杆子的顶端,这样工具就制好了,抓知了一般是在临近中午的时候,那时候知了最多,有时一颗树上能有好几十个,看到树上的知了,将杆子悄悄的伸到知了的跟前,扣在知了的树干上,稍微移动,知了收到惊吓,一飞正好飞到后边的袋子上,十拿九稳,因此,我们那里叫抓知了为蒙知了或者捂知了,比较生动形象。当然蒙知了也有失手的时候,知了一下子没飞到袋子里而飞向了天空,逃跑的时候会发出一声尖锐的叫声,提醒其他的同伙,通常其他的同伙也会一起尖叫一声都脱离了这个树而飞到其他地方。蒙知了的人比较多,通常你刚蒙完这棵树,接着又有第二个人来接着蒙,知了却一直有,络绎不绝,蒙知了的时间段通常天气炎热,阳光暴晒,但是孩子们顾不得这些,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比赛谁蒙的知了多。这种蒙知了的工具简单易做,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在胶东有些地方还有粘知了的,就是在长杆子的顶部放上粘性很强的淀粉类的东西,一般用刚成熟的小麦粒,在口中充分的咀嚼,最后形成黏糊糊的胶状的物质,放在杆子的尽头,抓知了时悄悄将杆子伸到知了身边,一下子粘到知了的翅膀上,知了只能折服,被扔到下边的袋子中。

还有一种更省力的抓知了方法,就是在晚上,在一颗大树下,树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知了,知了们正在休息,有些或许正在做美梦,树底下点上一堆火,然后用力摇晃大树,或者用大锤子敲打树干,知了受到惊吓,从树上飞了起来,知了也有向光而去的习惯,见到火光,知了们集体扑向火光,旺火迅速烧焦了知了的翅膀,知了们全部掉进火中,有时这一颗大树上能飞下一百多个知了呢,知了们鸣叫着扑向火中,形成了一道悲怆的飞蝉扑火的景象,等火灭了,知了也都熟了,人们扒拉着灰烬,找到烧熟的知了,大快朵颐,味道好极了。

我的老家莱州那边不怎么爱吃知了,蒙知了纯是为了玩,我们那边更爱吃的是知了猴,就是知了的幼虫,知了猴确实好吃,味道比知了强多了,肉更多,抓知了猴要比蒙知了更费劲一些,通常是在晚上,知了猴爬出了地下洞,往树上爬去,这个时间段最好抓,人们拿着手电筒,在树底下和树干上仔细搜寻,见到正在爬动的知了猴便抓了下来,知了猴的小爪子在手上蠕动,那种感觉很特别的,但是收获感却是很大的。还有就是雨后能更好抓到知了猴,一场大雨过后,冲刷过后的地面,知了猴的洞也被冲开了,人们看见洞,再用手顺势一扣,就把知了猴给抓出来了,遇到有些洞比较深的,孩子们便找一段细的树枝,伸到洞里去,底下的知了猴便会顺着树枝向洞口爬上来,等知了猴上来后,守在洞边的人便会一把将知了猴揽入手中,这就叫守株待猴。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像我们那样拿着原始的工具去蒙知了,也不会雨后去扣知了猴了,想吃的时候,去饭店或集上都能买回现成的来,当然没有了自己动手,也就失掉曾经那很多的乐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