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记无题
世界上,写得好的人很多。但在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能写。
——题记
【一】
时间走过,留出一片空白,从点到线再至面,想不起一丁点儿的意义。改写贾樟柯的惊艳妙语,生命走到这个年岁,便注定无法再有奇迹出现,仅剩的就只有和时间做斗争的一种庸常人生。不再想什么意义不意义、什么高级不高级,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我做很多事情,只是“为了驱散生活的倦怠”。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不去追问呢!有的只是案牍劳形的忙碌、有意识的麻木,即便连从厅里活动室借来的许纪霖的《家国天下》也不过是在我的背包里,从东到西、从左到右,做着不曾掀开半页的迁移!这倒不是在控诉俗世的繁忙,相反体制化的工作环境、海纳百川的领导,恰恰允许智商、情商堪忧的自己去做自己!偶尔,当自己完成一件件领导交办的写作任务时,竟莫名生出一种反向激励的冲动!不止一次!像当处长将“河和之契”活动的总结报告报给省委省政府时,像当副处长转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秀范例推荐公示公告时,突然觉得自己也不像常态化地那般差劲!
可惜,这种“突然感觉”始终是仅有且有,时时裹挟的是那一袭乏力、乃至无力的失落和失望!社会学家吉登斯讲:“我们既是社会的囚徒,也是它的建筑师——看透个体与结构的永恒博弈。”在慌慌张张的时光里,始终记得一个“社会的囚徒”的独白:在不停的岁月中,寻找一段像大一时读书、写日志和锻炼的日子;在横跨的空间里,寻找那一份像出身学院的表弟坚持三年抗战式考研终获985的坚毅、那一种像少年丧母的表弟不服命运安排终在京城择业定居的勇敢。异常清楚,寻找本身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终究无法回去,回到那个充满希望、敢于探索的自己!正如历史的草蛇灰线常于细微处潜藏,自己深刻领会过“眼前最易抵达的道路往往是今后最难走的那一条”“最后悔的是当初没有尽全力”,如今的坦然面对、积极接受随之成为必然。不少朋友劝我要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但无可奈何是客观事实,对寻找的执念则源自本心。像曾和一位大学青年老师交流坦言,十多年的行走,不过是寻在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大一下学期第一堂组织行为课上,年轻的曹老师问的人生三问,其实千年前苏格拉底也问过类似问题,“你知道自己未来从事什么吗”“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交流的无意间,我猛然察觉,这何尝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吗?第一问是解决生活需求,第二问是介于生活与生命之间,第三问是解决生命需求。
这一刻,忆起要“看透个体与结构的永恒博弈”。大学里一位思想深邃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写道:“最大的病,是内耗;最好的药,是释怀”。父亲也时常劝我“放过自己”,就连人民日报公众号也心有灵犀地推送了一篇《夜读》——不要看见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暗淡。历史学家王笛说:“日常是最宏大的叙事”“年轻人之所以焦虑,一部分原因在于被宏大叙事主宰了思维。我们平稳地过完一生这件事的价值,被过于低估了”。碌碌无为,即有为。在平常的日子里,学着理解因果、敬畏因果,默默地等待一切关系的善终,等待平静地和自己对话的那一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生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对,选错了就选错了,不要后悔当初的选择。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事缓则圆,人缓则安;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允许一切发生,当下拼尽全力,事后落子无悔。过好每一个今天,才是对过去的自己最大的诚意”。
对或错,到底又有谁能给予一个准确的最终答案呢!
【二】
有一句网络热梗:“工作是人的生命主线,结婚、生病及照顾家人等至关重要的人生大事都需要以请假的形式来完成”。这何尝不是当下每个人的真实写照呢?毕竟,流行语汇,是现实的民间文学、百年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如今工作本身,大多还是与文字方块打交道!不过,有了AI人工智能,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时,又不得不惊出一身冷汗。无法否认,在格式化、公文化的文章、段落面前,自己仅有的知识存量、写作方式微乎其微!如今,渐已养成“无思路问Deepseek”和“写好用Deepseek修改”的习惯,让自认为唯一的擅长之处荡然无存!如何做、怎样做,还是需要在书中寻得自有的奥秘!
“作为一个思考者,要做的不是完美,而是特性,所以一定要很松弛。在这个意义上,松弛就意味着自信,能不能够松弛或自信到这个程度,把特色表达出来,是一个很大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们写文章不太注意这些,比如学校里的作文、大学里的调查报告等,都是没有活人味的。并不是因为AI来了才没有活人味儿,是AI到来之前就各种八股,我们已经被训练成一个AI的工具。现在又来到了一个节点,就必须把活人味讲得更加彻底,要更有意识地培养这个东西”。
“当AI迅速重构世界,一个人来自出身、学历、天分等方面的优势会被迅速抹平。越是AI当道,越要好好当人,越要活得像个人。要重新争夺生活,要重新创造一个漏洞百出的自己”。
必须谨记的是,生活从来不是AI,而是对时空下的个人体悟。
【三】
距上一篇日志已近两个月,虽不乏有工作忙碌之因,但实质上还应归于自己的懈怠。这两个月里,赴聊城参与筹备“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非遗交流展示周”,重温光岳楼下的往昔;到德州市见证589沉浸式非遗生活体验街区,赞叹于589的渊源是隋开皇九年(589)为历史上德州之名由来之初;到莱芜区听濑头村“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故事、下乡知青的过往,惊叹于蟠龙梆子剧团的数字化探索,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何蟠龙梆子创新案例能够获得省文化创新奖的优先推荐权了。这其中,特记聆听的两次讲座心得。
一次是江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傅安平的讲座。不是因为有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的真知灼见,而是直面非遗问题的坦率。尤其在“专家咨询机制流于形式”这一问题方面,他讲到,当前重“名头”轻“实效”,过度依赖知名教授等“大牌”,忽视其专业领域与示范区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投入意愿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年,见过不少专家学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或多或少给予一种平台的匹配感:很多时候,高平台常有名专家,低平台即便是再有实专家,也逃脱不了平台的束缚……平台的作用远远大于能力、学历、家庭背景等一切的一切……
另一次是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的讲座。无法置否,自己对名家的膜拜是人之为人的慕强常态。但是否发自内心尊重这位学者,是通过读他们的作品和成果来确定,而陈教授则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一天,自己请假冒雨到山工艺长清校区听课,讲座围绕艺术本体,从艺术门类、类型、媒介、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全面展开。时间有些久远,很多新颖的观点因为没有及时回顾而忘却,但依稀记得他跳出西方分类学,从“艺术源于生活”这一论点,根据造物活动、身体活动和表意活动,将艺术分别分为造物艺术、身体艺术以及表意的身体艺术和表意的造型艺术,进而提炼出专有媒介和通用媒介之分。这一点纠正了曾经以往“求意不求实”的意象思维。其实,真正的艺术不仅仅要有内在的神韵,还要有外在的物质材料、媒介表达;赓续的艺术不仅仅要有固定的专有媒介,还要能提炼通用的形象作为媒介。
【四】
2025年是大学毕业十周年。国哥在514微信群中扔来一问:“啥时候有空?”,老大马上补上:“9日、16日、23日,大家选个日子!”强哥简洁回复:“空很多!”伟哥回到:“大哥先定时间,我们务必安排”……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发现,最难的是重逢”。原来,我们已经和很多人见完了最后一面,但庆幸的是还有在最美好的年岁一起走过的那些人记得今年已经十年了。那种肆无忌惮的回忆在咆哮,想起了和老大他们一起在餐厅里喝一碗接一碗免费的汤,想起了国哥用第一个月靠打扫厕所挣来的九十块请我们吃大餐,想起了豪哥在通宵打DOTA后在QQ空间中的哀伤,想起了强哥、强嫂在后学生时代给予的帮助,想起了那个博学强闻、侠骨柔肠的伟哥……人生的美好,总是在瞬间盛满。
岁月无恙,静默微尝。只言温暖,不话悲伤。这人、这生命,像网文写得那样,“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