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豆腐巷
从我家到豆腐巷直线距离就两百米。到这边生活已经十年了,在普陀路上走,屡次从豆腐巷路口经过,还多次和朋友到豆腐巷巷口那家铜锅涮羊肉吃过饭;往里看,巷子不直,一眼望不到尽头,不知通往哪里,也就没往里走。
有时也寻思,这条小小的巷子为什么叫豆腐巷这个名字,它对面是红边门菜市场,莫非巷子里真有豆腐作坊吗?后来在网上一查,才知道豆腐巷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因当时巷子里有贵阳最大的豆腐厂而得名。那时来自山东德州的移民在此扎根,以制作传统豆腐为业,供应整个云岩区;早些年,居民每日清晨到此排队购买豆腐,凭票供应,每张票可换四斤左右的豆腐,每日豆腐的清香与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是老贵阳人记忆中一段温暖的回忆。只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巷子中的豆腐作坊已迁移他处,不复存在,巷子也日渐残破、沉寂,只有它的名字还保留下来。几年前,云岩区启动“一河一道一片”项目,对豆腐巷改造,修旧如旧,让巷子延续传统风貌,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年前我到普陀路社区卫生中心看医生,在友谊路那边也看到豆腐巷的入口牌坊,看完医生后就好奇地往里走。青石铺就的道路,曲曲折折,两边青砖粉墙,宽处三四米,窄处只容一人通行;沿途墙上有装饰木窗,老贵阳旧貌图片,民居小院入口门庭青砖碧瓦,古色古香;青石板路中间镶嵌有二三十公分宽的铜条,上有文字“贵阳外城墙东北段遗址”,没想到这里居然是贵阳老城洪边门的城墙遗址,历史就隐藏在这小巷的褶皱里。
让我意外的是,路旁有一处两层楼的民居院落,门立一对石鼓,石灰填缝的砖墙上还设一方粉墙展栏,上有“李氏老宅”字样。定睛一看,原来是黔中文化名人李紫光(1884-1957)老先生的故居。李老是贵州文化名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参与过《贵州通志》《贵筑县志》的编撰工作,其国画代表作《仿麓台庐鸿草台图》收藏于省博物馆,黔灵公园烈士纪念碑上“解放贵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便是老先生的墨迹。大隐隐于市,没想到贵州的一股文脉曾经隐匿在这一方小小的庭院里。
小巷不长,一二百米的距离,片刻间我就从豆腐巷友谊路那边的入口走到了普陀路这边的入口。站在大街上我有些恍然,我以前到社区医院那边都是顺着普陀路走到尽头左转到友谊路,没想到这两边中间藏着一条捷径,没想到这条小小的巷子中藏着那么多历史印迹,更没想到这里边曾经有着贵州文化的根脉。
我在普陀路上已经生活十年了,与豆腐巷相距不远,算是邻居;常识中,人们总以为相邻必然相知,可十年中,我尽管多次从豆腐巷路口经过,还在入口处吃过几次饭,对豆腐巷却是一无所知,一无所知,所以相邻未必能相知啦!相识还须有缘人,相知还须有心人,就像我们社会生活中,有些人你处了几十年,你却未必真正了解他、懂得他一样!人生的苦痛往往是,我们在一起,心却相隔千万里的距离,彼此是那样的陌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今夜我从外面归来,刚好从豆腐巷附近路过,我特意绕了一段路,从豆腐巷中穿过。我在小巷中穿行,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中,领略人间烟火,感受那么一点历史的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