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清明节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草木萌茂。这节气的开始一日为清明节,自古有踏青扫墓之习俗。
古人写清明的诗词很多,而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不用典故,文字通俗,通过对雨、行人、牧童、酒家的描绘,勾画出了清明时节那特殊的气氛。有人戏将此七绝重新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变得有长短句的韵味了。
北宋时的王禹偁也有一首《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诗的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质朴流畅,描绘了一位贫寒书生过清明节的境况。前两句说,贫寒的读书人过清明节,无花无酒,像远游的和尚那样孤寒萧索。新火,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古代习俗,这一天禁火,家家户户吃冷食,第二天才重新生火,故曰新火。后两句说,昨日向邻家讨得了新的火种,天亮前便可以点燃灯来读书了。
宋人高翥也有一首七律《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此诗写的又是另外一种心态了。清明祭扫南北山头上人来人往,忙乱混杂。纸钱灰飘飞在空中,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扫墓人伤心落泪,眼睛哭出了血,把杜鹃花都染红了。白天坟前的泪血,不过是一种形式,到晚上,死者仍寂寞孤单,生者自逍遥欢乐。儿孙们来祭奠,其实一滴酒也到不了九泉之下,倒不如活着的时候及时寻乐啊。
现在的清明节,多带有踏青郊游、亲友聚会的性质了。正如诗中所言“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甚至出现了替人祭扫,代人哭坟的行当。殡葬业是一口价,丧家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公墓地价可以超过房价,有人慨然曰“死不起”。不买公墓就取不出属于自己的骨灰,这是典型的官商勾结啊。
公墓应该是属于公益性质的产业,政府应该出面干预,让殡葬业回归人性,不要让人感到死也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