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知青歌曲
知青歌曲,曾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斥为“黄歌”“小资情调”,像我们生活中万千事件一样,历史很难有时间理清。知青歌曲是几乎有别于那年代“正流”文化的惟一例外——它自发地、地下青春般葳蕤生长,民间式地口口流传,用今天话说,是一种“历史民谣”。
1980年至1983年间,我拜访过当年我下乡地域的一位“知青歌王”;搜寻到一些以昔日的日记本形式、片断零碎且不正确地珍藏的“知青歌曲”的辞曲;一位女知青慷慨大度地把当年日记本借给我;这期间我有幸听到慷慨涕泗专为我重唱的知青歌曲的“老三届”;寻觅过在中苏边界的山脉中安家的69届知青……我的心潮一次次掀动。
整理中我逐渐发现,知青歌曲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注定会变成陈迹。1980年后港台歌曲登陆,潮水般冲开大陆乐坛,改变了多年观念。而知青歌曲的背景则产生于半停滞、艰苦条件下,那是青春彷徨困渴的年代,真正精神食粮匮乏,多数知青歌曲作为一种添充物,于匆忙中满足了生理、心理上青春的饥饿,因而成活了。
80年代中期,音像界出版了两三盘知青歌曲磁带,它们是:《蹉跎岁月66、67、68知青》、《囚歌——知青》等,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时代的风貌是不能复制的!歌辞被篡改,曲调掺入摇滚乐,不伦不类。
同一首知青歌曲虽然各地的歌辞、唱法有所不同,但总体接近,特别是其中知青自己创造的、能集中表达知青精神的,如《南京之歌》、《重庆之歌》、《边疆》等,各地域的唱法基本一致。知青歌曲中原来弥漫着情调是乡思,天长地久中的期冀,不变的希望,一辨而知。
80年代流行的《沈阳》这支歌,我怀疑是在知青歌基础上“加工”的。知青歌磁带中,录入的带有调侃性、卖弄浅薄的80年代“流行”式——绝不是尽管粗糙、不完整的知青歌曲。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有一首颇为流行的《小芳》,它应算知青歌曲的“父子篇”——由知青歌曲之后繁衍、演绎而生,尽管不知情的后来人会误认为它更“带劲”、更“像”知青歌曲。至于那些描写当代监狱生活的,更从不属于知青歌曲范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知青歌曲代表作:《南京之歌》,作者是南京老三届知青任毅,他为创作这首歌付出了十年铁窗代价。歌辞中写道:
“生活的辛酸,你抛弃了我的理想”
“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
“金色的学生时代
已伴随青春史册
一去不复返”……
《南京之歌》不屈不羁的精神是一面风雨中的旗,昭示着特殊年代里青春这股永不可遏灭的洪流,以及其后必经的曲折备历的一代人生道路,形同箴言。
《惜别》是由一首二三十年代名歌曲改辞的爱情歌曲,它有不同的唱法,引用一种流行于吉林、黑龙江的:
“青春将残,美梦难圆
死后依恋依恋
浪迹天涯背井离乡在龙江
人生多似梦,恩爱总成空
纵然今生难相见,
且等来世再相逢”(《惜别》的第三段歌词)
而《惜别》保持原样的唱法歌辞(沿袭二三十年代原歌辞曲),则表达当年主人公悲愤莫名,反抗封建人生际遇不平的哀伤:
“如鹰爱日,如蛾爱火
吾婢爱男爱男
风波歌曲昂首挺胸走向前
擦干了腮边的泪
脱下绣花的衫
温室不是我们的家,
只有满天风和沙”
《杭州之歌》深入清晰描述日常,对当年生活具有真实史料价值——
“请问朋友来自何方
我来自杭州西湖之旁
如今在这偏僻的地方
遥远的山村安家落户
回想起离别杭州的时候
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娘望儿来儿望娘
辛酸的泪水湿了衣裳……”
知青歌曲流传过程是创作者——口头传给另一人,或几人——再流传(中有口头传及抄录歌辞,达到传播。传布过程的曲折,使它往往将最初歌名也传丢,或变,由他人重冠其名,对歌辞的再创造,修补等。
《扁舟情歌》、《忆故园》等都有不同的歌名。《秋歌》,而流行的《边疆》、《小路》、《春天里路过大草原》都有分歧的唱辞。另外,由于知青下乡地域群落的不同,同一首唱法各地也会不同。
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的知青是集中于黑龙江、内蒙“兵团”,人群集中;而其他外省知青则散落于广大农村山区的小“集体户”内(十个,二十,少则数人),群落形式的不同,传播方式也不同。
知青歌曲的产生源看它很类似民歌之诞生。但由于知青只是人群中“一部分”,知青身份又是种“暂时性”——所以终难移植到城市里。时过境迁,连知青本身都不成其为“知青“——这可能是知青歌曲走向民歌道路“失败”的根源。
艺术创作手段的不成熟,在几乎所有歌曲中留有痕迹,有不少的歌辞尚苍白浅显。
“望山高入云,
望水水东流
想叫河水捎封家信,
苦难有多少”
(歌名不确定)
知青歌曲的真正创造者少而又少,多数知青歌,套用如《夜半歌声》(电影插曲)、《苏武牧羊》古曲、《送我一枝玫瑰花》(新疆舞曲)等。有些现成的歌曲描述远方边疆、青春、爱情比较成功,就原样端上来——它亦流传广泛,如俄罗斯的描写反抗农奴制的《三套车》,苏联二战电影插曲《小路》,朝鲜电影《金钢山姑娘》;还有日伪时期的东北歌曲《满洲姑娘》,内容良莠不齐,但共同点是因某种“吻合”为知青所选择。
知青歌曲一共有多少?难于统计,它们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朝生夕灭,我想估计一下,少算有数十首,多算有数百首——大概不会错,少算是指它的精华,多算是指投入人力物力可能搜集到(并大体完整)的。
人类歌曲证明人类感情原本是共通的,人类的苦难是重复的,青春的痛苦是永恒的,而爱情的主题是长青的——它们越过时代和岁月上空轰鸣。
“世上人嘲笑我
说我是流浪者
我的心情永远埋没
有谁同情我”(《夜半歌声》电影插曲原辞)
“为了自由为了幸福
勇敢地战斗吧
今宵与郎亲吻别离
望郎早日成功”(朝鲜电影《金钢山姑娘》主题曲)
“雪地又冰天
来到九台县
生产队里把家安,痛苦又悲伤”(古曲《苏武牧羊》添辞在吉林的唱法)
有的歌不知它们源于何处,但辞曲均美,像一块陌生的珍宝落入知青歌曲中。
有人据下边一首青海草原民歌把它改为一支北大荒的知青歌辞(套用成熟流行的曲调,又一个好处,就是易于传唱):
“花儿调”原词:
“群山里高不过凤凰山
凤凰山屹立白云端
人间中最英俊青少年
青少年是人间的春天”……(《花儿与少年》)
知青改后的歌词:
“天高云淡雁成行
展翅飘飘回故乡
人说风光这边美好
比不上春天里的北大荒”(《春天里路过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