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忆旧二则

04-19 作者:海虹

嘉兴忆旧二则

30多年前,我在部队服役时,曾经在嘉兴南门驻扎过2年,参加过嘉兴市的很多重大活动,还组织部队多次到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火车站等地参加助民劳动,帮助打扫卫生或铲除积雪。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一大”纪念地嘉兴的景物,经常会在我的记忆中出现。

嘉兴南湖

上世纪70年代,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设在湖心岛上,借用了湖心岛上的烟雨楼等古建筑空间陈列文物和接待参观,空间非常局促。那时候,环南湖周边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建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人,南湖边树木葱茏,游人不多,非常清静。沿着湖边的马路,不走到跟前,看不到南湖。直达湖心岛的渡船码头上,只有一座高大的石头牌坊和几级石条砌筑的台阶。码头附近,遍植高大繁茂的树木,纵然是在夏日炎炎的季节,依然能给人一片荫凉。

游南湖的最佳时节是在春末夏初,如果不是晴朗的天气,站在码头上向湖心岛方向眺望,南湖显得苍茫迷蒙,烟波浩渺,湖心岛在朦朦胧胧中越发神秘。湖心岛面积不大,约17亩地大小,湖心岛上高耸的烟雨楼和蜿蜒全岛的亭台阁榭,假山回廊,古树名木,常常仿佛被云气缭绕,在树荫和烟雨迷蒙中忽隐忽现,宛若琼楼玉宇,人间仙境。曾经接待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大事变的游船(后人根据中共“一大”代表回忆仿制的单夹弄丝网船),则静静地泊在湖心岛的岸边。

南湖就是这样以其神秘而雅致的风姿吸引着你,使你不由得想到湖心岛上去一探究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去湖心岛必须在码头上船,渡船是一条在嘉兴农村常见的小木船,大概可以坐十几个人,我们在嘉兴农村帮农民收稻子时就坐过这样的船。摇船的是一个戴着头巾围着围裙的老妈妈,完全是嘉兴农村老年妇女的打扮,年纪已经有50多岁了。后来我们去得多了,老妈妈也认识了我们。那时,因为游人不多,去湖心岛只有一条渡船往返。在橹声和水声中,大概经过了10分钟,我们就到达了湖心岛的码头。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烟雨楼,这里陈列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方面的文物,陈列的图片和其他地方的差不多。有时局图,上面有表示帝国主义的熊、鹰、虎等动物在中国地图上横行;有孙中山和李大钊与武装卫队的照片,有中共“一大”代表的照片,还有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

那时候,中共“一大”代表的照片并不像现在这样全部陈列,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陈潭秋等8人,没有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等4人的照片。当时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她说,中共“一大”共12位代表,代表了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57名党员,后来有4人为革命牺牲了,他们是何叔衡、邓恩铭、李汉俊、陈潭秋;刘仁静后来成了反党托派;陈公博、周佛海背叛了人民成了汉奸卖国贼;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分裂红军,后来又成国民党特务,现在加拿大老人院……

尽管当时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房子很古旧,空间狭窄,陈列的方式单一。但是,正是这种简陋的陈列形式,构成了现场庄重肃穆的气氛,使你不得不屏气敛声、认真仔细地观看。至今我还能记得1964年董必武视察南湖时的即兴题词:“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嘉兴南湖因中共“一大”在这里举行闭幕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第一个决议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圣地;因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密探打乱了会议议程,使会议不得不中止原定的议程,撤出上海而移师嘉兴南湖;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一个建议,而成就了嘉兴南湖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切似乎都是偶然,都是机缘!

嘉兴特产

嘉兴的特产是五芳斋粽子、南湖菱和文虎酱鸭。今天五芳斋品牌的粽子已经闻名全国。而在30年前,嘉兴火车站自产自销的粽子远比五芳斋粽子的名气响。那时候,南来北往的旅客都会在嘉兴火车站月台上买几个粽子,既可以当旅途饭食,又可以带回家作为特产送人,以飨亲友。我曾经带兵在嘉兴火车站参加春运工作,休息时会去看他们包粽子。从火车站候车室出来,右边有一排平房,其中几间就是生产粽子的车间。包粽子的工人们,一手拿粽叶,一手拿调羹舀糯米,然后放一片瘦肉、一片肥肉,再舀一调羹糯米盖上,最后舀一调羹浸肉的酱油浇在粽子上包好,就可以放在锅里煮了。在站台上卖粽子的售货车会不时地来车间装煮熟的粽子,空闲时看着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听听他们闲聊,也是蛮有意思的。

那时候,最容易买到南湖菱的地方是在火车站附近。经常会有小贩蹲在地上,前面放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南湖菱,上面盖着一块潮湿的毛巾。

南湖菱没有一般菱角上常有的尖角,角圆无刺,绿皮白肉、壳薄味甜,又称“馄饨菱”、“元宝菱”, 根据考古发现已有5900多年的种植历史。清代李符《咏菱》道:“镜花昼合丝蔓秋,肥角尖凉触波底”,“素手轻擘,红碎嫩玉,分尝便,雪藕也输甜脆……”,可见,南湖菱赢得了多么美好的赞誉。

关于南湖菱为什么不长尖角,在嘉兴有一个传说。话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嘉兴,当地民众拿出南湖的菱给皇帝吃,当时的菱是有尖角的。乾隆皇帝吃的时候,一不小心被尖角刺到了。第二年,南湖的菱便不再长角了。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