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农民

04-20 作者:飞翔的心

真正的农民

罗山二高 王琼

我生长在一个离城很远的南方小乡。乡村纯净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甘甜的泉水,一直让我梦绕魂牵,念念不忘。本质上我也是个农村人,只是自小家中无地可种,使得我儿时尽享乡村之乐,却无稼穑之苦。

后来上班了,所在单位的位置是城乡结合部,单位里有城里人,也有来自农村的乡下人。而我,城里人视我为乡下来的农村丫头,乡下人又认为我是不食人间烟火且有点小资的城市小姐。我无可争辩。但我知道,我的心一直牵挂,向往着那遥远的生我养我的山山水水的,我对所谓的乡下人,也就是农民有着朴素而亲切的感情的。所以,当我得知我的先生也是生长在有山有水的乡村时。自然十分的欢喜,可是当我随他回乡下的时候,才发现,那不是我要的天堂。那是一个矿产开发区,那里所有的山几乎全被炸得面目全非,半个天空被白茫茫的矿灰笼罩,一点也找不到山村应有的样子。而多年的开发和生意经,也使得这里的农民大多不太像农民了。我甚至觉得,只有我这个一直在外求学工作的先生还保留了农民的某些特性。

生活曾经一度使我很怅惘。我想也许是我很难再找到童年乡村生活的欢乐纯净吧,也许是我在和曾那么朴素的深爱着的农民接触却又得非所愿吧。我曾翻开历史的扉页,探求我们人类祖先的印迹。我看到,雄浑的大河诞育了光耀环宇的农耕文明,催生了历尽沧桑而不间断的历史文化,但同时,从一开始,就给那无数个在黄土大地上辛勤耕作的称之黔首的农民套上了多么沉重的枷锁,日复一日的超负荷的劳作,卑贱的命运,也使得某些劣根性的东西像病毒一样的深深植入他们体内,让他们痛苦不堪,却无从摆脱。难道这就是大河文明之于海洋文明的软肋吗?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偶然间,得了一本书,是朋友的家书集。此时,我再次体会到,读一本书,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甚至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朋友,是一个农民。农民者,是他自认为,其实他住在省城。后来发现,他的兄弟姊妹或从政,或从商从艺,均算是事业有成吧.可是在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文集里,他们都以农民自居,并以之为自豪,这就有点意思了。其实,他们言之不虚。不是有人这样说过吗?不要说什么城里人,乡下人。随便一个人,如果把你的家族往上追溯,不出三代,我们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是的,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谁敢说,自己祖祖辈辈都不是农民?本质上,我们都是农民。只是,在我有限的阅历中,在朋友这一家,我终于看到不一样的农民。

当我们怀远的河追溯到父辈祖父辈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有着类似的充满血泪的悲惨的命运。我奶奶,就很类似红的英莲,自小被拐,不知家乡,不记父母,自姓为吴。他们的命真的如同路边的野草般卑微弱小,随时都有被践踏湮灭的可能。可是,他们却最终生存下来,甚至长成一棵枝,长成一棵繁叶茂的大树。在朋友的家书集里,把他那命运多舛的母亲比成一棵油子树。我觉得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比喻了。老人是一个普通的农家母亲,少小失怙,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养育着一大群后人,饱经风霜,却又异常坚强。这多么像我们乡村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油子树,再普通再平凡不过,可是她那恰如油子树般的不畏风雨,不屈不挠,倔强生长的精神,她那恰如油子树般的大爱,良善,默默奉献的品格,给了她子女多么强大的精神动力,给了她子女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啊。我们有多少这样的母亲,平凡,普通,却又伟大。 从文集中,不难看出,朋友一家人酷好国学,对佛禅也颇有研究。他们自称为牧童,南山,村人。一方面,可见儒释道对他们的影响,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早年的乡村生活,已然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十几年的乡村劳作,几十年的人生奔波,让他们拥有了对于乡村的最朴素的情感,对农民的最深切的认识。他们在农村还安置着自己的大家庭,精心呵护着那里的一切,并凭借自己的能力,力尽所能的为父老乡亲办一些实事。他们即使身处闹市,面对尘世繁华,从来不曾忘记家乡的一草一木,念念不忘自己本来一介农民。他们知道怎样安放自己的心灵,从不迷失。这是不是一种大智慧?

他们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知源于何时何地。但肯定和劳动有关,常年的辛勤劳作强健了他们的体魄,也形成了他们乐天豁达的性格。他们好读书,并且把书读成一种乐趣。从文集中看,他们兄弟姊妹个个写得好文章,且常常填词作赋,彼此应唱和答,雅致有趣。近两年,他们好像又不约而同的迷上了摄影,从他们拍的影像来看,颇有意味,也大有田园风格。多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类自然的深沉思索吧。

他们更是团结的。他们紧紧团结在已然耄耋之年的母亲周围。逢年过节,他们必然是要相聚的,就像朋友说的那样,母亲在哪里年就在哪里。若是逢着母亲的生日,更是儿女们感谢母恩,戏彩娱亲的时节,此文集详细记载了他们母亲八十华诞的活动细况。其情可感,其节动人。在事业上,他们更是彼此扶植,相互促进。他们中的一些精英已经把眼光投向世界,投向未来,做着振兴中华的事业梦。他们的团结向上,很好的诠释了中华传统的治家治世之道,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两全。最近,他们已经在筹划建立家族基金,为整个家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准备力量,为给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我久久凝视着朋友的全家福照片,遥想着他们自小孤苦无依的父母,凭借着怎样的力量和信念,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壮大一个已然几十人口的大家族。我的思绪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千百年来,日夜不息耕作在黄土地上的黎民百姓。看到他们在大河冲积而形成的黑土地里挥洒汗水,看到他们在和大自然及命运的搏斗中,前仆后踣,苦难度日。可是无论岁月如何沧桑,历史如何变迁,我们的中华文明多灾多难,却从未中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

那你看看我们的农民。农民如草般卑微,可是漫天蔽野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农民如种子般渺小。可是一粒种子,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它脚下的土地如何贫瘠,只要给它阳光雨露,它就会积极生长,无限生长,甚至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生长的力量,生生不息的精神。我在想:这是不是黄土地给予我们最好的财富,这是不是我们大河文明的最好诠释?曾几何时,我们的农民父母用自己黧黑的面孔,佝偻的背,青筋暴满的手,用他们挥洒的汗水,不屈不挠的意志实践着这一切。而今,多少农民兄弟用他们的豪情他们的快乐他们的成功他们的畅想传承发扬着这一切。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唯有精神不变。 曾为薄雾遮望眼,到得真海识蛟龙。我知道,在朋友的家书集里,我领悟到了农民的真正内涵。我的朋友及其家人是真正的农民,是中国的脊梁。

轻轻合上书,难抑心头的澎湃。我在想:凡是看过此书的人,一定会说,我为做一个农民而自豪。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