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游西山崖

05-29 作者:乐树树

(文/乐树树/QQ397634173)

早就听说距夏茂集镇8华里处的西山崖风光旖旎,景致怡人。可也只是听说而已,来夏茂这么久却也不曾去过。

今年的五月初,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同游西山崖。由于连日的绵绵细雨,此事竟是一拖再拖不能成行。五月的中旬,终于逮着了一个一睹西山崖的好日子。这一天风和日丽,天空万里无云,我们这些上班族就在下午下完班后一起向西山崖进发了。

这西山崖位于夏茂镇松林村,呈狮子形状。从镇上驱车赶到此处大约是十来分钟的路程,我们赶到那里的时候,一缕夕阳红红的余辉正透过两山间的缝隙洒在我们这帮游人的身上。——来到西山崖道口,那一束束芦苇花儿从绿叶丛里伸出一只只红嫩的小手正招摇着迎接我们的到来……。马勒漈瀑布就挂在眼帘,只见得一条白色的银柱镶嵌在青山褐石之间。由于相隔甚远,让人觉察不出它的气势磅礴,但那轰隆隆的巨响,却也让你感受到了它的水流湍急。

三千阶石岭古道是通向西山崖顶的必经之路,我们有说有笑的延着石岭古道盘旋而上,不一会儿就到了一座古亭边——这破破败败的古亭,不知风风雨雨的立在那里多少个年头。四边的檐角微微的向外勾翘,仿若是一只展翅千年的蝶;屋檐底下依稀可辨的一幅残缺了的双龙戏凤图,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年代久远。

拾级而上,石阶边偶尔冒出的一两朵淡黄色的小蘑菇似一把把破土而出的小花伞一般立在道边。山中漫山遍野的都是松树,那松一树挨着一树的拥成了一片片斑驳的林——无怪乎这山下的小村庄名唤“松林”,竟是因为这满山的松树而得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绕过了一个歇脚的小亭。就来到了“圣福亭”,这圣福亭设计的甚是巧妙——人字形的屋檐下一前一后的洞开了两扇拱形的门,这两扇门竟成了这路的必经通道。

绕过“圣福亭”,经过一段陡峭的坡路,不多久就可以看见一处洞开的山门立在那里,上面自上而下的写着:“西山崖——阿弥陀佛”七个大字,下悬一幅对联——“择选觉雪须圣地,特集雄狮万进基”。

过得山门,大峰禅寺就立在眼前。据史料记载,这大峰禅寺始建于宋建炎十六年(1142),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寺院内自下而上的立着一座大殿、一座祖师殿。——两殿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雨,早已显的破败不堪;建筑之风也显得简陋异常。想来是南宋时期,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力衰败,建筑庙宇寺院也只能一简了之。

大殿内供奉着“七宝如来”的法像,殿门外立着一块石碑,七宝如来的名号就罗列在这石碑之上——“曰南无多宝如来、曰南无宝胜如来、曰南无妙色身如来、曰南无广博身如来、曰南无离怖畏如来、曰南无甘露王如来、曰南无阿弥陀如来”。大殿房檐上挂着一个喇叭——无怪乎在夏茂镇内的傍晚或是清晨,偶尔能听见一段优美的佛教圣歌“大悲咒”飘荡在青山绿水之间。不知是因了这大峰禅寺还是那与其遥遥而立的天湖净寺,或者竟是两寺间遥遥相鸣的佛法交流。

寺院外不远处,几株神情飘逸的竹子相拥成林,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用在这绵延数百年的佛家圣地之间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山中历代不食人间酒肉的僧侣难道不是一个个寺外的高人吗?山上石壁间东一簇、西一簇的映山红兀自的招展着那鲜红色的花瓣,让人禁不住地呤哦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红花始盛开”的诗句……

大殿门前的院落里,一棵老松,精神抖擞的立于寺外——它不是南山的不老松,却见证着这大峰禅寺的兴荣与衰败。——它不是黄山的迎客松,却伸出那苍劲有力的枝枝蔓蔓几欲拥抱过往的游人。打小生长在此间的邓祖光有诗于此——“……八十一岁高龄的释道静住持/坐在老松树下向我讲述西山崖的传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如今释道静住持不知仙归何处,而这棵老松却仿若手持战戟的战士一般忠诚的守卫在这座古寺旁边。

老松旁三棵树影婆娑的紫荆古树拥立成排,据说每逢晚秋紫荆花便会盛开,那红红紫紫的花瓣仿若是来往香客燃放的一朵朵绚烂的礼花,整个大峰禅寺竟因了这片红紫而显得热闹非凡起来……

站在寺前的扶拦旁向下鸟瞰: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将整个夏茂镇团团围在中心——远近的阡陌与低矮的小山相错交织,几条蜿蜒绵长的公路蛇行山间,一摞摞林立的楼房星布其中。……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层层叠叠地向外迤逦,最终都消散在远方那层层缥缈的云雾之间。好一派“昏黄夕阳日落时,远山青黛染苍天”的景象。

大殿上方一块体型硕大的巨石在天与山之间独自矗立成一座风景秀丽而险俊的山崖。从远处望去,这崖竟如一只巨狮盘踞在那里一般,这块巨石也因而被命名为“狮球石”。——这山的山形本已神似雄狮,而这山巅上的山崖竟也形似石狮,不知其间又暗藏着何等的风水玄机?我并不迷信于风水学说,对此也只算是个外行人看个有趣罢了。……这狮球石不仅形似巨狮,其险俊、清丽的风景更为来往游客搓腕叹息。然而其间美妙的意境竟如观赏一幅山水大师的风景画一般的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天生一座西山崖,无限风光在险峰”、“崖壁岩丛逞娇姿,雄奇瑰丽似仙景”正是古来文人墨客为这段山崖留下的两句叹息。而这叹息声中竟也透着几许“不可名其状”的无奈。——西山崖正是因了这段崖而闻名存世的。

站在狮球石旁向下望去,那高约万丈的悬崖陡现眼前。那悬崖直深深的一眼可以望到崖底,崖底下除了绿树还是绿树,那绿树密密麻麻的相拥得不分彼此。让人觉着眼前就是一片绿茫茫的汪洋大海——偶有几只飞鸟飞过,竟仿若是游在海里的鱼。

祖师殿就立于风景险俊的狮球石旁,殿内供奉着佛教信徒龚志道、刘志达和杨志远——俗称三佛祖师,这三佛祖师相传乃唐代雪峰寺高僧义存的弟子。深谙风水之道的三佛祖师庙修于此,足见这狮山之颠立狮峰的西山崖原是一块风水宝地。

看罢祖师庙,还复寺院中,只觉天边日色渐淡,同游人中已有人带头走下山去。由于无人指引,传说中的两块神石——棋盘石和驾那石却无法找见。据说这两块神石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流传至今——“话说铁拐李带着吕洞宾云游到西山崖,便坐在棋盘石上下棋,正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松林村的一个少年上崖拾柴看二仙下棋竟忘了回家。铁拐李说:观棋不语有意思。吕洞宾附和着说:真有意思。一时兴起,便顺手拔出随身佩戴的宝剑,往驾那石上丢去,那柄宝剑没入石中,有余音缭绕。那少年感到好奇,便使出吃奶的力气去拔那柄剑,却怎么也拔不出来。忽的一抬头就看见两位神仙驾云而去,也说了声:真有意思”。身在其中,只闻得神石的传说却不见石的神貌,这不禁让我有些悻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天色已晚,我只得随着同游的脚步向山下走去。心中默念“西山崖,西山崖,下次我来——揭你面纱”。

2012年5月17日夕游西山崖始作至5月26日完稿

共 7 条文章评论
  • 谢谢风语朋友。2012-05-29 11:10
  • 谢谢墨白2012-05-29 13:02
  • 谢谢赛飞,谢谢伊若雪2012-05-29 17:02
  • 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上了一腔心情2012-06-02 09:34
  • 回复@孟杨:谢谢孟杨2012-06-02 10:43
  • 描写细致入微!词句精炼养眼!唯一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衔接过渡略显突兀,如果着重的对一,两处景点进行更深刻的打造,文字主体框架会更好些不?呵呵,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见谅!2012-06-13 20:37
  • 回复@襹葬╃瑷:谢谢提出宝贵的意见。2012-06-13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