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只因无奈

06-04 作者:墨轩

说起吕雉,我首先想到的总是戚夫人。在想,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刘邦死后,吕雉掌权,立即展开了她残忍的报复。她对戚夫人恨之入骨,认为直接处死她就是对她莫大的恩德。于是,将赵王如意杀掉,将戚夫人的手脚剁掉,药哑喉咙,熏聋双耳,挖去眼珠,扔进厕所,唤为“人彘”。还叫惠帝刘盈观看,以壮其胆。不料,自小仁慈宽厚的惠帝知道真相后,竟一病不起,从此沉溺酒色,不问朝政,西汉大权理所当然落到了吕后手中。一个女人,赢了天下,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在历史上,吕后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至今人们提起她的名字,最先想到的还是她的狠毒与权变。但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最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早年的吕后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她聪颖、温存、善良。在吕公的坚持下,下嫁于当时还是小小亭长的刘邦,娇小姐自此变成了日夜操劳的农妇。可刘邦依旧本性不改,丝毫不顾及妻儿。吕雉不仅要下田劳作、烧饭洗衣,还要生儿育女,奉养双老。刘邦的与众不同和吕公的相面之举,使吕雉相信刘邦日后真的会前途无量,成就大业,这样的婚姻注定与爱情无关。

吕公纵然神机妙算,却不知女儿从此与常人的幸福失之交臂。刘邦战败,吕雉与刘公沦为项羽的人质。受尽折磨和凌辱,挣扎于生死边缘。当刘邦笑嘻嘻地说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话时,她一定心寒如冰,透骨冰凉。刘邦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尚且如此无情,纵他坐拥天下,又与自己何干呢?正如虞姬嘲笑她时所说:“你看起来是刘邦的妻子,其实不过是个摆设,多少年来你与刘邦只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就算你贵为王后又有什么意思呢?刘邦不爱你,他爱的是他自己。”但让吕雉心灵发生根本性蜕变的,恐怕是刘邦逃亡途中,几次三番将自己的一双儿女踹下车,幸得夏侯婴坚持相救,才保了惠帝与鲁元公主。在夫为妻纲,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的心思不在丈夫身上,就只能放在儿子身上了。吕雉与刘邦没有生死相依的爱情,她把所有的希望与爱都给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所以当她得知刘邦的作为之后,再一次被没有爱情的婚姻深深的伤害了。也许,刘邦这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气概,但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把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变成了日后大家所熟知的吕后。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想,她是宁愿选择夫妻恩爱、男耕女织的恬淡生活的。可惜,永远不能回到过去。

吕雉历尽千辛,终成人中龙凤,以为从此可以安定一生,但更残酷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戚夫人争权,一心想让儿子刘如意继承王位。刘邦先以谋反罪将鲁元公主的丈夫张敖贬为宣平侯,经吕雉几番奔走,才保住其性命。刘邦却以刘盈懦弱为由,一门心思地想要改立太子,这让吕雉心急如焚,坐卧不安。夺嫡风波未平,又欲将已婚的鲁元公主送于匈奴和亲,然后要求刘盈代父出征,平叛英布之乱。虽然机智的吕后一次次帮子女化险为夷,但也已身心俱疲,对刘邦彻底失了信心。以至于后来刘邦煞费苦心地与臣子们订立了“白马之盟”,来防备自己百年之后吕雉专权,坏了他苦心经营的刘氏天下。但死人终究斗不过活人,他订立的盟约,在吕后这里,只是一个形式。

吕雉作为中国政治史上尝试女人专政的第一人,其政治才能是无可忽视的。她先是辅佐刘邦出谋划策,争夺天下。后又施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在她当政之后,表现出以治国安邦为己任的胸襟和气魄,沿袭“与民休息”的国策,无为而治。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特别是她诏令废除“三族罪”与“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叫好。她的政策,为西汉以后抵御外敌,抗击匈奴打下了国力基础。

《史记》称赞她:“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乱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在她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看成败史书有载,论功过后人评述”,只是希望人们能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作出公正的评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