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谈(之二)
散文怎么写?
著名作家金河说过: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路数。写作严格地说没有方法,古话说是“文无定法”。另外有:如果有一千个诗人就有一千个写诗的方法。还有一种说法:每一首诗的发表就等于是举起一个牌子“此路不通”!
但是关于某种文体写作的方法还是“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写作方法无非是一种写作经验的总结,只能作为一种借鉴。
余以为写作忌讳形成一种模式,也就是“不要玩熟了自己手中的鸟”,写作要追求“陌生感”,要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但是散文怎么写?还是有一定的路径可以借鉴的。
首先,散文强调先有意境后有文采。意境简言之就是情景意的融合。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余以为意境是散文作者搭建的一个赖以表演的舞台,一个可以让你说话的场。
余光中先生指出:“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散文必须借助情景的描写、铺垫,这样才能绘声绘色。
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里通过写景写出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静寂。于是作者,在大雪过后的深夜,万籁俱寂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一静一动,更加突出“独”往。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将天地的寥廓,万籁无声的静寂,悉数传达出来。这也是在通过对比,两极强化。一方面说,天地的浩大。一方面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这里也是在搭建一个寂静的舞台,好让自己“粉墨登场”。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写景物相当地洗练: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个白字,意境皆出。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让人叹为观止。如果没有意境的铺垫,只是就事说事,何以千古不朽。
意境是散文赖以生存的场。
- 你在这里大赞这几位大家的作品了,可是,究竟怎样写好散文,你并没有向我们“慷慨解囊”啊。2012-06-17 04:07
- 说的很好,受益匪浅,谢谢!浅笔书写就不要吹毛求疵了。2012-06-19 21:50
- 意境是散文赖以生存的场。欣赏,问候!妙就妙在一“场”字,让人浮想联翩,太实、太白都不足取!顶上!2012-06-19 23:15
- 欣赏,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先有意境,打了腹稿,才能挥毫泼墨,写出声色景三元素。顶了。其实我觉得你当时发表文字时,最好几篇一起发,看了痛快,省得大家错过。大家都很忙,有时无暇欣赏。哈哈,一己之见见笑了。顶了2012-06-20 10:01
- 意境是散文赖以生存的场。我以为是磁场呢,哈哈!2012-06-20 18:03
- 回复@落魄书生:落魄书生:你好!你的建议很好。其实,这次大家关注,也出乎我的意外。有些想法,抖落抖落。2012-06-21 09:07
- 散文妙在心曲的流露,怎样的水到渠成,怎样的流芳溢彩,怎样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讨论一下,望交流学习!秋叶祝老师快乐!2012-06-21 11:26
- 天人合一:史之真、佛之善、诗之美,谢谢老师指点迷途。2012-07-04 18:43
- 中国散文、诗、书、画,善哉重情,妙哉写意!2012-07-04 18:46
- 回复@范文仓:一孔之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012-07-17 12:09
- 回复@梦天之蓝:这个场的概念比较大。2012-07-17 12:10
- 回复@冷漠的眼睛:别急,我会在以后的帖子里慢慢说来。2012-07-17 12:11
- 老师!2012-07-23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