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真义

06-20 作者:林弓强

读书的真义

林弓强

有关读书,历来名家论及甚多。近读邓九平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名人书系》中的《谈读书》(共五册),感受颇深。大师们对读书的爱好,“比小孩爱吃糖果更甚(叶辛语)”,“几乎没有一日不读书的(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因而他们感悟深刻,娓娓道来,感人至深。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读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或是读书之方法,或是读书之裨益,或是书缘逸事,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尤其是对书的那份感情,更令人起敬。他们宁可忍受越来越狭窄的居住环境,也心甘情愿地腾出空间让位给书籍。他们视书如命,深知书之于人类的意义,远远超出个人的得失。正因如此,为了保护书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挨批挨斗,甚至甘愿丢命的那份对书的情结,读后令人钦佩。这使我想起了余秋雨先生在《风雨天一阁》一文提到的明代藏书家范钦。他为了让一生收藏的书得以保存,从藏书楼的取名‘天一阁’到遗产的继承都费尽心思。天一阁乃取《易经》“天一生水”之义,借水防火。而为了使继承天一阁藏书的后代能够得以永久保护好藏书,他给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则。如: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3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1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3年,因典押事故者,除追罚外,永行摈逐,不得以祭。可以说,为了珍爱的书籍,他连后代都抵上了。而被称为传统大藏书家“最后一位”的周叔弢先生,他把珍藏的古籍一批批献给京津各大图书馆,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典籍真正成为“天下公物”。像这种博大胸襟之人,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所以,我在想,自古以来,如果没有这么多舍生忘死、甘于奉献的人类精英,让先人积累的知识承传下来,并发扬光大,现在的世界不知会逊色多少!百科名片对书是这样看的: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正因如此,读书才成了文明社会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普及。

那么,读书到底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邓云乡《书缘清话》是这样写的:读书为什么?为什么读书?智力测验出这样的题目,会有数不清的答案。虽然不能说人人不同。但大体会分出许多类的。

是啊,人各有志。读书的目的也一定有所不同。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我想,从读书的初衷来看,读书应该缘于对知识和道理的渴求。成语“文以载道”指的就是写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的。但随着开科取士,读书就不仅仅是为了识字,为了求知,而是目的明确地为了博取功名。作为统治者,他们深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理。因此他们一方面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开科取仕,招揽人才,让自己的江山永固;而有权有势的人,也希望官运亨通、福泽绵长,孩子从小也在官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有钱的人则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家业;普通百姓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之后能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现在时代变了,已经是市场经济了,有钱就好办事,有钱生活自然多姿多彩。因而读书的功利意识就不如古人那么明显。但文凭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你想要好的工作,没文凭不行。文凭越高,好处越多。因此,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孩子读书,并把教子读书当成头等大事。正所谓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读书的真义。这只是读书的好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读书可以增进才干,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解决问题。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之所以能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就是因为读书吗?“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好读书》)”。叶辛也说:书海浩瀚,扑进去其乐无穷。历史书给我展示了各个时代的画卷;哲学书教会我深入地思考;地理书使我熟悉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环境;游记能补充我喜爱的生活;诗和散文里面,总有发人深省的诗眼和如画的精致。所以,“当我们打开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人世间最优秀的人物结伴,置身于历代伟人巨匠之间,聆听智慧的告诫,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善、忍,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青春、爱情、友谊,什么是理想、信念、人生,什么是生活的真谛,人的价值,什么是应该选择的道路(景克宁《书与读》)”。所以,“书是千里眼、顺风耳,望远镜,显微镜;书是科学的总结,智慧的源泉,生活的指南,给人以开启科学知识的万能钥匙,提供了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景克宁语)。”正因如此,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弥尔顿才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世界上的大思想家和大发明家都是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郁达夫《人与书》)。”无论是哲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是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读书获得。所以,“读书可以解决问题,就是军事、政治、财政、思想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这就是读书的用处(胡适《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有成能够给你带来名利双收。在古代,金榜题名能够让自己锦袍加身,荣华富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举成名天下知。而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人物可以说非宋真宗赵恒莫属了。他在《读书乐》中是这样写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读书有如此之好,只要读书有成,则江山也有,美人也有,什么都有。因此,为了读好书,不乏头悬梁,锥刺股者;为了金榜题名,不少老得可以的人还拼命读书,虽屡考屡败,屡败屡考,考了又考,勇不言输。《三字经》里面举了年过古稀的梁灏,年龄已经八十二了,还以坚韧的毅力得中榜首: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所以,对于小孩来说,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勤心进取,才是在理。况且人生苦短,生命有限,怎能虚度年华?勤有功,戏无益。趁青春年少,积极进取,为人生奠定基础,待来日衣锦荣归天下知。如今,我们虽然没有了开科取仕,但我们有高考,名称虽然不同,但文凭也是进阶的关键。你看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没有大学文凭还真不行。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要考公务员。只要有好文凭,只要有真才实学,找份好工作是不难的。而有好的工作不就意味着名利双收吗?所以,古今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读书还可以陶冶性情,给人乐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学识的人,他的言谈举止就是不一样。它对于一个人的性情陶冶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有许多高尚的人作你的朋友,耳濡目染,自然受益匪浅,境界当然不断提高。关于这一现象,梁实秋先生在《漫谈读书》一文中也作了很好的解释: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为友就会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曹文轩先生在《闲话读书》也说出个中奥秘: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是丑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正因如此,古人才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一个人沐浴于高雅的书香之中,就如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那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怡情养性,其乐融融。当“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变得心灵充实(曹文轩《闲话读书》)。”所以,唐达成先生在《杂说读书乐》一文才自豪地说:若有人问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读书。“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乐趣(冰心《忆读书》)。”叔本华也深有同感: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赫兹利特更如是说: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正因读书有诸多好处,作为孩子,若不读书,人家就会规劝: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言语殷切,令听者无言以对。毛主席教导得好:你们(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因此,年轻人是应该读书的,而且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早在读书还没有普及的古代,能够读书是一种荣耀。作为没钱没势的老百姓,是不能读书的,想读也没门。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官家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学堂读书。而作为女子,就更加免谈,就是千金小姐,也只能“偷”着学。那个年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无才无所谓,有德就行。什么德呢?就是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因此,读书不是妇女的事,就是再聪明也没有用武之地。科举考试是男人的专利。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私塾。孔子就是开了私塾的先河,让想要学习的布衣子弟有书可读。当然,你可以来读书,但不能白读。学费是一定要交的,当然用粮食顶替也行,总之,不是免费的。现在好了,赶上了义务教育,人人都有书读,而且免费,真是太幸运了。

对于读书的真义,我是认同这样的观点:读书为身上之用。即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做人,在于成就美德。“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高忠宪语)”。广州香山书院一副对联也是这个观点: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是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位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学写文章,学会一点技艺,便算是有读书的天分吗?在我所要求的只是“恕”,不过是尽人伦的本分——忠孝仁义而已。正因如此,古人才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如果读了书,不把学到的知识才艺用到美好的方向去,那么读了书,做起坏事来会做得更坏,对社会而言,读了书不如不读(孙观汉《漫谈读书》)。”正因如此,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才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才是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还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而是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所以,读书的真义,是要你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够做到“修身、齐家”,在学有所成,功成名就时能够“治国、平天下”的。故“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重德(《菜根谭》)。”要学习古今优秀人物,用自己所学贡献国家社会,当官时爱民如子,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一个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好公仆。不是见利忘义,腐化坠落。古往今来,在各行各业,有多少学有所成之人,甚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尊的高官,他们在考验面前被糖衣炮弹所中伤,最终把聪明用于邪路,导致文学功名反而助长了他的奸滑,成为遗臭万年的腐败分子。当他们面对法律的审判时,泪流满面,悔不当初。所以,我们应该牢记读书的真义,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慎独,才不会枉费十载寒窗的奋斗,才不会辜负父母的期盼,国家的栽培,才不会愧对“脚下黄土,眼前赤子,头上青天”﹗

作者:林弓强(中学高级教师)

单位:汕头市谢易初中学

邮编:515823

手机:13068955236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