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和分担(王诗杰原创首发于红袖添香诗杰散文)
网络提供了一块地,让一群志趣相投的人集中在一个地方吐口水。这些以“愤青”自居的人,在网络上高调地“分担”国事,却在生活中低调地分享国泰安康。
分享与分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两者着实缺一不可。愤青们可能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价值,企图用一种“伪分担”来扩大自己的份量,殊不知,先“分担”后“分享”,你得先用“担”子将物品挑至目的地,然后才有权“享”用。
旧社会时期,鲁迅先生曾用一支笔挑起了民族的重担。世人仍旧徘徊在愚昧落后的荒地上,鲁迅锋利的笔早已化作先进的大机器为构建民族的新脊梁而勤苦工作。他了解在物质精神溃乏的年代,不用奢求用“分享”任何光明和希望,分担压在民族身上的三座大山的重量才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至于需要分享的那些东西,在“分担”之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科技发展之后,世界变大了,人心却变小了。多数人已经排错了“分担”与“分享”的顺序,一类愤青,在充分分享现代化祖国的光照后,转而去放大细小的弊端,并沾沾自喜,以完成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任务为荣。如果,仅是将他们言语的半分之一的力量真正落实中建立完善的实践中,那么,这对解决弊端的推动力量私毫不亚于几座核电厂。可惜的是,他们的行为确实是本未倒置了。
分享与分担的形象具体化就成了权利与义务。这要求我们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去实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化。钱学森回国开创了我国导弹的先河,为落后的中国分担了苦处,并为之输送了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公民,他选择先义务,建设祖国,而这种操守只能存在于万千人的仰慕之中了,因为他们对分担的意识仍旧缺乏,宁可把“权利”两字刻在脑子里,也不愿用支笔在行为上写几笔“义务”。
“分担”不是仅存于过去,“分享”不是仅存于现在或将来,责任感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缅怀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一些小事中供我们去摭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网络的圈地只是口水的集聚地,而我们的行动从不拘束于此,摆好分担与分享的位置,只有零部件都各就其位了,机器才能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