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论家庭

08-12 作者:观鹅会意

闲言碎语论家庭

文/观鹅会意

入笔家庭之文题,不得不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不知道把他们的关系喻成什么比较合适,思来想去,如果把社会喻成一棵树,那么家庭就像一片片树叶;如果把社会喻成一本书,那么家庭就像一个个文字;如果把社会喻成一首歌,那么家庭就像一个个音符;如果把社会喻成一块布,那么家庭就像一条条线;如果把社会喻成人的身体,那么家庭就像一个个细胞等等。因为家庭和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结构,所以感觉还是把社会喻成一棵树,把家庭喻成一片片树叶比较合适,想困了,似乎感觉心安理得了。

为什么说把家庭喻成一片片树叶比较合适呢?因为中国的家庭都是三世同堂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合理的小社会,家庭在老中青的相互帮助下促进了自身发展,家庭自身发展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其他比喻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

家庭产生生存过程大致可分为:婚姻缔结,生儿育女,参加社会劳动,积累私有资本,裂变新家庭,持续发展。家庭人口品德素质教育主要靠家教,三世同堂不一定和父母亲生活在一室,和父母亲住在一个县城、城市,也同称为三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好处,就是老人可以把自己生活的仁经义验传授给儿孙,儿孙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良好的生活经验只有父母亲才会毫无保留地教给自己的孩子。老师传授的只是一个阶段的知识,几年后就形同路人了,只有父母亲陪伴教育你一生。阅世愈深生活经验愈丰,阅世愈浅说话做事愈真。罗贯中不一定会带兵打仗,可他能写出了老谋深算的《三国演义》。施耐庵不一定武功超群,可他能写出了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腾挪跌宕,引人入胜的《水浒传》。曹雪芹他怎么能写出了人物个性鲜活、情节一波三折的《红楼梦》呢?还是取决于家教。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他在这样“繁华”的生活中长大,没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家教给他的生活经历,再加上他经历了家世的衰败,所以写出来一部“说不尽”的脍炙人口之奇书就不足为奇了。鄙人粗略地归纳书中涉及的知识有: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诗词赋文,园林建筑,医药偏方,菜肴烹饪,饮食养生,仁义礼智,女性健康,人际交往等等方面的知识,曹雪芹真是一个无以伦比的杂学家。

你看那风儿吹的哗哗作响的树叶,多么像一个个勤奋奔忙的家庭。叶柄负责和大树的连接,勤劳地从外部为叶片输送着水分营养,还保护着幼芽的生长,他就像一个家庭的男人。叶片把叶筋叶脉布置的井井有条,储存积累着爱、品德、生活经验,还担负着相夫教子,它就像一个家庭的女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它会使树叶叶筋叶脉不断地生长,整个树叶越长越厚越来越结实,它可以抵御病虫之侵害,它可以抵御暴风雨之袭击,树叶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为幼芽做出了榜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鄙人认为这是一首带有嘲讽的劝酒歌,当然每个人的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前面两句是写每个人明明知道自己活不到百年,但是做为父母那个不为自己的子孙担忧呢?为什么人们喜欢读贤人留给家族的《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呢?只有为自己的骨肉亲情儿孙写书,才能毫不保留地写出来他一生的经验之谈,那都是肺腑之言。看来曾国藩也是一个凡人,他也为自己的子孙担忧。他之家书就是教育曾家后代成长的教科书,在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为曾家后代做了深刻的讲习可谓用心良苦。这本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看来家庭不仅是吃饱穿暖的地方,还是扬帆起航的港湾。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