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

08-30 作者:老党

何求?几乎是有多少人在生活,就有多少种结论。迈上各自的路,就是探索着自“求”的答案。经历多少发展阶段,就有“求”的不断调整变换。在路上,或走过了路,待会首。往往悲哀的是“求”由不得自己,多被环境、他人左右安排;往往痛苦的是“求”被选择,为某种大局委曲求全;往往可怜的是不知“求”在哪里,糊涂着走来,糊涂着走去;往往宽慰的是明白的心,装着糊涂走向终点;往往纠结的是明晰地追“求”,却时常迷茫相伴;往往痛心的是信任的“求”、光鲜的“求”、崇拜的“求”,演变破灭,不堪回头,懊恼失望无限。

选择和命运的安排,机遇和生存条件所限,无数人尽管孜孜追“求”,有多少人留下的不是遗憾?一幕幕由激情、痛苦、悲壮、愤懑、悔恨合奏的歌剧,其声影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飘荡、且重复上演。从宏大的主义、国家、社会,到具体的民族、家庭、个人,谁没有深切感悟。“求”虽是主推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前进的主旋律,释放生命正能量的根本动机。它的另一面或另几面放到具体的人的有限一生中,所带来的各种麻烦,加上生存环境发展的有限性制约,满足不了按所“求”、喜所“求”、愉悦地为自己的“求”而付出一生的愿望,“求”自然就成了人活着必须直面的主题,也是时常思索、时常自问、时常怀疑、时常求解的问题。

一位美国老人用生命实践给出一个既哲学又简单动人的答案,颇可思索。“他是美国最后一个守灯塔的人。他去世时88岁,守灯塔,守了66年。他在孤独中读了无数的书,其它嗜好也不过是钓钓鱼。他从来没有休过一天假,他说:我不要退休,我爱大海,我太爱我的工作。我每天看灿烂的黎明和日落,背后还有无数的曼哈顿灯火,一生何求!”(引号内梗概摘自《意林》第17期作者蔡澜)

何求,恰是不求,不求还要挚着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感情的追寻,生存权利的争取,生命意义的诠释。收获何须问秋风,是一种态度;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一种态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还是一种态度;能在快乐喜欢的事上付出生命能量,岂不是不错的“求”。我有些豁然开朗!

2012——8——29——22:00草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