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话乌乡

10-08 作者:孟杨

告别白雪映照的博斯坦牧场,一路赶赴木垒,才知诗人把木垒想象成木头垒起的房子,虽然有艺术夸张之嫌,但那些游走于天山深处的游牧的牧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木头垒起的房子里繁衍生息,却是一个不用夸张的现实。但在今天,这一现实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在从木垒胡杨林-鸣沙山景区返回县城的路上,卸不掉胡杨林滴落心田的沧桑,抹不去鸣沙山注入心怀的悲怆,一路上一直和高原贤人赞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类在依赖大自然生存的历史变迁中所演绎的悲壮,心情是一种难以言出的忧伤,心绪里也多了几分少有的激荡。

眼看着距离伫立在田园牧场上的木垒县城愈来愈近,一路奔波所带来的倦意突然涌上心头,不由地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想象有一座红色的房子,房子里有宽大舒适的床,让我舒展疲倦的躯体,卸去一路的疲惫,卸去心中的忧伤,用甜梦稀释掉悲壮与激荡。谁知路过一个村庄,一排排红色屋顶的房子在夕阳辉映的大漠上,显得格外的耀眼,让我不由地放慢车速,将车停靠在宽阔的马路边上,走出车门开始关注这个由红房子构成的村落,躯体里刚才升起的那丝倦意已消逝地无影无踪。

主动向一个骑着摩托车归牧的牧人招手,询问我们现在身处哪里?牧人扬了扬手中的放羊鞭,指着一处广场上的独立的红房子,用不太流畅的汉语告诉我们:这里是大南沟乌兹别克族自治乡,那个红房子是我们的文化馆。

乌兹别克乡?在我的记忆深处,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散落着许多乌兹别克族部落,虽然他们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语言,但由于这个民族的人数较少,而且以游牧为主,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却只限于书本和纸张,今日却意外地融身在一个乌兹别克族聚居的村落里,心中的那份惊喜无以言表,于是拉上高原贤人直奔文化馆而去,谁知文化馆的管理人员已经下班。

这时夕阳已经下山,暮色笼罩的乌乡显得格外的静谧,我与高原贤人绕着文化馆转了一圈又一圈,急于揭开乌乡神秘的面纱,可看着紧锁的文化馆大门,只好怀着遗憾回到旅馆,但心中满满盛着的却是乌乡和那一排排红房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天清晨,我们来不及用早点,就急急赶到离县城十三公里以远的乌兹别克族自治乡。朝霞染红了大地,乌乡的红房子被大片大片的田园簇拥着,牧人赶着牛羊放牧在割掉麦子的田地上,农人在像丛林一样的玉米田里收获玉米。巡眼望去,满目只是大漠田园,见不到草原和牧场,呈现出的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面貌,与我深藏脑海中的游牧民族截然不同,这多少让我心中有了一些疑惑。

赏着清晨里田园的美景,一直守候到文化馆工作人员上班。

进入乌兹别克族历史文化展厅,才知中亚乌孜别克人及其祖先,很早以前就和我国新疆各族人民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特别是18世纪中期以来其中一部分人陆续迁人我国新疆定居下来,成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大南沟乡是全国唯一的乌兹别克族自治乡,乌乡而今所在的这片土地叫阿克喀克巴村,是县政府为游牧的乌兹别克牧人新开辟的定居点。而原乡政府远在五十七公里以远的天山深处一个叫大南沟的地方,那里还有263户居民过着游牧生活,坚守着他们的传统。

在乡政府以农养牧、以农促牧、采取自愿的指导思想下,有大部分比较年轻的牧民告别了祖祖代代固守的大南沟牧场,开始过上了半耕半牧的生活,开辟了田园,种上了庄稼和牧草,建起了塑料大棚,种上了各色蔬菜,不仅生活一天天富足起来,而且孩童的上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兹别克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稀琳》广泛流传,乌兹别克族女人绣出的绣毯,不仅张扬了他们传统的文化,而且为她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远销中亚各国。

然而,定居在阿克喀克巴村与留守大南沟牧场的乌兹别克人,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却同样面临一个个困惑,是固守深山还是走向定居,是放弃游牧还是走向农耕,是选择固守传统还是逐步走向开放以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成分?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来和简单地去的问题。但我相信勤劳智慧的乌兹别克同胞,会做出适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选择。

天山深处,有勇敢的乌兹别克人,天山脚下,有耀眼的乌兹别克红房子。用高原贤人的一句话说:一路走来,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乌乡。

(2012年10月3日初稿木垒、10月8日定稿鄯善)

共 50 条文章评论
  • 感谢朋友的挂念,已经安全返回鄯善驻地,将于朋友们分享旅途奇遇!2012-10-08 23:10
  • 感谢朋友的挂念,已经安全返回鄯善驻地,将与朋友们分享旅途奇遇!2012-10-08 23:11
  • 推荐阅读。欣赏了,问好。2012-10-09 02:00
  • 推荐阅读!欣赏!我去过两次新疆,新疆非常美,祝好朋友!2012-10-09 04:57
  • 跟着你走新疆,开眼界了。推荐阅读,顶起2012-10-09 05:19
  • 欣赏,分享孟杨兄的旅途奇遇。祝你平安回来。2012-10-09 07:28
  • 欣赏,草原民族总给人很多想象2012-10-09 08:17
  • 谢谢你不辞辛苦地把远处的人情风景细细描述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天外还有那个天山,人外还有一个孟杨。问候朋友,祝安康快乐!2012-10-09 08:41
  • 回复@如雪:谢谢如雪,是的,草原民族给人的想象是无限的,2012-10-09 09:51
  • 回复@飞:谢谢飞,不辛苦,揽人间胜景是我的追求,况节日期间来了一位远方的朋友,过的很开心!2012-10-09 09:53
  • 回复@大海之子:谢谢大海先生,我将逐步地将北疆一路的见闻与朋友们分享2012-10-09 09:54
  • 回复@大生:谢谢大生先生,多保重身体2012-10-09 09:54
  • 回复@伞洪伟:谢谢伞洪伟,有空再来新疆,一起阅览人间美景2012-10-09 09:55
  • 回复@人生:谢谢人生2012-10-09 09:55
  • 孟先生的文笔大气,文章气势不凡,定会是个大家!拜读佳作,期待新作哟。祝好并学习了。2012-10-09 10:37
  • 那里,只是为了抒发心意而已,习作《火石鸟的传说》在《西部散文家》2012年第五期发表,有空斧正斧正
    顾全:孟先生的文笔大气,文章气势不凡,定会是个大家!拜读佳作,期待新作哟。祝好并学习了。
    2012-10-09 10:45
  • 拜读!旅游快乐!2012-10-09 10:50
  • 多多介绍新疆的人情风景,让我们开开眼。欣赏你的文采。2012-10-09 11:03
  • 沉醉在你描绘的别样风情里,问好。2012-10-09 11:44
  • 欢迎孟杨归来,分享你的旅途奇遇,欣赏你的文笔风采,可否发一点图片饱饱眼福啊?2012-10-09 12:44
  • 回复@一缕阳光:图片发过,发不上去,遗憾2012-10-09 13:17
  • 回复@红尘一笑:谢谢红尘一笑,习作《火石鸟的传说>>获得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特此告知朋友们2012-10-09 13:20
  • 回复@寂寞:谢谢寂寞2012-10-09 13:20
  • 回复@默然:谢谢默然2012-10-09 13:21
  • 欣赏;未来的年轻作家,祝贺你!!!2012-10-09 14:39
  • 回复@香姨:谢谢香姨鼓励2012-10-09 14:48
  • 文字在空间能制作成音画,我想更加生动!O(∩_∩)O哈哈哈~2012-10-09 15:57
  • 不是很专一。但绝对还好。2012-10-09 16:44
  • 回复@仰望月色:谢谢月色2012-10-09 18:06
  • 回复@沈思含:谢谢沈姑娘点评2012-10-09 18:07
  • 跟着孟杨老师游新疆,就象亲临现场一样,真美!!!祝老师安好,顶!!!2012-10-09 19:54
  • 祝贺孟杨老师作品《火石鸟的传说》在《西部散文家》2012年第五期发表,羡慕!!!2012-10-09 19:55
  • 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来和简单地去的问题。民族选择决定存亡,如同楼兰的灭亡2012-10-09 20:15
  • 回复@-小雪人:很好,小神人一个2012-10-09 20:37
  • 回复@婉约:谢谢婉约2012-10-09 20:37
  • 回复@婉约:欢迎来新疆一览胜景2012-10-09 20:38
  • 推荐!问好!2012-10-09 20:54
  • 欣赏佳作,问好朋友,念安!2012-10-09 21:18
  • 回复@在乎你渴望:谢谢2012-10-10 04:07
  • 回复@风语:谢谢风语2012-10-10 04:08
  • 跟着孟杨去旅游,看来会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了!欣赏,顶起!2012-10-10 06:06
  • 好文章欣赏,问好!2012-10-10 06:10
  • 这才是我们要看的文章!欣赏!顶!2012-10-10 07:00
  • 已拜读孟先生的火石鸟佳作,哇塞,不得了!贾平凹老师都给您刊头留墨啦,佩服学习了...2012-10-10 08:26
  • 回复@顾全:哈哈,那是留给报纸的,让顾先生见笑了2012-10-10 08:49
  • 回复@健康:谢谢健康2012-10-10 08:50
  • 回复@老山雀:谢谢2012-10-10 08:50
  • 回复@柳树林:谢谢柳兄弟2012-10-10 08:50
  • 自从看了孟扬的文章!开始喜欢旅游了,更想去新疆,呵呵!问候孟扬!2012-10-10 09:31
  • 回复@无边潇潇:欢迎来新疆呀2012-10-10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