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趣味百话》(连载)十九、花卉的茎
《花卉趣味百话》(连载)
陈宣章陈珑玥编著
十九、花卉的茎
花卉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花、果、子、叶,但最重要的则是茎和根。最早拥有茎的植物为现已绝种的库氏裸蕨,现存则是松叶蕨。它们没有真正的根、叶。因此,维管束植物(导管植物)中,最早出现的器官是茎,根、叶则由茎演化而成。陆生植物的茎是从裸蕨纲植物体轴的地上部分发展而来。花是叶演化而来,并且产生子和果。
植物为不断适应陆地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各式各样的茎。从系统演化观点看茎的分枝方式、习性及内部结构,有以下进化趋势:1。分枝方式以二叉分枝最原始,合轴分枝与假二叉分枝最进化。2。木本多年生为原始,一、二年生草本为进化类型。3。茎内维管柱结构,以实心(茎中央无髓,完全由木质部组成)最原始;中央出现髓为进化类型;维管柱上出现叶隙最进化。
有时需区别茎与根。茎生叶的位置叫节,两节之间部分叫节间。茎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有芽,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叶痕。这就是茎与根区别的形态特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木本植物茎上的芽鳞痕,可计算出树苗或枝条的年龄。芽是未萌发的茎、枝或花:位于茎顶端的为顶芽;位于旁侧、叶腋的为侧芽或腋芽;不定芽自节间等处发出,既可生于根上(如:甘薯),也可生于叶上(如:落地生根)。不定芽不能作为辨别茎枝的形态特征。还有长期不萌发的休眠芽及位于主芽侧的副芽……如此种种,皆因植物种类而有所不同。
节是芽与叶的着生部位,通常凸出或微凹下,是辨别茎枝的主要特征。茎节不明显时,通过其上着生的芽、叶以及叶落后的叶痕、叶痕中的叶迹来察知其存在。节间表面常有许多隆起或凹陷的细小裂隙状皮孔,形状大小随植物种类而不同。
基部细胞生长,渐渐分化为三种系统:1。保护系统(表皮)。2。基本系统(皮层、髓部)。3。运输系统(维管)。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叫做初生生长,产生初生组织及初生结构。石松类、真蕨类和一些水生被子植物中,运输水分的木质部占茎的中心。但大多数植物的维管组织成筒状,或分离成为一束一束再排列成筒状,或一束束的维管束分散于整个茎的组织中。皮层界于维管组织和表皮之间,髓部位于筒状维管组织中央。幼茎每一节里的维管系统常分出一至数个维管束,通到叶柄基部与叶的维管束相连。每个维管束叫做叶迹。叶迹上的木质部、韧皮部完全与茎的木质部、韧皮部相联。紧接叶迹的上方,维管柱有一部分呈一堆近于球形、细胞壁很薄、没有分化的薄壁组织充实其中,这是维管柱形成过程中没有分化的组织。维管束上充实薄壁组织的区域,好象维管柱的空隙,叫做叶隙。茎的维管系统也通到芽里,与芽的维管束相联,所以芽也有芽迹或芽隙。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除有初生结构外,还有由维管形成层形成的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及由木栓形成层形成的周皮,即次生结构。次生结构增加,使茎加粗,称为次生生长。维管形成层来源:1。束中形成层: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保留的分生组织。2。束间形成层:髓射线的一部分具有分生能力薄壁组织细胞。两者连接在一起成一圆筒状,在横切面上为一个圆环,即开始活动:1。细胞切向分裂,向内形成木质部细胞,加添在初生木质部外方;向外形成韧皮部细胞,加添在原有韧皮部内方。2。径向分裂增加原始细胞,扩大维管形成层本身的圆周,以适应茎的不断加粗。
茎的功能: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有的茎还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和繁殖的功能。有些植物的茎功能特化,不只是支持和运输,形态也不只是着生枝叶,称之变态茎。如:仙人掌的块茎,洋葱的鳞茎,荸荠的球茎,姜的根茎,草莓的走茎,葡萄的卷须(茎卷须),还有茎(枝条)特化成叶状的芦笋等。
茎的类型与植物生活期长短有关:1。乔木或灌木寿命长,茎里有维管形成层,形成坚硬的木质部,增强茎的坚固性。乔木主干粗大;灌木分不出主干,离地面处同时有粗细相似的分枝。2。草本寿命短,仅茎基部有少量木质部,茎干软弱。又分为多年生、二年生和一年生。3。灌木状草本:茎下部是木本,上部是草本。冬季草本部死亡,如:艾属、金丝桃属。
单子叶植物的茎没有维管形成层,没有次生生长。有些单子叶植物的茎可以加粗,是由茎端基部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的结果。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两种情况:1。茎里有许多维管束,分散在整个茎的基本组织中,如高粱、玉米。2。维管束分布茎的周围,规则地排列成两圈:表皮层内侧一环厚壁组织起支持作用,中心髓部的,在节间居间生长过程中被破坏,形成空的髓腔,如:小麦、水稻、竹。禾本科植物茎的节间基部有居间分生组织,保留分生能力,使茎干迅速伸长,如:玉米、小麦、水稻和竹的拔节。这种生长就是居间生长。
茎的变态有两种发展趋向:特别发达与格外退化。变态部分保存茎特有的形态特征。如:有节和节间,有退化成膜状的叶,有顶芽或腋芽,所以与根有显著区别。
地下变态茎有四种类型:1。根状茎。竹的根状茎称竹鞭,其顶芽不断向前生长,就是鞭尖;腋芽称竹笋。荷的地下茎称藕。狗牙根、白茅根状茎繁殖力很强。2。块茎。马铃薯块茎具螺旋排列的腋芽;菊芋(洋姜)、半夏、甘露子(草石蚕)等都有块茎。3。球茎,如:荸荠、慈菇、芋。4。鳞茎,如:洋葱、水仙。
地上变态茎有四种类型:1。卷须,如:葡萄卷须生在腋芽对方、黄瓜卷须生在腋芽处。2。茎刺:其中的维管组织相联,与皮刺不同,如:皂荚。3。叶状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叶片退化,如:竹节蓼、假叶树、天门冬等。4。肉质茎:贮藏水分,并营光合作用,叶退化或成刺状,如:仙人掌等。
还有些植物整个体轴高度退化,分不出根、茎、叶的结构,如:川草科植物生长于急流中岩石或小石块上,茎退化。大花草目和无茎草属植物都是寄生植物,茎和根退化,只有菌丝状组织。前者寄生于森林植物根部,花朵特大;后者寄生于桑寄生属植物茎干上,花序短小,果实成熟后全部脱落,再从寄主表面重新生长新花序。
大多数种子植物茎为圆柱形,少数植物的茎形状特奇:莎草科茎呈三角柱形;唇形科茎为方柱形;有些仙人掌科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
根据茎的生长方向分直立茎、平卧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斜升茎、斜倚茎。
搞清楚茎的基本知识,再看茎的趣事:
1。植物树干有一张一缩“脉搏”跳动的奇异现象:每逢晴天丽日,太阳东升时,树干就开始收缩;夕阳西下到夜间,树干停止收缩,开始膨胀到次日早晨。这种日细夜粗的搏动,每天周而复始,但每一次搏动,膨胀总略大于收缩,树干就这样逐渐增粗长大。雨天,树干“脉搏”几乎完全停止,不分昼夜地持续增粗,直到雨后转晴,树干才重新“搏动”。
“脉搏”现象由植物体内水份运动引起。经精确测量发现,根部吸收与叶面蒸腾的水份一样多时,树干不会发生粗细变化。两者不平衡时,树干就增粗或收缩。白天植物大多数气孔开放,水份蒸腾多,树干收缩;夜晚气孔关闭,蒸腾减少,树干增粗。相当多的木本植物都有这种现象,尤其是一些速生的阔叶树种。
2。年轮:大多数树木的形成层在春夏生长迅速,质地疏松,称为春材或早材;秋冬生长缓慢,质地紧密,称为秋材或晚材。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圆环,代表一年的生长情况。但有些树木例外,如:柑橘,每一年形成三环,称为“假年轮”。热带树木因季节变化不明显,年轮也不明显。由于地震,树木生长发生异常,损害会造成年轮宽度的突然变窄或者缺失,甚至导致树木死亡。这些由外界干扰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在树木年轮上记录下来,可推测过去发生地震的年代。
3。植物的丝:众所周知“藕断丝连”,丝是什么呢?植物导管内壁的一定部位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呈环状、梯状、网状。地下茎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特称螺旋形导管。藕折断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细丝,直径3-5微米。细丝像被拉长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在荷梗、莲蓬中也有,但更纤细。采一根荷梗,把它折成一段一段,提起来像一长串小绿“灯笼”,连接的就是这种细丝。细丝看上去是一根,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许多棉纤维组成一样。
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有14种,后来相继灭绝,仅我国特有的杜仲一种孑遗植物。因树皮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银白丝状物相连,细密、略有伸缩性,故别名木绵、檰、丝楝树皮、丝棉皮、棉树皮、丝连皮、扯丝皮、玉丝皮等。杜仲丝由“橡胶细胞”胞腔中胶质团块形成,胶丝细长条状,稍弯曲或扭曲成团,表面显颗粒性,故与藕丝不同。
4。植物的运输系统与水压:植物离不开水。含水量:原生质为80-90%;叶绿体和线粒体为50%左右;液泡为90%以上;瓜果可超过90%;幼叶为80-90%;根为70-95%;树干平均为50%;休眠芽为40%;成熟种子10-14%或更少。各种生化反应必须以水为介质或溶剂来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基本原料之一;甚至“昙花一现”就靠花瓣快速吸水膨大、张开;牵牛花清晨开放,日光曝晒后失水卷缩;植物运动也靠水压;藤萝果荚失水干燥才能爆裂迸出种子等。根吸收水,茎的导管运输水,叶蒸腾水,而气孔开合调节水。高大的树,根到树冠达百米,而大气压仅10。34米水柱压力。
根吸收水有被动吸水(叶蒸腾引起)和主动吸水(根压引起)。夜间和清晨空气湿润时,某些植物(特别是它们的幼苗和叶尖)分泌出水滴,称吐水,如:滴水观音。凤凰山上十多米高的大树竟吐水如雨。切断植物的茎时,连根部分的切端木质部处形成水珠,称为伤流。这都是根压引起的。根压一般不超过0。2MPa,远较蒸腾造成的拉力小,在植物吸水总量中贡献很小,也不足以将水运到离地几十米的树冠上去。
白天叶片蒸腾失水,水势下降,水从土壤中经根系和茎向叶片流动,形成蒸腾流,其速度可达每小时几十米。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特别是高大植物。假如没有蒸腾作用,由蒸腾拉力引起的吸水过程便不能产生,植株较高部分也无法获得水分。植株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长大后,茎枝形成木栓,茎枝上的皮孔可蒸腾,为木本植物特有。皮孔蒸腾量极小,约占0。1%。蒸腾作用绝大部分在叶片上进行,分为角质蒸腾(5-10%)和气孔蒸腾(主要形式)。植物从根部吸收到的水分,大约只有1%留在体内,用于各种生理过程,而其他的99%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而且数量很大。据估计:一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需消耗四、五百斤水。夏季,一株树木一天的需水量约等于其全部鲜叶重的5倍。
一株同样高的苹果树和仙人掌种在一起,夏天一天的失水量,苹果是10-20公斤,而仙人掌却只有20克,相差上千倍,就因为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有的植物,刺变成白色茸毛,可反射强烈阳光,借以降低体表温度,也可减少水分蒸腾。
除根以外,植物地上部也能吸收水分。在少雨而多雾、露的特殊地区,如:智利、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1000米高度之处的植物,水的主要来源通过叶片吸收。
液泡为90%以上;瓜果可超过90%;幼叶为80-90%;根为70-95%;树干平均为50%;休眠芽为40%;成熟种子10-14%或更少。各种生化反应必须以水为介质或溶剂来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基本原料之一。甚至“昙花一现”就是靠花瓣快速吸水膨大、张开;牵牛花清晨开放,日光曝晒后失水卷缩;植物运动也靠水压;藤萝果荚失水干燥才能爆裂迸出种子等等。根吸收水,茎的导管运输水,叶蒸腾水,而气孔开合调节水。高大的树,根到树冠达百米,而大气压仅10。34米水柱压力。
根吸收水分为被动吸水(叶蒸腾引起)和主动吸水(根压引起)。夜间和清晨空气湿润时,某些植物(特别是它们的幼苗和叶尖)分泌出水滴,称为吐水,如:滴水观音;凤凰山上十多米高的大树竟吐水如雨。切断植物的茎时,连根部分的切端木质部处形成水珠,称为伤流。这都是根压引起的。根压一般不超过0。2MPa,远较蒸腾造成的拉力小,在植物吸水总量中贡献很小,也不足以将水运到离地几十米的树冠上去。
白天叶片蒸腾失水,水势下降,水从土壤中经根系和茎向叶片流动,形成蒸腾流,其速度可达每小时几十米。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特别是高大植物。假如没有蒸腾作用,由蒸腾拉力引起的吸水过程便不能产生,植株较高部分也无法获得水分。植株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长大后,茎枝形成木栓,茎枝上的皮孔可蒸腾,为木本植物特有。皮孔蒸腾量极小,约占0。1%。蒸腾作用绝大部分在叶片上进行,分为角质蒸腾(5-10%)和气孔蒸腾(主要形式)。植物从根部吸收到的水分,大约只有1%留在体内,用于各种生理过程,而其他的99%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而且数量很大,据估计1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需消耗四、五百斤水。夏季,一株树木一天的需水量约等于其全部鲜叶重的5倍。
一株同样高的苹果树和仙人掌种在一起,夏天一天的失水量,苹果是10-20公斤,而仙人掌却只有20克,相差上千倍,就因为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有的刺变成白色茸毛,可反射强烈阳光,借以降低体表温度,也可减少水分蒸腾。
除根以外,植物地上部也能吸收水分。在少雨而多雾和露的特殊地区,如智利、秘鲁安第斯山脉海拔1000米高度之处的植物,水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叶片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