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惠民
忆王惠民
越玉柱
刘文忠
八十年代初,内蒙古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农民作家某。小道消息说,某之所以能功成名就,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位高人在扶持。那人叫王惠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我自幼有当作家的情结,对王惠民很是仰慕。也许冥冥中的巧安排,1985年秋,我竟和王惠民从不同地方调往同一所中学任教,而且被分到同一办公室。
王惠民五十余岁,瘦高的个子,说话带浓重的甘肃口音。他十分健谈,说话间常有两声呵呵的朗笑,给人一种居才自傲、老谋深算的感觉。之前,我和好友刘文忠办了个“苦菜花文学社”,油印诗报《苦菜花》,在河套地区有了一些名气,所以在未谋面之前他知道我的名字。“诗人啊,年轻有为!呵呵……”第一次见面他抓紧我的手,眯着眼打量着我,呵呵道。透过镜片我感到他眯着的眼里闪着一种慑人的光。这人深不可测,我马上产生一种戒备心理。然而相处久了,对他的了解深了,就改变了对他的第一印象。他其实是个很热情、很随和的人,只是生活上、事业上常受挫折,有一种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郁郁情怀。我们成了好同事、好朋友,平日里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用王惠民的话说我两个是“臭味相投,是臭味相投的忘年好友”。
他说自己年轻时酷爱文学,以后就慢慢淡了,已辍笔多年。在和我的交往中,已是知命之年的他,对文学的爱又死灰复燃,而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在“精”字上下功夫,才能有所建树。我写的作品请他指点,他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厌其烦地推敲,一字一句地分析、修改,有时会给你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干脆“枪毙”掉。他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一定要改,再改。”他写给《苦菜花》的诗作不很多,但都是有感而发,水准较高,让你读他的作品,联想到他本人往往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他有一首题为“拉磨的驴子”的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至今能背下来:蒙了眼/架了套/鞭子一响/趋步小跑/吭哧吭哧不歇气/从黎明到日落西/走了多远/还在原地/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踩陷了小道/白了头/没向前迈出一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拉磨的驴子”是他真实的写照。
他在老家就是个教师,二十岁刚出头就担任了一所中学的教务长。他爱好文学,作品多次在《甘肃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他写的剧本被专业文艺团体搬上舞台,获得省级创作大奖。他显露出不凡的文学才华受到我国著名诗人李季的推崇。但一场政治运动扼杀了他美好的前程,他被打成右派,被批斗、监禁,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亲眼目睹有人被致残整死,他害怕极了,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抛下新婚的妻子他离家出逃了。他本打算逃往新疆,但鬼使神差地踏上往内蒙古的路。身无分文的他,一路上讨过饭、当过算命先生、江湖医生,甚至还跟上“鼓匠”班打过小鼓。几个月后,他流落到河套西部一个偏僻的小村。
他懂些医道,经常给村民们扎针看病。村民们对他很好,多方救济他。因为有文化,大伙推举他在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生活安顿下来,他偷偷往老家捎信把妻子接了上来。他是个好老师,人品好、水平高,深得学生爱戴和群众信任。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又经历了人生一次更大的挫折。那是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寒冬,他下课了在办公室闲坐,闲来无事,拿了粉笔在火炉筒上写字。他写了“教育”二字,本想写“教育为人民服务”,却忘写了后边的字,又一想这是毛主席语录,便又随手写了“毛泽东”三字。谁知灾祸便由此而起。一个杨姓工勤发现这几字,惊得浑身打颤,立马奔公社革委会汇报:“王惠民写了反动标语,要教育毛主席呢!”公社派人查看,果见火筒上写有“教育毛泽东”五字,“教育”二字写得很大,格外醒目。还蒙在鼓里的王惠民被民兵抓了起来。他有口难辩,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批斗、游街、拷打、捆吊,之后他的身心遭受到严重的摧残。一年后,在村民联名担保下,他获得了自由,恢复了工作,重新走上讲台。日子日复一日的过去,他默默耕耘于教育园地,头白了,腰弯了,他的学生一茬一茬走向社会,成了国家有用之才。他把自己文学的梦寄托在弟弟某的身上。他为某改稿,甚至代笔写作。十多年,某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步入了文坛,成为内蒙古大名鼎鼎的作家,并走上领导岗位。而他这个教了三十年书、每月挣三、四十元工资的民办教师还在那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如同那磨道里的驴儿,拉着沉重的磨盘,一圈复一圈地转着圈……
拉磨的驴子累死、老死于磨道,命运也许本该如此。而他不是驴子,是有理想、有感情、有知识、有文化、有才华的人。在我的鼓点动下,已是知命之年的他又拿起了笔,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学创作
——他要圆自己年轻时的梦。他同我商量要写一部反映河套的历史小说,要我同他一起搞。我采素材,他执笔完成初稿,然后一起修改。他的写作速度极快,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杨家河纪事》的初稿,计三十万字。《杨家河纪事》真实再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山西人杨满仓、杨米仓及其后人在河套开河拓荒、白手创业的业绩。因小说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又多有虚构情节,我们一起走访杨姓后人征求意见,遭到极力反对。最后我们商量把小说放一段时间再说。在此期间,他病倒了,不久溘然去世。
历史,别笑我,
欲与学子试比狂。
梦回咸阳折枝处,
再寻一缕好春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