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故事可以相信

11-29 作者:龚婷

看《特别关注》的一篇摘自《中国青年》2011年第7期的文章《黄豆撒到河里变成金》,全文如下:

一个农民推着200斤豆子到城里去卖,车是独轮手推车,过独木桥的时候突然一陈风刮过来,农民身子一

歪,一车豆子都翻到河里。农民急坏了,豆子漂得到处都是,他一个人捞到猴年马月也捞不完。

这时河岸上有许多人在看热闹。农民眼睛一轮,计上心来,冲着河岸上的人高喊:“快到河里捞我的豆子呀,谁捞了来我给豆腐,一斤换一两。”当时豆腐算是很奢侈的食品了,捞他的豆子换他的豆腐,人们当然愿意。于是人们纷纷跑到河里去捞他的豆子,一时间不长,就把河里的豆子都捞了上来。

同时这个农民也把一个到城里卖豆腐的人拦住了,谈好1斤豆子换2斤豆腐,把80斤豆腐全包下来。农民开始用豆腐跟捞豆子的人换豆子,用18斤豆腐换了180斤豆子,几乎把能捞上来的豆子都换回来了。农民给了卖豆腐的人40斤豆子,推着140斤豆子和62斤豆腐进了城。

到了城里,农民在一家饭馆用1斤豆腐换1斤豆子,换回62斤豆子。接着他又把202斤豆子推到粮行,用202斤豆子换了400斤玉米,接下来他到酒行,用400斤玉米换了300斤米酒,最后他把300斤米酒卖给酒家,得了三千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时,一斤豆子的价格是五个铜钱,如果农民的豆子没掉到河里,他把豆子直接卖给城里的豆腐房,也就能得一千钱。而豆子掉到河里以后,农民虽然损失了少许豆子,却看到了以物换物的利润,到城里没有直接把豆子卖掉,而是在接连几次的以物换物中,将豆子的价值提高了。最后,他换得了价值较高的米酒,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冷静对待已经发生的祸患,用最理智,最高明的办法去解决,祸患就成了我们改变命运的动机。

看了这篇文章我笑了,这是不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文章呢,我无从知晓。可是这篇文章却是漏洞百出呵。

一:独轮车过独木桥,是玩杂技么?想想那个镜头,很滑稽呵。到底有多大风,可以吹歪人的身子,那独轮车在独木桥上能不掉下去,农民真是现代达人?黄豆掉到河里,应该是不能漂着的,水流淌急的话可能会,河一定不窄了。记忆里的独木桥,一般是架在小河上的。

二:如果河床不是水泥而是泥浆的话,“人们纷纷跑到河里捞豆子”,恐怕踩到稀泥里的豆子不会比捞上来的少。“既然当时豆腐算是很奢侈的食品了”,却只是跟豆子的等价交换由农民口中“一斤换一辆”,“谈好一斤豆子换两斤豆腐”,“到了城里,农民在一家饭馆用1斤豆腐换1斤豆子”,这就是奢侈品的等价交换?

三:最后“就把河里的豆子都捞了上来”,全换了回来就只有“共180斤豆子”了,几经交换却是202斤豆子,而他用“202斤豆子换400斤玉米”。我想农民如果一开始也可以用200斤豆子(未掉进河里的豆子应该更好吧)换400斤玉米的。还有,那个卖豆腐的农民未免太不会做生意了,当时“豆腐算是很奢侈的食品了”,他却用2斤豆腐换1斤豆子,而那些捞豆子的农民多傻呀,居然不知道“谈好1斤豆子换2斤豆腐”。推独轮车的农民的豆子的价格比捞豆子的农民的豆子价格高出20倍。

最后作者对文章的总结很有教育意义,可惜空洞无物。

于是想起了《杂文月刊》2010年10月上半期由李群芳写的一篇文章《有多少光环需要褪去》,大意是这样的:作者近来在《特别文摘》2010年第2期上读到一篇题为《教科书有假故事》的文章,真的点像被人无端骗去百万元的感觉。19岁流学生何易,现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念大二,他清楚地记得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他在大学课间讨论时,美国同学竟然目瞪口呆,表示闻所未闻。他去图书馆查阅《爱迪生传》,仍无救妈妈记录。我于是想起另外的故事《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窑》,《曹冲称象》等等故事也是我们小学课本里学的。还有列宁打碎花瓶认错,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故事还能相信么,我从小十分笃信的故事。

我无语。

郁闷之余想起了犹太人的“豆子”论,说是做生意做豆子生意最好了,豆腐花卖不完可以做成豆腐,豆腐卖不完可以做腐乳,腐乳保质期长,不愁卖不出去。豆芽菜卖不完可以栽种盆景,不栽种盆景也可以栽种结豆子,横竖也不会浪费的。听似调侃,实则地道,我倒是愿意相信这样的豆子生意经。

共 1 条文章评论
  • 哈哈,满脑子生意经,啧2012-11-30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