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写作
这是我的好友稻香抚云的一篇文章。我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处写到:“这是我看到你的文字以来,认为最好的一篇。好的令我不知如何评价。其实,无需评说,想要说的都在这篇文章中。未经允许,转走了,发表在我的空间里,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产生思考与启迪。”
我与她的结识源于喜欢她的文字和思想。几年来,她创造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今年,她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前,还曾诚恳地征询我过的意见。
祝这位才女,读书不止,笔耕不弃,创造出更多佳作并能有好运!(曹老师)
梦
我想要一个安静的夜。它既不躁热也不冰凉,既不亢奋也不疲惫。它可以孤独,但并不寂寞。
我想要一条美丽的路。它既不是水泥的也不是黄沙的,既不是金光大道也不是荆棘崎途。它可以有伴同行,但并不热闹拥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想要一份深重的爱情。它既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日久生情,既不在婚姻也不在轨外。它可以深重,但并不永恒。
我想要一个快乐的家园。它既不是一幢房子也不是华服美食,既不是娘家婆家也不是三口之家。它可以让我永远热爱着,但并不与时俱进。
它们在哪儿?在以怎样的面目示我?有生之年还能相遇相识吗?或许它们曾经存在过,只是因为“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了?而今不但识了月,还知道了它只是一个离地球有38万公里之遥的冷寂星球,所以曾经的明月就成了一去不返的旧梦吗?还是本只在梦里出现过,却误以为身边也真切的有了?
我不想要的东西却真真切切存在着,日新月异的改天造地、溢满天地的浮躁物欲、泡沫一样的繁华虚无、长久发酵的人性之恶……
我坦然欣赏和享受的东西也还在,春花秋月、冬雪夏雨、安然居室、简朴衣食、天伦之乐……
但是,有时候,我还想起那些梦,并为眼下的世界忧虑不已。
有人说,活着就是一个错;有人说,读书让人更迷惑;有人说,思考是一切痛的根源;有人说,写作是最酸腐无聊的富贵闲愁……
知
因为观念所薰,从小就对读书人投以万般崇敬;因为条件所限,前二十多年里都没能尽情地读足闲书。
入网五年,网络为我打开了一扇宽敞明亮的大窗子,里面有太多我喜欢看的风景,也有太多扰乱视线的东西。我不住地辨识、过滤,渐渐地懂得了自己的心更需要怎样的营养。
五年来,最爱的还是空间。文字空间,原创日志,就是一颗颗跳动的心。
这些心,色彩各异,形状不同,咸淡各味,韵律不齐。
我在一片心的森林里穿行,经过一棵棵心树,望、闻、问、切,一棵一棵……
有的树不够吸引我,我赏过抚过,最终还是走了。
有的树,我始终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它们,而它们站得太高看得更远,并不能看见我的存在。我从来不喜不怒,怀着这份痴心时时流连仰望,也并不奢望它们能低下头来看看我。能仰望它们,我就感觉很快乐。就像齐秦曾在《思路》中所唱的一句歌儿:“人能仰望,就是幸福。”
有的树,与我一般高,又长了一颗与我心音共鸣着的心,就成了我的知音心树。我们常常一起在林间徜徉流连,倾听大自然的呼吸,也倾听彼此的心跳。我们约好,一起成长;我们约好,随缘聚散。是的,我们并不能知道,哪一天,谁会首先离开这片森林,谁会失去了感觉相投的一颗心。
思
网络为我打开的这一扇大窗子,一下子让世界宽阔起来。这个宽阔的世界营养丰富得让人不能抗拒,阅读便成了吸收营养的一大方式。读网络文字,朋友间可以交流;也读纸质文字,仰望的幸福让人难以却步。
初读而生慨,慨而发思,思而生惑,因惑寻解而再读、再思,再思不得而三读三思。三思而惑解,如是循环,月月年年。
常常,一读而生的慨,记在日志里,成了心情文字;慨而引发的思,思而生出的惑,聊在朋友间,成了聊天记录;再读而生的再思,三读而生的三思,依靠心血来潮的灵感幻化的文字,便成了各种题材的原创文字。这些原创文字,请容许我小心翼翼地称之为文学作品,套用袁先生的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些日志,这些作品,便是我所钟情着的写作之事了。
心情日志,因为有感慨,有思绪,有情愫,急于倾吐,于是随笔而就,不加构思,不加润色,甚至条理紊乱,我亦容许它原生态的存在着。
原创作品,因为有感悟,有思考,有情怀,想要表达,想要找到一些共鸣,于是呕心沥血,涸尽思泉,想要在这个世界发出一点声音。尽管,能听到这声音的人很少;尽管能喜爱这声音的人更少。
行
有人从来不读书,更没爱过写作,眼里只有现实的世界,他们一样活得很快乐。
有人终其一生都深爱着读写,不适现实甚至穷困潦倒,虽然嘴里常劝着自己“人不知而不愠”,但是一直在渴望着知音。
有人曾经爱过,后来又厌倦了,因为觉得自己的声音太小,还不如沉默。
有人目前还在爱着,也并不确定会不会在某一天心生厌倦。
爱了就爱了,一切随心。
爱着的心灵,常常游离在世界之外,忘了脚下时间与空间的座标。它因为思虑而焦灼不安,它因为孤独而心生凄清,它因为跳跃而无处安放,它因为不满足而始终行走在路上。
花园里百花齐放,它嫌蜂蝶纷飞;草地上清新平展,它嫌一色单薄;高山上视野开阔,它嫌不胜清寒;大海里波澜壮阔,它嫌暗流汹涌。它看过了这景,又看那景,它厌倦了这站,又卷起行囊奔向那站。
其实,如果心灵能够止步的话,花园、草地、高山、大海甚至是那些钢筋水泥丛林都是家园。
可是,一旦上了路,它就难以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