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印象之十---寻找图书馆
葫芦把走完,人行道成了一段盲肠。推着一辆破单车,下马路与成群的公交车争了一会道,才又挤回了路边。前文欲说还休的事,如骨鲠喉。为什么造得起高水平的高架路,却只能为自行车留下不到巴掌宽的路面,难道这里真是富得流油,去打个酱油,也要开车出行?与其它城市相比,大手笔下的小算盘打得真精。前面不远,人流逐渐稀疏,转过十多个门面,就到了我的天涯海角。其标志不是石崖的刻字,而是草木半掩的一个图书馆大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半径,哪怕是在异地他乡。只不过这个半径勾出的椭圆偏幅太大了,几乎相当于彗星的轨迹。做工吃饭睡觉购物和休闲,在人们的感觉里总是越近越好,除非有其它方面的考虑。苍天害人,让人患了看书的嗜好。以前每次出差时,总爱去租书铺。新华书店是不去的,价格太贵,再加上漂泊不定,很不划算。图书馆也是不去的,那时几乎不对外开放,除了人文荟萃的杭州。得益于前年国家开放图书馆的通知,从此向国家借书便成了首选。这个区图书馆距住处并不很近,找到它不太容易。在网上还找到过更近的一个社区图书室。等我骑着单车沿途询问找去时,早已关门大吉。网上前不久上级领导祝贺的图片还没撤掉,这个图书室就完成了更上级检查的任务,光荣的退休了。那个图书室像土地庙,大门宽大而屋檐低矮,门前倒还宽敞,不过被建房的邻居堆满了沙石料。还是不死心,上去问了声,不知道几时重开,赶紧在满面尘土中落荒而逃。
一般而言,骑单车最远也只到这个区级图书馆。再远,就是世界尽头了,与我的生活重心相距太远。
第一次寻找这个图书馆的时候,还闹了一点悲喜剧。按照网上所查的地址一路找去,到了闹市区发现还隔大几十上百号。经验在这里误导了人,总觉得大城市里隔上百门牌号至少有两站路远。揉了揉发酸的大腿,还是继续前行。穆罕默德说过,知识远在中国,吾也要去求之。何况我正在中国,何况离它也不太远。谁知挤过了那段人行盲道,上了一段缓坡,又下了一段缓坡,躲在一家商店旁边的这家图书馆就露面了。距闹市区半站路都不到,亏得我作了长途跋涉的打算。
正是星期天,不少孩子由家长送到门前,就纷纷跑进辅楼的各个补习班。阳光很大,院内的乔木灌木都是一片葱茏。图书馆主楼在正前方,还有三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