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的临床医生实行“年薪制”吧!
医改的目的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让群众在医疗与保健过程中得到实惠。医生是实施医改的主要力量,医改现实目标和终极愿景的实现都离不开医生。所以,医改成功的关键是要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而要想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有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医疗行为,医生既是医疗"消费"的"操盘手",也是控制医疗消费的"主力军"。按病种付费,让医生从节约中受益,而不是从浪费中获利,这一出发点是正确的。但这种激励机制能否可行还是个未知数,如果医生为了"创收"把一个病人按疾病分类、分期医治怎么办?到头来医院收入不但不降,还有可能再攀新高,"看病贵"更难破解。
那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激励制度,才算得上科学合理,也才能实现"病人、医生、政府"三满意这一目标呢?
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医生的后顾之忧,不能再让医生"以患养医"。这就必须尽早制订科学合理的医生薪酬考核制度,也就是让医生不再想方设法诱导和"制造医疗消费"。目前,已被许多医药卫生管理界人士赞同的"医生年薪制"是解决医生后顾之忧比较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推行"医生年薪制"后可根据在不同岗位上医生的职称、职务、工龄、工作量、技术难度、风险高低、病人认可度等综合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年薪标准。年薪工资实行一年一考核,对于严重违规违纪,或出现医疗差错及事故,或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者,在考核时要降低1~3个年薪档次,甚至取消其享受年薪制资格。对于少花钱、多看病、看好病、群众特别满意的医生,在考核时可提升一个档次。在诊疗过程中有发明、有创新,且得到社会认可的医生,在考核时可提升2~3个档次。另外,在年薪工资考核时,医生收入分配一定要向高责任、高风险、高技术的岗位倾斜。
医生的年薪水平,应根据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级别、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风险程度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年薪标准,可借鉴国外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财力、医生人数等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医生年薪标准。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稳定基层医疗队伍,让基层医生脚踏实地在农村、在基层、在社区安心工作,全国医生的年薪标准差距不宜过大,可控制在1~5倍之间,因为过大差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不利于团结协作性比较强的医疗工作开展,更不利于引导医生下基层,也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对于特别优秀,在医疗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医生,可以考虑在年薪工资外,另行奖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尽管实行年薪制对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作用将会很大,但如果医院对所有医务人员均实行年薪制,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年薪制人员范围太大,反而可能会失去激励作用。笔者认为,医院一线临床医生最有资格享受年薪制,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与患者打交道,解决了后顾之忧,医生没有理由再去"过度医疗"(如果敢触"过度医疗"这条红线,年薪制工资必然取消)。由此,老百姓"看病贵"才能彻底解决。另外,对于临床医生的年度考核时,可以按照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等不同职责量化各自的目标细则,比如主任医师主要考核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带教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为政府节约医疗资源能力等,同时考核论文、着作、专利、科研成果等。不再让专家忙着"抢病人"、"争手术"、"创收入"、"分奖金"。让专家们专心致志地攻克医学难题,毫无保留地搞好传帮带,一丝不苟地做好一个又一个手术,实实在在地为患者着想,一点不假地写好每一篇论文。而对于住院医生,则需重点考核各种医疗文件书写质量(如甲级病历率,处方合格率)、治愈率、合理检查率(分析检查阳性率)、合理用药率、误诊率、漏诊率、人均住院日、切口甲级愈合率、门诊人次处方额、次均住院费用等。
实行医生年薪制,要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做到一流业绩与一流报酬相统一,医生收益与单位效益相协调,与患者的利益相合拍。让医生为老百姓提供简便、价廉、有效治疗的同时,也获得合法的阳光收入。如此一来,就会调动医生主动参与医改的积极性,走近医改的圆满愿景也就在必然之中。
转自易伟达
- 赞成笔者的观点2014-05-16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