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广州印象之三十三
女儿电话,想吃千张肉。
千张肉始于唐朝,后经清廷回乡御厨改良。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香,肥而不腻,是荆州遐迩闻名的菜肴。她妈妈做得很地道,每次看望老姐,外甥都点名要给他们带去两碗。这个菜做法麻烦,一般人家很少做,除非是逢年过节和办事。工序很多。现炒金酱,然后把五花肉放这里面炸成金黄色,捞出来切成薄片。再用花椒、葱段、姜片垫碗底,把肉整齐码好,将酱油、腐乳汁倒在肉块上,再加豆豉、盐,上笼以旺火蒸。上桌时倒扣盘里,才算大功告成。
我们自来此地,为避免发生家庭矛盾,坚持租房别居。女儿他们另有一小家人,每周来吃几次晚饭。女儿下令,妈妈忙坏了,拉着我走了几站路,到南方快速通道那边的一个菜场买菜。其实,下楼就有一个菜场。舍近求远,无外乎省几个钱。不当家不知材米贵,我爱人比较了附近上十家菜场,才发觉一头一尾两个大菜场价格公道。与小菜场相比肉禽便宜两元左右,蔬菜便宜三分之一到一半。居家过日子的男女,大可发扬这种务实精神,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里,让身边的孔方兄慢一点离开。
菜场里人山人海,推着单车几乎寸步难行,但还是有摩托车在人缝里穿行。民以食为天,这里每天要流出多少肉蛋蔬菜。我在珠三角转过一圈,至少目光所及之处,看不到一分绿色的农田。城市的菜篮子,在非常远的郊县和外省。此地的发达,即使在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上,也有赖于异地他方。买肉买鱼买小菜都很拥挤,人少点的摊位,好像只有卖煲汤用各种辅料的。
岭南近海,气候潮湿。无论是宴席还是家常,都爱煲汤。或许是为防风湿,或许是未开发时期,去瘴气所为,汤里面加有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草根草茎香料,外地人很难习惯。有一次,我爱人照方抓药,学本地人煲汤。我尝了一口赶紧吐了,说,好好的健康人,吃什么药,浪费了几斤排骨。
对我来说,还不如吃白菜罗卜。罗卜俗称小人参,白菜名气更大,很多诗人赞扬过它,如范大成四时田园杂兴就写了: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窗外雪花飘飘、寒风萧萧,桌子上一大锅罗卜还在鼓打鼓打开,夹一筷子吹吹气,落口即化,一股热气直达任督二脉。来这里也煮过罗卜白菜,但总吃不出那个味道了。想来也是,缺了一种氛围。萝卜白菜历史悠久,足以当得起国菜之称。但就是太多太贱了,把国菜的位置给满汉全席夺去。就像它们的主人一样,也因为太多太贱,把主人的位置给皇帝官员夺去。夺了主人位置的皇帝官员,山珍海味吃腻了,也许是青黄不接了,开始寻找起新的食源。于是,就出现了一道辞海有载、烹调大全遗珠的名菜:鱼肉百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鱼一肉一百姓,三样主料既多且广,更无断档之虞。
说远了,把话拉回家。
提起女儿一家以往争吃千张肉的情景,我爱人很是自豪。三站路的回程,走得脚底生风。是了,忘了买料酒。楼下的杂货铺多的是,不过价格贵点。这是一个秘密,你们千万不要外传:加了料酒的千张肉,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