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颜色(旅俄散记之二十九)

01-11 作者:hxl

堵车了,又堵车了,长长的车流汇成了一条长河,无论是前面,还是后面,都望不见尽头,车窗内外,喇叭声、叫骂声、抱怨声此起彼伏。导游说,虽然莫斯科的地下交通十分完善,但因私家车太多始终无法解决地面公路的堵车问题。我们飞抵莫斯科时,已是当地时间晚上8点多了,公路上车流如织,然而依然阳光普照,傍晚的俄罗斯,一片金色!

莫斯科,俄语的意思是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的地方。莫斯科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含郊区),相当于2个北京、6个巴黎,莫斯科辽阔、大气;莫斯科河蜿蜒穿城而过,莫斯科水灵、妩媚;莫斯科市内有11个自然森林区,大小公园489个,街心花园100多个,城市绿化面积390多平方公里,无论季节如何更替,莫斯科始终绿意充盈。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莫斯科是“森林中的城市”。俄罗斯,底色是绿的。

大巴车行驶二十分钟,在公路右前方矗立着三组“X中间再加一竖”状的黑色铁柱。导游说,这是二战中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最后地带,这些铁叉叉是当年用来阻挡敌军坦克的,特意保留下三组以示纪念,提醒国人勿忘历史。1941年9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军几乎集结了全国的兵力死守硬拼。尽管军需物资匮乏(每5个人共用一条枪),所幸百年罕见的寒冷天气(-42℃)让德军寸步难行,到1942年4月,最后以苏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时光过去70多年,这些黑色铁叉叉在夜色中闪着幽幽的冷光,俄罗斯,是黑色的?

七天的俄罗斯族之旅,我感觉出俄罗斯的灰。听导游说,这些年,俄罗斯的各大剧院由于剧种陈旧,设备落后,观众日渐减少,正处于困境之中。多数国营大剧院萧条冷清,难以度日,不得不把剧场变作家具展场,或者超市。可是,许多小剧院却经常要张贴“今日无票”的通知,频率一点儿也不比二十年前的大剧院少。据说这些小剧院是从经营地下剧场开始起家的,经营者从房管所管辖的地下室开始演起,直到建立起自己的剧院。不少走红的名剧像《下里巴人》、《两位船长的故事》和《鼻烟盒》等都是从“地下”涌上来的。莫斯科,多少有些灰!

俄罗斯画廊前几年一度变得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即便在经费紧张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发现某些艺术殿堂举办画展的各种海报。有时,为了节约一些经费,举办者经常在一个画展中同时举办几个品位不同的展览,却意外地吸引来了如潮的观赏者,有的门票甚至需要提前许多天才能订到。莫斯科,是灰色的!

俄罗斯人不是自来红,也不是天然红。俄罗斯文明有上千年历史,曾先后涌现出许多天才,犹如银河系中璀璨夺目的群星,这使俄罗斯人自有一副严峻的面孔,一种特别强的优越感,甚至有些骄傲自大。俄罗斯人不善于微笑,也不轻易相信微笑;俄罗斯人不爱哭,也不相信眼泪。表面看起来,俄罗斯人十分粗心大意。实际上一到决定国家命运的危急关头,他们都能挺身而出,同仇敌忾,坚强不屈,英勇无比地进行斗争,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俄罗斯人的性格很古怪,俄罗斯人爱酒甚于爱生命。若是对你好起来,好得就像一家人;发起脾气来,翻脸不认人。一高兴,办事可以不讲原则,全凭心情论事;一旦认真起来,则过分苛求规矩。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灰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中国人眼里,俄罗斯有钱人口袋里的钱都是“灰”的。今天的俄罗斯有着很多的赚钱致富的机会,那些有了钱的人又掌握着更多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的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有钱人口袋中到底有多少钱是个谜,他们的生活是个谜,他们的消费方式是个谜,在俄罗斯到底要有多少钱才能算得上有钱人仍然是个谜。有一条信息说,俄罗斯有1200-1800万人的最低月收入达5000美元,占了总人口数的8-10%。而这些人大部分生活在莫斯科,其他地区的生活水平及工资收入同莫斯科相比差距很大。莫斯科居民的富有程度要比周边地区高出2-2。5%。在莫斯科能找到那种符合世界水平的富人,他们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高达12万美元,这个数字同西方发达地区的富翁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至还要远远高出西方水平。在俄罗斯,人们认为中等富人的人均年收入应该不低于6万美元,一个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就是18万美元。在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社会转制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新俄罗斯人”阶层,他们被称作俄罗斯新贵族。这个新贵族阶层中既有富可敌国的寡头,也有腰缠万贯的企业主。他们生活在俄罗斯的上层社会,跟中下层社会联系的惟一途径就是金钱。

俄罗斯最大的周报《论据与事实》曾刊登文章认为,俄罗斯人具有十大性格:勇猛剽悍,气度恢宏、不拘小节,举止幽默,行事冲动草率,爱走极端,看问题主观偏激,巨大的创造性,尊严不可侵犯,崇尚解放和自由,追求世界霸主。说俄罗斯人爱走极端,看问题主观偏激,俄罗斯人如果对什么事情进行否定,往往是全盘否定,而对其好处都视而不见。比如,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俄罗斯人不喜欢慢条斯理。”俄罗斯人喜欢用快刀斩乱麻的武力方式解决一切纠纷。然而,俄罗斯正在全力建设和恢复原有的大国地位,摆脱固有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追求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走在莫斯科这方曾经的红色圣地上,一幕一幕的红色经典宛如黎明时分的星斗若隐若现。耳濡目染的莫不与红色息息相关。克里姆林宫的城墙红得发紫,与之一墙之隔的俄罗斯历史博物馆也同样红得发紫,莫斯科红场是俄罗斯的“天安门广场”(只有天安门广场七分子之一大),“红场”原本是漂亮的广场,却被东方的翻译家翻译为“红场”。在世人心目中,谁都将“红场”理解为红色的广场,一提及红场,便会有红墙、红色旗帜、红色政权、红色莫斯科,一连串的红色浮上脑际……莫斯科曾是共产国际的革命中心,被西方社会称作红色帝国之都。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旗变成了:“白蓝红”三色旗,加进了白色和蓝色,红色之都的颜色从此变了?

徜徉莫斯科河畔,融于血色黄昏中,仰头看见早已更换的双头鹰国徽和随风高高飘扬的“白蓝红”三色国旗,心中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失。莫斯科,那份曾经令无数马列主义者热血沸腾的红色已然渐次淡出乃至消弭。莫斯科,一个闻名世界的红色之都。当我有幸造访它的时候,它卸下“红妆”改头换面已经20余年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凡我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仿佛都已失却了昔日的“朱颜”。莫斯科变了?俄罗斯变了?俄罗斯人变了?变得不红了?这改变,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毕竟,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更应该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

共 2 条文章评论
  • 长知识,欣赏,顶2013-01-11 18:19
  • 顶一下,推荐阅读~2013-01-11 18:19